央視主持人肖曉琳直腸癌去世,什麼人群容易得直腸癌?

煙波流雲

世界上什麼床最貴?一病床


又一位央視主持人去世了!


當我看到央視主持人肖曉琳,患直腸癌,不幸去世的消息,非常震驚,內心無比難受和惋惜。


經常在電視上,看見這位美女主持人,喜歡她主持的《新聞聯播》、《今日說法》、《焦點訪談》、《半邊天》,她冷峻而美麗、智慧而敏捷,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喜歡她的書《誰能記誰到永遠》,一個美麗女人坦述的人生。


她才55歲,豐華正茂,事業有成的最佳年齡,多麼令人惋惜啊!


她患直腸癌去世,也給忙碌的人們,敲響了健康的警鐘,同時,也引起了人們對直腸癌的關注。


什麼是直腸癌?


直腸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是指直腸組織細胞,發生惡性變化,而形成的一種惡性腫瘤,發病率非常高,好發於齒狀線至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

主要的症狀有:


排便習慣改變,血便、膿血便,便秘、腹瀉等。


據醫學界統計,我國每年因腸癌死亡的人數,每年超過60萬例。


腸癌,多發於中年人,年齡45歲左右,男性多於女性,也就是說,40到50歲之間,是腸癌發病的高發年齡。


現代人生活緊張而忙碌,那麼,到底什麼人群容易得直腸癌?


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直腸癌偏愛的人群有以下幾種:


一、大腸息肉患者。


息肉,是從腸粘膜上長出來的一種贅生物。

隨著年齡的增加,息肉也會增多。

息肉分兩大類:腺瘤性和增生性。


多發性腺瘤性息肉和直徑1釐米的腺瘤性息肉,癌變危險性最大,屬大腸癌的癌前病變,必需摘除乾淨。


己經根治了腺瘤性息肉的病人,要定期複查,防止復發。


二、潰瘍性結腸炎患者。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是以反覆發作的膿血便為主要症狀。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發生癌變的幾率比正常人高5~10倍。

可能與家族遺傳因素有關係。


對未成年就發病,病變一直在活動期,沒有得到有效治癒的患者;

癌變範圍廣泛,病程五年以上的患者,日後發生癌變,危險性很大。



子宮、卵巢癌變病人,經常要接受放療,這些人直腸癌的發生率,要比正常人高4倍。


四、血吸蟲病患者


血吸蟲的蟲卵,長期存在於大腸粘膜中,可能會刺激腸粘膜,引起癌變。


流行病學表明,血吸蟲病的高災區,與沒有此病的地區相比,直腸癌的檢出率,要高12.3倍,而且,發病年齡也提前了。


五、家族病史者。


基因導致了家族問題。第一代直系親屬中,有直腸癌患者的發生率較高。


有大腸癌家族史者,大腸癌的發生率比無家族史者,要高3倍。


除遺傳因素,相同的飲食習慣也有關。


六、患過大腸癌者




七、以前接受過卵巢癌、乳腺癌手術、施行過輸尿管乙狀結腸吻合術的人。

八、膽囊切除手術後的患者、小腸吻合手術後的患者、石棉加工業與紡織業的工人。


目前,直腸癌的病因仍然不明確,但其發病與社會環境、飲食習慣、遺傳因素等有關。


長期攝入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少吃蔬菜、水果的飲食習慣;經常吃燒烤、火鍋,長期吸菸、酗酒;排便沒規律,產生"宿便",毒素滯留。許多人便血,誤與痔瘡、肛裂混淆,未及時診治。


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名人,不幸罹患直腸癌。


如最悲催的、38歲擁有資產35億、改革開放的風雲人物、人稱"膽大包天"第一人的、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瑤,患結腸癌去世。


死後,其妻很快就改嫁王生前的司機。該司機感慨道:"以前,我認為自己是在給老闆打工,現在才明白,老闆一直為我打工。″


前中國女籃隊員,福建女籃教練,陳鷺芸,38歲,因直腸癌去世。她母親也是直腸癌去世,她可能因家族遺傳致病。


著名影星鐘楚紅的老公朱家鼎,是著名廣告人,香港廣告業鉅子,"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是他創作的廣告經典,53歲,因大腸癌在香港去世。


肖曉琳臨終,留下真誠的遺言:"要宣傳,不要像我一樣忽視健康。你們健康、長壽,我就在。感謝你們。"


世界上什麼床最貴?

就是病床。


生命是自己的,當健康沒有了,一切皆為空。


因此,讓健康改變生活,應成為人們的當務之急。


首先搞清楚是什麼樣的生活習慣,易導致直腸癌,運用正確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養生理念,儘早去發現,積極去預防,培養自己的主動性,養成健康的、良好的生活習慣。


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平衡心理,心情愉快,遠離疾病,讓自己成為一個健康的人!


有書課堂

肖曉琳,央視著名主持人,年僅55歲卻慘因直腸癌去世,這不禁令大家感傷,感傷的同時不禁會引起大家的思考,肖曉琳為什麼會得直腸癌,什麼樣的人群又容易得直腸癌呢?

目前直腸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但是考慮直腸癌的發生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不良的飲食習慣是直腸癌的最高危因素,比如經常進食高脂肪、高動物蛋白的人發病率明顯增加,因為高脂肪飲食可增加腸道內膽汁酸的分泌,膽汁酸對腸道粘膜有潛在的刺激和損害,而且食物中過多的動物脂肪能溶解和吸收致癌物質,而且這些都增加了患直腸癌的風險,另外,經常食用醃製、油炸食品及精細纖維素食品也是直腸癌的危險因素。而新鮮蔬菜水果則是結直腸癌的保護因素,因為多攝取新鮮蔬菜和水果可以軟化大便、增加腸蠕動、縮短糞便通過大腸時間、稀釋腸內致癌物濃度,還可減少基因突變發生率,這些都可大大減少直腸癌的發生。2.不規律、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是直腸癌的危險因素,比如長期過量的飲酒、吸菸以及精神過度緊張、壓力過大、運動量過少等,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都會增加直腸癌的發生。3.直腸癌的發生也與年齡、遺傳相關,一般認為41到65歲人群為直腸癌的高發年齡,而且有著直腸癌家族史的人患有直腸癌的概率明顯增加,4.患有一些腸道疾病的患者直腸癌的發病率也會明顯增加,比如家族性多發性腸息肉、直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血吸蟲病等,這些疾病都會增加直腸癌的發病率。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有效的預防直腸癌呢?首先,應該做到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及粗纖維食物,少吃高脂肪、高動物蛋白、醃製、油炸食物,其次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戒酒、保持心情愉悅、經常鍛鍊身體,最後就是要定期篩查,尤其是對於一些41到65歲、有著直腸癌家族史及腸道疾病的患者更應定期對直腸癌篩查。


醫語破天機

近日,中央電視臺55歲的女主持人肖曉琳因直腸癌去世。肖曉琳出生於湖南長沙,曾主持過央視《新聞聯播》、《今日說法》、《焦點訪談》、《半邊天》等知名欄目,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因其形象冷峻而美麗,被觀眾稱為“鐵面美人”。

肖曉琳的離世,再次給人們的健康敲響了警鐘。

我們不禁要問,什麼樣的生活習慣易致直腸癌?如何儘早發現它?我們又該怎樣來預防呢?

少吃蔬菜多吃肉易患直腸癌

長期攝入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少吃蔬菜水果的飲食習慣,以及經常吃燒烤、長期吸菸、酗酒,都會增加直腸癌發病的風險。

食物中的纖維素可以吸收水分,吸附腸道內有害物質,增加糞便量,縮短其在腸道內停留的時間,促進排洩。

而低膳食纖維的飲食則不利於排便排毒,使致癌物質長時間停留在腸道內,增加了患大腸癌的危險性。

因此,長期只吃肉不吃蔬菜水果的人群,患大腸癌的幾率比膳食多樣、營養均衡的人群要高得多。

大便帶血,究竟是痔瘡還是癌

其實,痔瘡、肛裂和直腸癌引起的便血,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痔瘡出血一般為大便帶血,或點滴出血,或呈輕微噴射狀出血;肛裂引起的便血一般量較少且伴有劇痛。

而直腸癌引發的大便出血,可能只是排出一些粘液、血便,且有排便不盡的感覺,大便次數會明顯增加,每次排便量也不多。

此外,還要重視直腸癌家族史。如果直系親屬中有直腸癌患者時,家族中的每個成員都要定期接受相關檢查。

1.積極防治直腸息肉、肛瘻、肛裂及慢性腸道炎症的刺激;對腸道多發性息肉、乳頭狀息肉,一旦診斷明確應早期手術切除,以減少癌變的機會。

2.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偏食,不挑食,不長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飲食,經常吃些含有維生素和纖維素的新鮮蔬菜水果,不熬夜,不抽菸酗酒,對預防直腸癌有重要作用。

3.預防或改善便秘,保持大便通暢。

4.抑鬱悲觀的情緒會對身體健康不利,工作生活中要注意減壓,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湖南醫聊特約問答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 副主任醫師 彭新茂; 國家一級健康管理師 劉莉

湖南醫聊

直腸癌就是起源於直腸粘膜上皮細胞的癌變,幾乎都是腺癌,當然也包括極少數的鱗癌,主要是肛管鱗癌(肛管粘膜上皮被覆的是鱗狀上皮)。直腸是人體消化道最末段,上接乙狀結腸,下連肛管。長度大概約12-15cm。

1、 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尤其是有多人罹患胃癌、結直腸癌。與自己血緣關係越近的人,患癌風險就越高。另外,家族中有發病率年齡在40歲之前的,更應該引起注意。如果明確的家族史,那麼建議如果有胃腸道不適,要及時就診。另外,即使沒有不適,也建議行胃腸鏡檢查,瞭解是否有胃腸道異常情況。一般來說,如果胃腸鏡檢查沒有問題的話,至少3-5年可以不用複查,結直腸癌是可以預防的癌症。

2、 既往有結直腸息肉或腺瘤病史。即使切除了,因為有可能再次生長新的息肉。因為多數的結直腸癌都是由結直腸息肉逐漸癌變形成。息肉----腺瘤---早期癌---進展期癌需要至少5年的時間。因此,我們說結直腸癌是可以預防的癌症。

3、 有家族性息肉病史(FAP):這是典型的遺傳疾病。這類息肉可以有幾百枚或幾千枚,整個結直腸密密麻麻,像鵝卵石路一樣。這種癌變是百分百的。如果知道有這種家族史,一定在十幾歲時就要行結腸鏡檢查,發現有息肉形成,就有及時切除。並且以後每1-2年複查一次結腸鏡。如果發現結直腸息肉太多的話,可以行全結直腸切除,迴腸肛管吻合。

4、 飲食結構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高能量、低纖維素飲食。通俗講就是肉類等高脂肪食物多,精細食物多粗糧少,典型的西方生活方式,這也是為何結直腸癌是歐美國家的高發癌症。這類飲食容易導致結腸蠕動較慢,結腸因缺乏有效的刺激蠕動就慢,大便不能及時排出體外。

5、 肥胖、超重: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明顯肥胖患者患結直腸癌的風險高於普通人群,因此適當控制體重,有助於降低患癌風險。

整體來講,瞭解自己的近親患病情況,就是明確是否自己有典型的家族史,同時注重飲食習慣和食物結構的調整,要葷素搭配,不能頓頓無肉不歡,平時多一些粗茶淡飯、多一些蔬菜水果,就會離結直腸癌遠一點。


北大腫瘤張成海醫生

肖曉琳,央視的著名節目主持人,先後主持過《觀察與思想》、《 新聞聯播》、《 焦點訪談》、《 半邊天》、《社會經緯》欄目,是《 今日說法》的主持人和製片人。

在成功的光環下,人們只看到了她光鮮亮麗的外表,看到了她的成功。

但是在成功的背後,她的付出可能也是人無法想象的。

整日高強度的工作和常人無法想象的巨大壓力,只為了給觀眾展示最好的節目。

在此情況之下,心理承受的負擔也是可想而知。

正值55歲人生巔峰的年齡,卻因不幸罹患直腸癌而與世長辭。

那麼,究竟哪些因素可能誘發直腸癌?

哪些人容易得直腸癌呢?

直腸癌的發病與很多因素有關:

1、飲食方面,長期飲食不規律,食物種類單一,膳食植物纖維、維生素、纖維攝入過少,動物脂肪和蛋白質攝入過高,是直腸癌發病的高危因素。

2、長期便秘,排便不規律,久坐等不良習慣都是引發直腸癌的因素;

3、長期缺乏體育鍛煉;

4、部分口服藥物及家族遺傳病史也是直腸癌的主要危險因素。

另外,直腸癌與其他癌症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根據腫瘤病變的部位的不同,手術方案也大不相同,也就是是否保留肛門的問題,有些直腸癌患者並不能接受不保肛的手術方式,以致於最終病情惡化。

肖曉琳的具體病情我們無從得知,但是並不排除這方面的因素,如果確實如此,那麼作為公眾人物不能夠接受不保肛的手術方式,也屬正常心理活動。

有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也是癌症發病的因素之一。

直腸癌的早期表現是便血及排便習慣的改變,這些症狀極容易被忽略,導致病情不能儘早發現。

很多直腸癌的患者都是像肖曉琳一樣在工作強度大,飲食習慣不規律,缺乏基本的鍛鍊,心理壓力大,平時也較少注意自己身體的變化。

不管事業有多成功,在癌症面前,都顯得如此無奈,只有健康的活著才會有無限的可能。

不管多忙,都得好好吃飯,保證休息,適量鍛鍊,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面對明天,才能不斷創造出自己新的明天。


重症醫生康駿朋

不難發現,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名人,癌症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這不禁讓我們開始深思,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癌症的發生?

癌症的發生並非突然,而是日積月累,最終爆發。而易得直腸癌的人,大都存在下面三個壞習慣:

不良飲食習慣

不良的飲食習慣是直腸癌誘發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習慣。這是因為,高脂肪食物會增加糞便中的甲基膽蒽,導致膽酸分泌增加,再加上膳食纖維攝入不足,增加糞便在腸道內的時間,導致腸道吸收致癌物增多,增加癌變幾率。

長期憋大小便

很多人都有這種狀況,因工作或生活中的各類問題,但出現尿意或便意的時候,也無法及時解決,需要憋很長時間。殊不知,大小便中含有多種致癌物質,經常憋大小便會導致致癌物質在腸道長時間停留,增加腸道對這些致癌物質的吸收,增加患癌風險。

久坐不動

這個問題,是當下很多上班族面對的問題,也是大家最容易忽視的問題。久坐不動,會導致攝入的脂肪、蛋白質的消化分解和排洩較慢,使得腸道代謝產物長時間停留在腸道,增加有害物質對腸道的刺激時間,增加患癌風險。

因此,預防直腸癌,我們要做到培養合理的飲食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多運動。

此外,40歲以上及有直腸癌家族病史的人,最好每年進行一次胃鏡、腸鏡檢查。


共享醫生網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啊。


年僅55歲的肖曉琳去世引發了網絡對直腸癌的熱議,作為一種高發的惡性腫瘤,直腸癌的確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有危險因素的人更應該積極預防和提前應對,防患於未然。以下就直腸癌(包括結腸癌,統稱大腸癌)的一些風險因素做一個簡單梳理:


1、年齡 大腸癌多發於中年人,中位年齡45歲。男性多於女性,也就是說40-50歲之間,是大腸癌發病的高發年齡。

2、 肥胖 肥胖與大腸癌發病的密切相關,隨著經濟條件及生活方式的改變,肥胖的人越來越多,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肥胖和大腸腺瘤及大腸癌的發病關密切。同樣,男性肥胖者的發病風險要高於女性。

3、飲食結構 過多攝入肉類食品、過少進食植物類食品也是大腸癌的發病因素之一,肉食可增加膽汁的分泌,植物纖維素的缺乏可使食物中膽固醇和膽汁酸在腸道內通過速度放慢,這些人體消化後代謝產物能明顯增加大腸癌的患病率。

4、慢性大腸炎症患者 患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人發生大腸癌的風險較正常人高4-20倍,尤其是出血性潰瘍性結腸炎的人群,惡變風險更大,病程超過10年者,癌變的幾率可以達到50%。

5、大腸腺瘤 大腸腺瘤的發生率較高,約佔自然人群的10%,可以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胡管狀絨毛狀腺瘤(混合型)。因大腸腺瘤和大腸癌的基因改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存在一定的惡變的幾率。所以發現有上述腺瘤情況,最好腸鏡下去掉。

7、 精神心理因素 長期的焦慮抑鬱、精神緊張,不能實現自我調節的不良情緒,是大腸癌患病的又一因素。情緒致病,不光是大腸癌,在很多的癌症發病原因裡,都是重要的發病因素之一。


大腸癌的發病非單一因素,但最主要的發病原因還是飲食因素,所以,注意調整飲食結構,加強鍛鍊,保持愉快的心情,對於預防疾病的發生具有重大的意義。


深藍醫生

2017年7月12日知名央視節目主持人肖曉琳,因直腸癌醫治無效與世長辭。據她家人透漏,肖曉琳的遺言是:“要宣傳,不要像我一樣忽視健康。你們健康、長壽,我就在。感謝你們!”直腸癌是指直腸組織細胞發生惡性變化而形成的一種惡性腫瘤,發病率非常高。


腫瘤何大夫

1、生活在腸癌高發地區的人。腸癌的發病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有些地區發病率低,有些地區發病率高。腸癌的高發區的原因多是地理環境因素與飲食習慣所致;

2、有惡性腫瘤家族史、接觸放射性物質和有毒化學物質的人。很多直腸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癌症患者家史,尤其是直系血緣親屬,更容易患上直腸癌。

3、生活不規律、吸菸、酗酒,大吃大喝,暴飲暴食,過食甘肥,吃得過燙的,接觸汙染空氣的人。經常熬夜者,癌細胞是正常細胞分裂過程中產生的突變。夜間是細胞分裂最旺盛的時間,夜晚睡眠不足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發生變異的細胞便不容易清除。

4、慢性腸道疾病沒有治好的人。慢性炎症如慢性細菌感染、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憩室炎等。良性腫瘤惡變如直腸家族性息肉病、直腸腺瘤、乳頭狀瘤等,在一定條件下,也可導致惡性病變。

無論你是否是容易患上直腸癌的人群,都需要定期到正規機構做檢查,如果大腸中有息肉,一定要及時摘除,以防止出現癌變的可能性。

專長:腫瘤內科化療,主要擅長淋巴瘤、乳腺癌、肺癌、腸癌、頭頸腫瘤的化療。


醫聯媒體

直腸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好發於齒狀線至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主要的臨床表現為排便習慣改變、血便、膿血便、便秘、腹瀉等。前一段時間,央視主持人肖曉琳因為直腸癌去世的消息震驚了所有人,年僅55歲,這個消息也引起了人們對直腸癌的關注。那麼,生活中哪些人群更容易得直腸癌呢?

通常來說,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直腸癌偏愛人群有以下幾種:

1.大腸息肉患者。息肉是從腸粘膜上長出來的一種贅生物,隨著年齡的增加息肉也會增多,息肉根據其組織發育來源主要分為腺瘤性和增生性兩大類。目前研究認為,腺瘤性息肉特別是多發性的和直徑大於1釐米的腺瘤性息肉癌變危險性較大,被稱為大腸癌的癌前病變,必需摘除乾淨。即使已經根治了腺瘤性息肉的病人,也要定期複查,以觀察是否復發。

2.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潰瘍性結腸炎是以反覆發作的膿血便為主要症狀,潰瘍性結腸炎發生癌變的幾率比正常人高5~10倍,該疾病可能和家族遺傳因素有關係。對於未成年時就發病,而且病變一直在活動期,沒有得到有效治癒的患者,或者是病變範圍廣泛、病程5年以上的患者,日後發生癌變危險性很大,由此引起的直腸癌變是近些年來比較常見的。

4.血吸蟲病患者。血吸蟲的蟲卵長期存在於大腸粘膜中,可能會刺激腸粘膜而引起癌變。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表明,血吸蟲病重災區與無此病地區相比,直腸癌的檢出率要高12.3倍。

5.家族病史者。有大腸癌家族史者大腸癌的發生率比無家族史者高3倍,除遺傳因素外,可能與相同的飲食習慣有關。

另外,膽囊切除手術後的患者,小腸吻合手術後的患者,石棉加工業與紡織業的工人也是直腸癌的高發人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