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裡,年羹堯為何甘心被殺,卻不敢造反?

chef101

雍正其實一開始沒有想過要殺年羹堯,他之所以要撤掉年羹堯的撫遠大將軍職位,原因有二。一是因為年羹堯擅作威福,自作主張殺了雍正派去牽制年的大臣孫嘉誠,使得朝野震動。二是因為年羹堯為人不曉得機變與低調,在陛見雍正的時候傲然失禮,得罪了滿朝文武。於是在年羹堯擅殺孫嘉誠之後,雍正帝忍無可忍,派圖裡琛為欽差,以嶽鍾琪取代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

年羹堯治軍有方,在軍中權威極大,如何兵不血刃拿下年羹堯著實讓圖裡琛費了一番頭腦。後來圖裡琛與嶽鍾琪決定來一招釜底抽薪,趁年羹堯與蒙古王公尋歡作樂之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下了大將軍中帳,並將年羹堯的心腹紛紛撤掉,換為絕無可能與年有交往的其他省份總兵。

當年羹堯載著蒙古王公進獻的美女興高采烈的回營的時候,卻驚覺轅門之上的杏黃大旗竟然寫著一個“嶽”字,而自己的“年”字大旗早已不翼而飛。年羹堯才發現自己被人端了中帳,而坐在中帳之上的這個人就是年羹堯的副手——嶽鍾琪。

這個時候的年羹堯根本就沒有想到是雍正皇帝做的手腳,他看見嶽鍾琪的第一印象便是以為是嶽鍾琪叛變,奪了軍權,他是這樣對嶽鍾琪說的:

好手段,你打算如何處置我啊?

這說明這個時候的年羹堯尚未意識到他與雍正的關係已經出現了危機,他並沒有認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已經嚴重的挑戰了雍正的皇權。這個時候嶽鍾琪請出來了雍正的欽差圖裡琛,這個時候的年羹堯竟然是大驚失色,他從來沒有想過會是這樣。圖裡琛宣讀了雍正的上諭:

鬼神奪走了你的魂魄,朕本是一片佛心,想啟你天良,從此斂去鋒芒,忠心事主而已。而你卻喪心病狂,倒行逆施,孫家成是朝野皆知的忠臣,你為什麼殺了他?
虧你還有臉在奏摺上大放厥詞, 把“朝乾夕惕”四字做“夕惕朝乾”,以斷不可對君父之言對朕!你既不許朕“朝乾夕惕”,則你青海之功朕亦在許與不許之間
看來, 你當不得一個大字,著即改授杭州將軍。朕早有聞言“帝出三江口,嘉湖做戰場之語” 朕想,你若自稱帝,乃天定數也,朕亦難挽,若你不肯為 ,有你統朕此數千兵馬,你斷不容三江口令人稱帝
見諭即行交割印信, 即刻啟程, 欽此。

這說明在這個時候,雍正還沒有殺年羹堯的想法,雍正此時的意思是“留中不發”,先把年羹堯撤下來,然後以觀後效。雍正的話其實說的很明白,你平定青海的功勞自己是在“許與不許”之間,如果年從此好好做事,青海之功是會給他的。這就為二人的關係實際上建立了一條後路,雍正希望年羹堯能改邪歸正,斂去鋒芒,從此以後忠心事主的

可是事情的發展遠遠超出了雍正的預料,年羹堯是一個直人,他想不明白自己立了那麼大的功勞,為何雍正如此對自己。所以他選擇了第二條路,和雍正皇帝對著幹,讓天下人都知道雍正對待功臣是如何殘忍的。所以他吃小炒肉,翻牌子,穿黃馬褂,種種舉動都是為了讓雍正難堪。

可是在雍正看來,年羹堯卻恰恰是走了第二條路,他越是這樣就越玷汙雍正的名聲。所以雍正決定將年羹堯的“青海之功”不再許於他,而是令李衛送他一程,讓他一路好走

年羹堯最後一次見鄔先生的時候,鄔思道對他說了青海一役的意義,那就是如果這場戰爭打不好,那麼皇帝的位置都坐不穩。因為皇帝為了這場戰爭掏空了國庫,得罪了滿朝文武,倘若一失敗,那麼必定是內憂外患一齊爆發。

可惜年羹堯只聽了一半,把自己當做了皇帝的恩人。卻忘了鄔先生的另一句教導,那就是“與常人交,共享樂易,共患難難,與天子交,共患難易,共享樂難啊”。

以上。


逆流時代



沒有一個人甘心被殺,年羹堯也是如此。但,不甘心又能如何?雍正一系列的舉措,早已讓年羹堯成為了沒有牙的老虎,如何能造反?

雍正二年,君臣失和,雍正提出了警告



年羹堯作為雍正最得力的大臣,功勳卓著,受到不少隆恩。

但,隨之而來的是內心極大的膨脹,甚至超過了年羹堯自己的控制力。

雍正整頓吏治,而年羹堯執行的卻非常不得力,最重要的是,年羹堯自己及其腐敗,這讓雍正“不快”。

年羹堯權利慾望也非常強,在雍正二年,在赴京途中,讓直隸總督李維均等跪道相送。到了京城,王公以下官員跪著迎接,王公問候,扯高氣揚,愛理不理。

更離譜的是,在雍正面前,年羹堯居功自傲,態度傲慢,有失“人臣之禮”。



這些表現,讓雍正對年羹堯有了意見。在回去時,雍正發御旨囑咐年羹堯“

凡人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若倚功造過,必致反恩為仇,此從來人情常有者。”

按理來說,看到這樣的話,年羹堯應該開始反省自己了,可是,年羹堯並未收斂自己的言行。於是,雍正的後招又來了。

私下暗示眾人,遠離年羹堯



雍正看年羹堯結黨營私、貪汙腐敗、權勢滔天,不收拾看來不行了。於是,私下安排人暗示眾人遠離年羹堯。

一是暗示離年羹堯比較親近的人員,要他們控制和年羹堯的距離,並且鼓勵揭發年羹堯的罪行;二是暗示那些反對年羹堯的人,讓他們站穩立場;三是暗示一般的朝臣,提高警惕,站好隊伍。

這樣的措施,讓眾人都知道年羹堯快倒臺了,唯獨年羹堯卻茫然不自知。

調整年羹堯的人脈隊伍,讓失去聯盟者



雍正三年三月,出現了“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的天文現象,當時人們皆稱“祥瑞”,群臣稱賀。

年羹堯也想“錦上添花”,說兩句好聽的。但,長期的膨脹讓年羹堯的智商受到了影響,上了一個賀表,可是,表中不僅字跡潦草,而且把“朝幹夕惕”誤寫為“夕惕朝幹”。這是多重要的事啊!年羹堯這錯犯的有些低級。



想收拾年羹堯的雍正,抓住這個把柄借題發揮,說年羹堯本來不是一個辦事粗心的人,這次是故意不把“朝幹夕惕”四個字“歸之於朕耳”。這帽子扣的猛,這是公開收拾年羹堯的信號。

果不其然,不久,雍正調整了和年羹堯關係緊密地大臣。讓這些身居要職的官員,過渡到不太重要的位置。

最後一擊,去兵權,押入京中清算



雖然年羹堯遲鈍,但如此明顯的信號,還是讓年羹堯感到了危機。

可是,年羹堯就像一個溫水煮的青蛙,等知道要死時,所有已經來不及了。

先是雍正私下御旨給年羹堯的副手嶽鍾琪,在年羹堯還無防備時,突然奪了兵權。同時,讓年羹堯西北大營周邊的部隊嚴密關注,如有異動,隨時一起圍剿。

兵權、人事權,被雍正全部收走了,年羹堯只能被壓回京都。



曾經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功臣年羹堯,被雍正定了九十二款大罪,能構成殺頭的就有不少條。可以說,年羹堯有十個腦袋也不夠砍。

但雍正為了顧及整體影響,令年羹堯在獄中自裁,所有年氏家人全部革職,進行充軍發配。比起被誅三族或九族的來說,年羹堯算是幸運了很多。



綜合來看,年羹堯不是願意甘心被殺,而是實在無奈,因為雍正的措施層層遞進,讓年羹堯沒有了任何造反的能力。


藍風破曉

嚴格來說,年羹堯從被罷免,到降級,再到最後被殺,這中間是有一個緩慢的過渡過程,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年羹堯一開始沒有料到自己最後的結局,所以沒有選擇造反。

年羹堯一開始只是被罷免了西北的大元帥,被降為杭州將軍,但這個位置仍然是一品官銜,因此這一時期的年羹堯還沒有意識到未來的發展,以為自己只是暫時被降職,未來很可能還有翻身的機會,至少在他被罷免之前西北的戰事還沒有解決,也許他自己覺得未來還會有被啟用的機會。



而且這樣的經歷對於年羹堯來說也並非第一次遭遇,當年他被保舉為川陝總督時,因為過份的親近八爺,結果導致任職的命令被四爺擱置,但後來通過緩和關係,年羹堯還是得到了重新啟用的機會,這一次再一次被當年的四爺,也是現在的雍正皇帝罷免,年羹堯以及他所屬的勢力也仍然抱著僥倖心理,認為年羹堯未來還會被人用。

只是年羹堯自己忽略了一個東西,當年只能算一個新人,所以即便被壓制他也可以選擇低三下四的通過求饒來獲得上司的諒解,但現如今的年庚堯已經不一樣了,他已經是一個獨立王國的代表,背後也聚集了一個很大的利益團體,甚至在年羹堯落難之時,這個勢力集團當中還有很多人在各地的官場上興風作浪,這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當時官場的風氣以及雍正皇帝的統治地位,所以雍正選擇下死手這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也正是因為年羹堯始終還帶著一定得樂觀,以為雍正還需要清除別的反對勢力,未來早晚還要任用他,加上官場上多年來的爬升,也讓他的心態發生了變化,不再是當年那個願意給四夜洗腳的新人,他越是繼續擺著派頭,就更讓雍正皇帝反感,致命的是對,兩個人之間這些年的心態變化,年羹堯卻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西北大元帥被罷免,他沒有警醒,杭州將軍被罷免,他也沒有清醒,直到最後被任命為小小的千總的時候,他才開始意識到大事不妙,但這個時候已經被逐層下放的他,已經很難再有力量進行反抗了。


遼寧資深球迷

有人說了,年羹堯在西北擁有幾十萬重兵,為何沒有造反呢?

我在這裡以電視劇的劇情作答一下。

首先,年羹堯雖貴為撫遠大將軍,但多疑的雍正在他身邊安排了許多的眼線,這些眼線經常以“密摺”的形式向雍正報告軍中大事,所以朝廷對西北的軍務及人事十分了解。再說軍中的大部分士兵以滿人為主,而年羹堯本為一個包衣奴才是個漢人,所以他也不可能指揮軍隊去造反,況且軍中除了年羹堯,還有更效忠皇帝的嶽鍾琪將軍,因此想造反不容易。

其次,雖然年羹堯自從平定了羅卜藏丹津後因為過於膨脹和雍正有了一些矛盾,但他的內心還是懼怕雍正的,因為他的步步高昇是雍正賜予的,所以對雍正還是衷心的。退一步講,如果年羹堯真的對雍正有異心的話,他早就跟“八爺黨”的人合作了,那樣的話,雍正可能早就退位了,但他沒有這麼做。

最後,我認為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年羹堯根本沒有想到雍正會這麼對待他,他以為殺掉了一個孫嘉淦僅是一件小事,他完全忘了孫嘉誠在朝內的威望,他完全完了當初雍正為什麼會安排孫嘉淦這麼一個人在他身邊,目的就是要給他一個警醒,讓他看到孫嘉淦就如看到皇帝一般。因此,當年羹堯殺了孫嘉誠之後,雍正十分失望和生氣,暗中替換了年羹堯身邊有軍權的親信,即使年羹堯想造反也沒法實現了。

總之,就是年羹堯太招搖和過度膨脹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


吃瓜小丫丫

很多人說年羹堯愚忠,似乎是雍正鳥盡弓藏,卸磨殺驢,不夠哥們意思!年羹堯真的是忠臣嗎?果真沒有過造反的念頭嗎?我看不見得!



《雍正王朝》電視劇中有幾個情節非常值得人品味。

一,卸甲事件。年羹堯得勝還朝,雍正擺宴為將士慶功。見眾將軍身披重甲多有不便,讓大家卸掉盔甲,可眾人一動不動。待年羹堯一聲令下,這才齊刷刷卸甲。年還一臉得意說他們只認軍令!這僅僅是軍紀嚴明嗎?不是!

二,孫嘉誠被殺。孫嘉誠是雍正派往他身邊警示他的,但凡有點頭腦的人也懂得上意。可是他利令智昏,膽大妄為,竟然擅自把孫嘉誠殺了!不臣之心已經昭然若揭!

三,蒙古王公跪拜。年羹堯去蒙古王公那裡飲酒作樂,竟然接受王公的跪拜迎接。按規制,這些王公貴族只能跪拜皇上,年羹堯此舉已經明顯有不二之心。



可見,年羹堯不是沒有動過造反的念頭,他的飛揚跋扈,濫殺無辜也並不僅僅是缺乏政治智慧!他之所以沒有造反,只是時機不成熟,暫時不敢罷了。如果不是因為殺掉孫嘉誠引起雍正警覺,十三爺和張廷玉連夜佈署嶽鍾琪接管西北大營,將來有一天時局變化,他起兵造反真的未可知!

那麼,他為什麼暫時不敢造反呢?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具備,所以沒敢輕舉妄動!



第一,天時。雍正執政時期,清朝入關已經快八十年,可以說是天下大定,人心思安,滿漢矛盾已經弱化,五行八作安居樂業。特別是經過康熙勵精圖治,清朝經濟空前繁榮,歷史上稱之為“康乾盛世”。一般來說,起兵造反皆是因為亂世,老百姓沒有飯吃就會響應造反。而盛世造反,不會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擁護,所以必敗無疑!還有,吳三桂造反失敗剛剛過去時間不久,前車之鑑,猶如警鐘!年羹堯豈能不知!

第二,地利。年羹堯的十萬大軍集中在西北,那裡人煙稀少,糧食短缺,糧草主要靠陝西、甘肅、河南等地轉運。一旦起兵造反,雍正只要讓陝甘總督掐斷他的糧道,必然不戰而敗。糧草對大軍有多重要他非常清楚,當年,十四爺當撫遠大將軍王,雍正安排他做陝甘總督,不就是為了從糧草上牽制老十四嘛。因為糧食被年羹堯控制著,十四爺眼睜睜看著雍正繼承大統,也沒敢起兵造反。十四爺都不敢造反,他更不敢了!

第三,人和。年羹堯只是一個漢人,後來被主子賞識,改隸漢軍鑲黃旗,也就是“抬旗”。你當大將軍,那些八旗驕兵悍將聽從你的號令,可是如果一旦造反,必然引兵譁變!另外,雍正為了防止手下叛亂,實行密摺專奏制度,年羹堯的一舉一動隨時在雍正的監控之中。所以,他的軍營並不是鐵板一塊,最明顯的,副帥嶽鍾琪就不聽他的號令,嶽鍾琪改變駐防移師松潘,年羹堯暴跳如雷,可是,沒辦法,人家嶽鍾琪請了上諭!所以,一旦造反,年羹堯必然慘敗!

所以,他不敢貿然造反!


管理那點事

只能說明年羹堯雖然治軍嚴厲、兇殘成性,但是仍舊還是一名忠君愛國的忠臣,在那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裡,年羹堯的確做好了一名臣子的典範。否則一位身經百戰的三軍統領,怎麼可能會不敵雍正帝的幾道命令,不是也還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說嗎?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4fa2d9c704b2ffd5036cdbd26938bbf4\

象棋銀川府迷弟

年羹堯憑雍正一句話就只能乖乖伏法,束手就擒,毫無還手之力,充分說明他只是貪腐,沒有反心,更不會大逆不道僭越逆天。

康熙三十九年,年羹堯年僅二十一歲就高中進士,文武雙全,三十歲未滿做到封疆大吏(四川巡撫),三十九歲做到四川總督,翌年更晉川陝總督,一時間傲視同儕,獨霸一方!

後來,年羹堯更在雍正即位前後,平定羅卜贊丹津,居功至偉,受封撫遠大將軍,與其父同時受封一等公,全家雞犬升天,妹妹也擢晉貴妃……受此天恩,其及全家應該知道進退有據,有禮有節,不敢不會不可能有非分之想。

當然,年羹堯自己的確感激涕零,在給皇帝的奏摺中表示自己“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一定要“竭力圖報”,在其任上,提出了很多興利除弊的措施,為官理政上,年羹堯自己也帶頭做出表率,拒收節禮,“甘心淡泊,以絕徇庇”。後期,因康熙怠政,尤其又在雍正朝立下大功之後,年羹堯翹點兒尾巴是可能的,但遠不至於喪心病狂。

篇幅所限,不想廢話:一個科班出身,三代世受皇恩,文武全才的名臣,具備三世貴族並非暴發戶的人,沒有理由突然失心瘋。尤其在滿清高度中央集權的制度下,兵權不是你一個漢族(旗人)可以輕易調動隨心所欲揮斥方遒的,沒有輿論沒有環境沒有機遇沒有野心而處處癲狂,動機何在?並且,清世宗一代雄主,也不是漢獻帝那種衰人可與之相提並論的。

一句話,在西寧大營,年大將軍有權任性花樣牛逼尚且可能,畢竟天高皇帝遠,有兵就是王。形單影隻手揣褲兜趿拉著拖鞋來到紫禁城了,你年羹堯面對皇帝牛X哄哄,各種擺譜,這不行那不幹的……影視劇裡反映的幾件大逆不道的僭越事情,只有曹操董卓在絕對控制的前提下敢做。年羹堯,一個人,單槍匹馬耍酷欺君,外無援兵,內無幫手,沒有部署沒有計劃,說他書呆子武瘋子是輕的,蠢豬敗家大混球才是吧,那不是找死找滅族是什麼?

有清一朝,除了清初三藩,有哪一個官方人物割據一方,抗拒朝廷的?袁世凱夠牛吧,彼時外憂內患,比年羹堯的機會好一千倍。尤其小站新軍幾萬人槍在手,做什麼應該都不在話下。可袁世凱始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甚至幾個紈絝貝勒爺一句話照樣不是讓他滾蛋,而且一滾二三年,差一點就死無葬身之地……

年羹堯之瘋癲,年羹堯之慘死,都是雍正的權術宣傳和帝王手段。所謂狡兔死,走狗烹,僅此而已。


蕭十一瀾

在清朝歷史上,年羹堯要屬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了。他二十一歲考上進士,三十歲成為四川巡撫,後又升任四川總督、川陝總督。可以說年羹堯的前半生一路平步青雲。雍正皇帝繼位後,年羹堯更是備受重用,和隆科多(雍正的舅舅)成為了雍正的左膀右臂。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雍正任命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總攬西部一切事務,駐西寧坐鎮指揮平叛。


年羹堯雖然是文官出身,但在戰場的表現卻是非常出色。在他的指揮下,清軍屢戰屢勝,把羅卜藏丹津打的落花流水。 但發動戰爭是相當費錢的一件事,雍正初年國家財政狀況也並不理想,西北的戰事幾乎耗盡了大清朝的財力。所以當雍正帝得知年羹堯率軍在西北取得取得大捷之後,興奮的心情溢於言表。他冊封年羹堯為一等公(非皇家宗室的最高爵位),並要求世世代代都要牢記年羹堯的豐功偉績,否則便不是他的子孫臣民了。雍正還在給年羹堯奏摺的硃批中寫道:“爾之真情朕實鑑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由此可見當時雍正對年羹堯的寵信到了何種地步。

點擊加載圖片 不過,此時的年羹堯,志得意滿,做出了許多得意忘形的事。比如在他平定西北叛亂之後,進京面聖。雍正下令讓文武百官出城迎接,王公下馬,其他官員一律跪迎。按說受此隆恩,年羹堯應該謙虛推讓。可是他卻只管騎著高頭大馬向城裡走去,看都不看道路兩旁跪迎的百官一眼。此外,他在雍正面前,也表現的居功自傲,無人臣禮。 年羹堯的種種行為,深深的刺傷了雍正的自尊心。此後,君臣關係就急轉直下。年羹堯在面聖後不久,回到西北。雍正發來諭旨,上面寫道:“凡人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

若倚功造過,必致反恩為仇,此從來人情常有者。”這是雍正第一次警告年要慎重自持。 點擊加載圖片 此後,雍正又頻頻發諭旨訓斥年羹堯,甚至有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被雍正拿來大做文章。明眼人都能看出,年羹堯這棵大樹很快就要倒下了。年羹堯縱橫官場半生,他當然也明白自己的處境已經非常不妙了。此時他面臨兩個選擇:一、舉兵造反;二、靜觀其變。

當時整個大清國最精銳的部隊全部掌握在年羹堯手裡,而且年羹堯在軍中的威望無人能及,真要發起兵變的話,還是能對雍正產生很大威脅的。有人認為,年羹堯的權力都是皇帝賦予的,如果造反的話,其麾下的軍官士兵不會跟他。這種理解其實並不正確。年羹堯如果公然說自己要造反,下面的官兵當然不會跟他,但他可以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當時信息不發達,誰也不知道京城裡到底發生了什麼。當年“九子奪嫡”(康熙年間諸皇子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餘波仍在。只要年羹堯瞎編說皇帝在京城受到威脅,自己現在要率兵前去救駕,底下的官兵不明就裡,也自然只有乖乖聽命的份了。
所以,年羹堯真要起兵造反的話,號召力是不存在問題的。但他卻有個致命硬傷:軍隊沒有後勤供給。當時年羹堯的軍隊,一切供給都靠後方源源不斷向西北輸送。這給雍正繼位初期帶來了很大的財政壓力,但也有個巨大優勢,那就是前線將領無論怎麼擁兵自重,都始終無法脫離朝廷的掌控。因此,年羹堯如果選擇造反,那成功的概率並不大。 點擊加載圖片 此外,當時的形勢也並非到了魚死網破的程度。年羹堯自恃功高,認為雍正不會對他過於嚴懲,所以實在沒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去舉兵造反。 因此,年羹堯選擇了靜觀其變。不久之後,等待年羹堯的就是一整套“溫水煮青蛙”流程。雍正先是大量更換了四川、陝西、甘肅的官員,這些被更換的人都是年羹堯的親信,目的也是為了防止把年羹堯逼急了造反。然後又解除年羹堯川陝總督之職,調任杭州將軍。再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又是不斷的降職處分。 雍正四年,年羹堯被賜獄中自裁。當年叱吒風雲的“年大將軍”最終以身敗名裂、家破人亡告終。


歷史背後的心理學

不是軍閥割據的年代,糧草供給又掌握在朝廷手裡,年羹堯手裡握的是浮兵,朝廷給身份,你可以威壓將官士兵,朝廷不給身份或者你造反,將官士兵沒人願意跟著造反的,吳三桂帶的是自己的兵,隨軍家屬都帶著,並且在一個地方上經營多年,有自己的後勤系統,屬於半軍閥割據


209854503

年造反沒有條件的!第一,要有號召力(一般是為普遍的官員或底層,為自己當皇帝肯定不行的)!第二,有可行的條件(軍隊控制力,部下,補給?部下有很多滿人是不可能跟年造反的!補給都是中央抓死的!太子扶蘇被一道假召賜死也類似)!

政治或者說權力鬥爭的殘酷就在於此!我朝副統帥甘被太祖當槍使,從而上位!上位後發現階鬥這一套搞得民不聊生,想轉大力發展生產!從此悲劇!搞生產,太祖爺不行啊(參考大躍進)!最後被毛,周聯合做掉!(不光是殺,先要搞臭,叛逃罪)後來毛死,絕密檔案發現了。飛機主駕潘景演是功臣!有人據此找鄧給林平反,鄧說:這是要毛還是要林的大問題!權斗真的很殘酷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