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處死單雄信,為何只有徐茂公一個人求情?

oO飛兒Oo

很簡單,因為當時李世民手下出身瓦崗軍的人,和單雄信交集較多並且個人關係非常好的只有

徐茂公一人。

徐茂公和單雄信都是山東曹州人(現在的山東菏澤一帶),翟讓東郡韋城人(現在的河南滑縣一帶),與徐茂公和單雄信家鄉地域上很相近。徐茂公本名徐世勣,字懋功,後來投唐後被賜姓李,成為李世勣,後來逼諱李世民被稱為李勣,這幾個名字都是指同一個人。

翟讓起兵造反後,徐茂公和單雄信都加了瓦崗軍。兩人都是瓦崗軍在李密加入前的元老人物,同時私人間有深厚的個人交情,誓同生死。李密加入瓦崗軍後,瓦崗軍發展壯大,徐茂公和單雄信都成為瓦崗軍高層人物,地位很高。

後來瓦崗軍失敗後,單雄信降於王世充,當時在河北黎陽一帶的徐茂公則帶著地盤降於李唐。

李世民取得洛陽、虎牢之戰的大勝,平定王世充、竇建德後,將十幾個王世充政權的高官骨幹斬首,包括單雄信。此時李世民手下的瓦崗軍出身人物,徐茂公之外,如秦瓊、程咬金、羅士信等,和單雄信經歷上基本交集都不大,沒有很深厚的個人交情。

秦瓊原是隋將來護兒部屬,參加過隋煬帝徵高句麗,後來在隋軍名將張須陀麾下,長期和瓦崗軍作戰。李密加入瓦崗後擊殺張須陀,秦瓊帶殘兵歸屬隋將裴仁基。裴仁基投降瓦崗軍後,秦瓊才隨之加入瓦崗軍。秦瓊是齊州歷城人(今山東濟南市),和單雄信也沒有同鄉關係,兩人加入瓦崗軍時間相差甚遠,在瓦崗軍中地位也差別比較大,有親密交情的可能很小。

程咬金是地方土豪出身,隋末組織過幾百鄉兵。李密加入瓦崗軍後,程咬金才參加瓦崗軍。程咬金是濟州東阿(今山東東平西南)人,和單雄信也沒有同鄉關係。程咬金和單雄信加入瓦崗軍時間差異很大,在瓦崗軍地位也相差很遠,有交情的可能同樣不大。

羅士信是齊州歷城人(今山東濟南市),和秦瓊是同鄉。同秦瓊一起原屬隋軍名將張須陀麾下,張須陀被殺後歸屬裴仁基,後隨裴仁基降於瓦崗軍。和秦瓊一樣,羅士信和單雄信有很親密交情的可能也很小。

徐茂公此時在唐軍中地位較高,且洛陽、虎牢之戰立下了大功,是李世民下屬諸將功績第一。徐茂公向李世民為單雄信求情,願意放棄全部官爵換取單雄信不死,李世民也沒有答應。臨刑之時,徐茂公割了一塊自己的大腿肉,煮給單雄信吃,已示同生共死。徐茂公之後一直幫助照顧單雄信的家人。


仁勇校尉

先簡單介紹一下這一對結義兄弟。

徐茂公就是徐世勣,字懋功,山東曹州人。單雄信也是曹州人,身材驍健,武藝高強,能在馬背上用槍,《資治通鑑》中說他“善用馬槊”。

單雄信和翟讓是同鄉,兩個人關係友善。隋朝末年,翟讓在瓦崗寨佔山為王,單雄信聚集了一群少年加入其中。這一時期,單雄信和十七歲的徐世勣相識,成為好朋友,二人發誓生死與共。

後來李密設計奪權,謀殺翟讓。當時單雄信和徐世勣都在現場。混亂之際,徐世勣向外逃出時,守門者在他脖子上砍了一刀,再要殺他時,被王伯當救下。

單雄信趕快向李密叩頭,請求他放過徐世勣,李密答應了,讓人把徐世勣扶過來,自己親自為他包紮傷口。

從這個過程來看,李密動手之前,單雄信可能已經被李密收買,單雄信也算救過徐世勣一命。事後,李密先讓單雄信前去安撫翟讓的部下,後來又安排徐世勣、單雄信、王伯當率領翟讓的部隊。

李密比較器重單雄信,軍中都稱他為“飛將”。但李密的親信房彥藻認為,單雄信這個人不可信,容易背叛主人,建議李密除掉他。但李密愛惜他的武藝,不忍下手。

後來李密敗給王世充,單雄信轉而投降王世充,成為大將軍。李世民率軍攻打洛陽時,單雄信率兵迎戰,戰鬥中他的大槍險些傷到李世民,徐世勣在一旁急忙大喝:“此秦王也!”單雄信這才收槍退回,讓李世民躲過一劫。

李世民曾經帶領五百騎兵出行,被王世充的一萬多人包圍,單雄信手持長槊直撲李世民,尉遲敬德躍馬大呼,橫刺單雄信,使其落馬。尉遲敬德保護李世民殺出重圍。

李世民打敗王世充之後,把他的十多位親信部將斬於洛水之上,其中也包括單雄信。

關鍵時刻,只有生死結義的兄弟才會出面求情,別人不願冒這種風險。

徐世勣出面,哭著懇求李世民,說單雄信是一員好將領,他願意獻出自己的官爵,換取單雄信的性命。

這一次,李世民沒有答應。其中的原因,一是單雄信曾經險些要了李世民的性命。更重要的一點,大概在李世民看來,單雄信這個人雖然武藝強,但缺少忠誠之心,關鍵時刻先後背叛過翟讓和李密,這一點很像呂布。這樣的人留在身邊,總是一個隱患,所以不肯放掉他。

徐世勣說情無效,單雄信很不滿意,說:“我固知汝不辦事!”

徐世勣傷心地說:“吾不惜餘生,與兄俱死;但既以此身許國,事無兩遂。且吾死之後,誰複視兄之妻子乎?”

說著,徐世勣揮刀割下腿上的一塊肉,讓單雄信吃下,說:“讓我的這塊肉跟著兄長化為泥土,由此也算我沒有違背當初的誓言!”

單雄信死後,徐世勣收養了他的兒子,也算對得起自己的好朋友了。

古典英雄之間的情義,令人動容。


於左

話說為李世民建立不世功勳的名將都是降將,正是李世民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有了大唐的輝煌,那麼李世民對人才是不拘一格,卻把單雄信給殺了,這是為什麼?而單雄信被殺時卻只有徐茂公一人求情,他之前的那些生死之交呢?

(李世民劇照)

其實李世民殺單雄信無非就幾點原因:一是單雄信膽小怕事,李密殺翟讓的時候,單雄信竟然對李密跪地求饒;二是單雄信跟隨李密一起攻打王世充,結果失敗了,又投降了王世充,李密則投降了李世民。三就是沒有原則,單雄信差點殺了李元吉,結果徐茂公一求情就不殺了。

那麼在李世民決定要殺單雄信的時候,為何卻只有徐茂求情?

原因很簡單,單雄信和徐茂公一是發小,二是生死之交,單雄信曾經救過徐茂公,就在李密殺翟讓的時候,徐茂公想逃跑,結果被士兵用刀砍傷了脖頸,後來單雄信求情,徐茂公這才逃過一劫;徐茂公一看單雄信也在俘虜裡面,心裡很是高興,他以為李世民一定會欣喜,因為又得了一員大將,沒想到李世民見到後就說:“單雄信,斬!”徐茂公趕緊去求情,結果還是遭到了拒絕,後來去牢房看單雄信,單雄信說了一句話:“我固知汝不辦事”,這讓徐茂公更難過了,所以就有了徐茂公割肉喂單雄信的故事,他說我現在如果陪你一起死,你的妻兒老小怎麼辦?暫且吃下這塊肉,讓它陪你長眠於地下。後來徐茂公確實一直照顧單雄信的家人,尤其是他的兒子單道真,視如己出,將其養大成人。

(單雄信劇照)

題主有這樣的疑慮,肯定是想知道為什麼那麼要好的秦瓊和程咬金怎麼沒求情,其實我們知道的只是演義,正史上他們關係並不怎麼好,而且還分屬兩個陣營,不求情一是覺得沒必要,二就是感情還不到位!還有就是求情也沒用,單雄信差點把李世民殺了。


羽評歷史

【單雄信是誰?】單雄信(?—620年) ,曹州濟陰(今山東菏澤市曹縣西北)人。善使馬槊,世人稱之為“飛將”。《隋唐演義》中第十八條好漢,隋朝時五路江湖「總瓢把子」。最初他和秦瓊、徐茂公、程咬金都是瓦崗山結拜的兄弟。尤其和徐世績(徐茂公)情深義重,視同生死。



(單雄信)

【為何和兄弟分道揚鑣?】單雄信拋家舍業,和徐茂公,秦瓊,李密等英雄好漢嘯聚瓦崗山反隋,但由於李密和翟讓爭權內訌,眾心離散,被隋朝擊敗。於是眾好漢星散。徐茂公投唐,單雄信因為和李世民有家仇,故沒有投唐。原來是李世民的老爸李淵曾射殺死了單雄信的大哥。由此單雄信投奔了李世民的政敵——洛陽王世充。

【為何單雄信被活捉?】李世民攻取洛陽——偃師之戰,羅成擺下陣勢力擒竇建德、王世充、孟海公、朱燦、高談聖五王,後世稱鎖“五龍”。單雄信發怒獨踹唐營,只殺的唐軍四散而逃,當時秦王李世民正和羅成等眾將喝慶功酒,李世民馬上騎馬就跑。

片刻之間,單雄信就追上了騎馬欲逃的李世民,執馬槊便刺,恰好尉遲恭趕來,救下了李世民,單雄信身疲馬乏,一不留神,被尉遲恭走馬活擒。



(單雄信獨闖唐營)

【徐茂公計斬單雄信】單雄信被捉住關進了大牢。此時徐茂公急忙去見單雄信,苦勸單雄信投降李世民,但他死意已決,大罵牛鼻子老道。

徐茂公無奈退出。他找到李世民,兩人合議。徐茂公說,以單雄信的性格和威望來看,他是不會投唐的,假如他投唐,他怕江湖人士恥笑,畢竟唐國公射殺了他大哥。放他走也是不現實的,他活著就會和秦王你為仇作對。假如殺他,其它兄弟都好說,唯獨秦瓊不會答應,秦瓊上次就為單雄信求情,放過了他一次,這次秦瓊一定再次求情。

李世民聽罷,“軍師,這如何是好呢?”秦王眼巴巴看著徐茂公。“為今之計就是先把秦瓊支開”徐茂公說道。如此這般……。秦王聽罷哈哈大笑,軍師妙計。



(徐茂公)

【法場兄弟灑淚相別】次日,徐茂公叫來秦瓊,對他說,當時軍中糧草遲遲運不來。讓別人去我不放心,有勞元帥親自去一趟吧。秦瓊領令而去。

秦瓊一走,次日單雄信綁縛刑場,徐茂公把酒為單雄信,哥哥要投降還不遲,正說之間,秦王也來到了面前,徐茂公把酒放下,急忙跪倒磕頭,哀求李世民放過單雄信。

單雄信哈哈笑道,徐老道,咱兄弟今天恩斷義絕,割袍斷義,我不怪你,各為其主,我死的其所,來吧兄弟,引刀一快,別貓哭耗子假慈悲了,單某唯一的遺憾,就是沒見到老兄弟秦瓊。此時程咬金和羅成也趕來了,老程對單雄信說,秦二去押運糧草去了。

此時羅成把酒走向了單雄信,他不見還好,見到羅成大罵,忘恩負義的傢伙,當初我曾為你建了「三賢莊」到如今卻忘的乾乾淨淨。你這種人,早晚被萬箭穿身。

原來瓦崗山散夥後,羅成曾投單雄信,單雄信和王世充為留住他,特為他建立了三賢莊。羅成被罵惱怒,打了單雄信一拳,被程咬金拉走了。



(徐茂公和單雄信刑場話別)

徐茂公見不能再拖了,事不宜遲,對李世民耳語說了些話。秦王李世民傳令:尉遲恭行刑。可憐單雄信命喪黃泉。後世留下了這樣一句話:「命學桃園三結義,不做瓦崗一柱香」。


秉燭讀春秋

在小說《隋唐演義》裡面,單雄信諢號“赤發靈官”,單雄信坐鎮二賢莊,手下有四路大將,分別是東路綠林瓢把子黑麵判官尤俊達、西路綠林瓢把子神射手謝映登、南路綠林瓢把子勇三郎王伯當、北路綠林瓢把子綠袍帥王君可。單雄信居中,為五路綠林總瓢把子。正史《舊唐書·卷五十三·列傳第三》記載:“單雄信者,曹州人也。翟讓與之友善。少驍健,尤能馬上用槍,密軍號為‘飛將’。密偃師失利,遂降於王世充,署為大將軍。

瓦崗寨破產後,瓦崗五虎除了單雄信都投降了李世民,只有單雄信跟了洛陽王世充。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活捉單雄信,尉遲敬德監斬。當時杜如晦的叔叔杜淹也在王世充手下做事,處死之時,杜如晦替他向李世民求情,李世民同意了,杜淹得免一死。相比杜淹,當時瓦崗寨的眾大佬都是李世民集團的紅人,混的都比較好,位高權重,但是隻有一人為單雄信求情,這人就是徐茂功。

徐茂功原名李世勣,《舊唐書·卷五十三·列傳第三》記載:太宗圍逼東都,雄信出軍拒戰,援槍而至,幾及太宗,徐喝止之,曰:‘此秦王也’。雄信惶懼,遂退,太宗由是獲免。

可見單雄信在王世充手下乾的時候,李世民差一點死在單雄信手中,多虧徐茂功制止,李世民才得以活命。徐茂功對李世民有救命之恩,在瓦崗寨眾兄弟裡面,是最好的人選,所以徐茂功出馬了。但是結果不理想,李世民卻不同意,單雄信被殺。

實則李世民斬殺單雄信的原因很簡單,一則李世民身邊瓦崗寨出身的大將太多,單雄信在這些人心中威望太高,李世民不願意身旁在出現一個核心。二則,單雄信瓦崗寨頭子出身,江湖義氣很重,比較難以駕馭。


睜眼看西安

上面幾個回答挺好的了,我要從徐茂公的角度來說說。

他的名字來龍去脈我就不說了。

隋唐演義裡給他的定位居然是一個牛鼻子老道,吳用一樣的軍師。

雖然說他能掐會算,但這跟他的真實形象可差遠了。

我們看他一段自己的敘述:

“我年十二三時為亡賴賊,逢人則殺。十四五為難當賊,有所不愜則殺人。十七八為佳賊,臨陣乃殺之。二十為大將,用兵以救人死。”

他十二歲就當了賊寇,見人就殺,自稱無賴賊。

十四五是難當賊,有不開心的事情殺個人就開心了。

十七八懂點事了,自稱佳賊,打仗的時候才殺人,二十歲的時候是大將,打仗是為了救人。

這是一個武將的成長史。

他這個人非常仗義,先是跟著翟讓幹,後來李密幹掉了翟讓,他又跟著李密幹。

瓦崗軍被滅掉後他們投靠了李淵。

當時徐茂公手裡掌握著軍隊、地圖等重要的資料信息,他如果主動獻上,一定會受到李淵的獎賞。

但是他沒有,卻執意要交給李密,由這位昔日的領導來獻給新的主子。

這是一件事。

後來李密反了唐,被處死。

沒有人敢說什麼。

只有徐茂公站出來表示他要替李密舉行葬禮。

這精神還感動了李淵,答應了他。

從這兩點看,他重情重義,為單雄信求情也是他性格使然。


(圖為李績神道碑)

錦翼系悟空問答簽約作者


錦翼

看完我的回答大約需要3-4分鐘,希望您覺得值得,謝謝。

謝官方邀。首先我要說明,以上談小說的很多,我的角度是從歷史實情切入,力圖梳理完畢後給大家更多啟發。

第一,李世民和單雄信究竟有什麼恩怨?

單雄信和李世民有什麼恩怨,這一點其實並不像小說裡面談的這麼曲折,什麼殺兄之仇、什麼滅莊之恨都屬於杜撰,歷史上的記載其實非常簡單。

王世充打敗李密之後,瓦崗寨群雄都四散逃亡,各自選擇亂世立足的新出路,單雄信的選擇是率眾投降王世充。這一邊,王世充也十分看重單雄信,倍加禮遇,以其為大將軍。

李世民率軍攻打洛陽,領五百騎兵巡視戰場時,王世充率一萬多步騎兵突然趕到,將其包圍。單雄信手執矛槊直奔李世民,被尉遲恭救下,並在其掩護下突出了重圍。二人的恩怨止於此。

以上見於《資治通鑑》的記載,而《舊唐書》的記載則把救李世民的功勞給了徐世勣。

第二,那麼李世民為什麼一定要殺單雄信?

這一點很多朋友有疑問,李世民招降了那麼多降將,為什麼不招降單雄信作為又一名帳下的勇將?兩點原因,我整理如下——

,單雄信武力超群,“名冠諸軍,號曰‘飛將’”,是王世充的大將軍。在攻打王世充的過程中,單雄信屢屢幫助王世充為難唐軍,差點殺了李世民,李世民恨他。

,單雄信軍閥氣息濃厚,自私自利。李密殺死翟讓時,徐世勣和單雄信均在場。老大被殺,徐世勣被砍傷逃走,單雄信卻直接叩頭求饒。後來李密和王世充決戰,單雄信擁兵自重,眼睜睜看著李密兵敗,投了王世充。

尤其是第二點,犯了為人將的大忌諱。

第三,為什麼除了徐世勣其他人都不幫忙?

介紹了許多背景材料之後,正面談談這個問題。

甲:瓦崗寨的戰鬥過程小說裡寫的氣勢磅礴,其實不過五六年時間,大家在這短暫的時間裡不斷地出征抗敵,為了生計而奔波廝殺,大家的感情並不深。

乙:瓦崗寨內部的矛盾不斷,尤其是以翟讓為首的農民軍將領與以李密為首的地主勢力的矛盾,矛盾激化後甚至兵戎相見,生死相逼,在這個過程瓦崗群將不得不選邊站,逐步離心離德,最終的失敗和內部凝聚力大減關係很大。

上面兩條說說瓦崗寨大夥的不穩定關係,接下來說說其他角度。

秦瓊、程知節等瓦崗舊臣是非常清楚李世民的性格的,如果李世民做了決定就不會輕易更改,並且是盛怒之下做的決定,誰敢去秦王那裡自討沒趣?

最後聊點其他的

無論其他方面怎樣,其他人如何,徐世勣和單雄信結拜應當不假,求情無用之後,徐世勣割下自己一塊肉給單雄信吃下,說自己沒有忘記當初的誓言,單雄信吃下後赴死。單雄信死後,李世勣收養了單雄信的兒子。這是最後能為兄弟做的啦。

說完了歷史,最後用小說裡的短文作為結尾,免得大家看得累。

在單雄信臨行刑的時候,羅成問他,“哥哥,我再問你最後一次,降還是不降?”
單雄信吐了一口痰,說,“…..羅少保(要知道,自從羅家滅門後,羅成就不願意被稱羅少保),今日偶感風寒,這口痰不吐不快,今天終於得償我願,還了你這口痰,……四十六弟,你想什麼我知道,從今以後,我們誰都不再欠誰。……給我單通一個痛快。”


魚包歷史課

莫非兄弟也靠不住?

單雄信是隋唐時期一員猛將,史稱其“少驍健”,名冠諸軍,人稱“飛將軍”。有兩次,他差點要了秦王李世民的命。所以,當李世民生擒他後,決意要殺掉他,任誰說情都不行。但實際上,只有徐茂公一個人給他求情。

單和徐,是老鄉,都是

山東菏澤人,兩人出身也差不多,都在瓦崗寨幹過,屬於綠林好漢出身。得知李世民要殺單雄信後,徐茂公哭著懇求,願意用自己的官職換好兄弟一命。但李世民決心已下,沒有答應。徐茂公無法,只好割下自己腿上一塊肉給單雄信吃,說讓我這塊肉隨大哥化為泥土,我也算沒有違背當初的諾言。他還許諾,自己會照顧好單雄信一家老小,並收養了他的兒子,也算是對的起朋友。徐茂公後來賜姓李,他有個孫子叫李敬業,武則天時期發動叛亂,駱賓王還寫了一篇《為李敬業討武曌檄》

再看看單雄信的其他老朋友,特別是他在瓦崗寨的好哥們:秦瓊、程咬金、羅成……

他們誰都沒吱一聲保持沉默。也許,他們把形勢看的很清楚,知道求情也沒有用。實際上,秦,程,羅落草,有被迫的成分,當初,徐茂公把秦瓊老母劫上山,他們幾個才不得已進了瓦崗寨。雖然是同事,估計與單雄信和徐茂公感情一般,強扭的瓜不甜嘛。

單雄信被俘受刑前,羅成還來勸降,單雄信吐了他一口痰,並說“從今以後,我們誰都不再欠誰”。多年的兄弟,正式分道揚鑣。

所謂,道不同,不相與謀。


飲水君

歷史解讀認準更專業的丹水君。

李世民處死單雄信,為什麼只有徐茂公一個人求情?

1,為什麼徐茂公可以求情?

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瓦崗的兄弟們,不能做到同生共死。

徐茂公就是徐世績,李世績,李績,大唐戰神。(後文統一用徐茂公)

李密兵敗後,孤身投降了李淵,並且勸徐世績帶兵投唐。後來,李密再次叛唐,唐朝對徐茂公依舊十分信任。

所以,徐茂公的忠誠度是沒有問題的,在這個大前提下,才有可能講朋友之“義”。

徐茂公向李世民求情,一方面體現了在自己的忠心——看我處處為主子著想。另一方面也展示出自己的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就是我。

2,為什麼秦瓊和程咬金不能求情?

當初李密第一次投唐的時候,徐茂公李君羨等人投了唐,而秦瓊和程咬金投了王世充,先不說理由。至少這二人不是最先投降的,對李世民等人有沒有忠誠度可言?

沒有忠誠度的話,怎麼可以給俘虜單雄信求情?

而且,秦瓊和程咬金是陣前投降唐朝的,一方面來說,他們光明磊落,另一方面是不是意味著對王世充落井下石?

而單雄信才是王世充真正的板蕩孤臣?

秦瓊和程咬金此時求情,既不利己,也不利人。

3,李世民為什麼必須殺掉單雄信?

因為,單雄信從本質來說,是一個軍閥,而不是職業軍人。

如徐茂公,秦瓊,程咬金都是職業軍人,讓打仗就打仗,而單雄信,小心思太多。

比如,李密投唐後也曾經給單雄信寫信,他看都沒看就投靠了王世充。

為什麼要投靠王世充?

因為投靠李淵,還是李密部將,投靠王世充,那可是主要將領了。

秦瓊程咬金孤身投唐,單雄信卻貪戀王世充手下馬軍首領職位,想要獲取更大資本。

萬萬沒想到,李世民天縱英才能一口氣滅掉王世充和竇建德。王世充成了一無所有的俘虜。

說句題外話,李世民殺單雄信,李淵也殺了竇建德,引起了劉黑闥在河北的叛亂,給新生的唐朝造成了巨大打擊。


丹水秋風

在明確這個答案之前,咱們先說說李世民為何要處死單雄信?



素有仁義明君之稱的李世民,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眾所周知,之所以要把單雄信這個人才處死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單雄信盜匪出身,而且易主頻頻。先前是個土匪頭子,接著投奔瓦崗翟讓,然後效忠李密,最後是王世充,在古代忠臣不事二主觀念很強。

第二點就是單雄信差點在戰場上殺掉李世民,李世民忌憚他。要不是徐世績求情,恐怕後來的歷史就沒有李世民什麼事了,李世民本人對單雄信也是又怕又驚。



單雄信在處死之前,能求情有說服力的恐怕只有徐世績一人。

徐世績和單雄信是老鄉,而且關係很好都是過命的把兄弟,所以必須要努力救他。前面說過徐世績在單雄信手裡救過李世民的命,而且也是最早一批投唐的瓦崗義士,跟唐王的時間最長也對唐王有恩,比起秦瓊、程咬金徐世績更有資格求情也更有說服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