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在中國的地位如何?還有傳承下去的必要嗎?

閩南蓑笠翁

何為文化?

圭海君理解為“文史的化學”:只有經過“質變”之後的“衣食住行及其文史傳承”才能稱得上獨立的文化。

中國文化,在世界之林,別樣、豐富、醇厚,因而算其一;閩南文化,在中國千千萬萬的地方差異中,獨樹一幟,也足以在中國算是一個次文化。

中國太大,地形、歷史、語言、風俗等都有顯著的差異,有差異就有差異性的發展,從而衍生出不一樣的多種多樣的文化子類,應該提倡,因為這些子文化都以中國認同為基礎,是有向心力的。


中國人,一向以文化認同為主,儘管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大都以O-M175單倍群Y染色體為大宗,但血緣關係不過是文化紐帶的一個補充,因此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是充分而必要的。

一、閩南文化在中國的地位

圭海君進入頭條伊始,即致力於閩南文化的傳播,儘管閩南文化在今日社會中屬於小眾領域,但關注的人卻不可小覷。

閩南文化,肇始於兩晉南北朝,不管是門閥望族,還是平民百姓,進入閩南的先人都心繫中原,因而有“晉江之名”。


閩南文化,融合於盛唐,前有開漳聖王,後有三王開閩,他們開啟了“閩臺固始祖”的先河,因而有“漳江、洛陽江之名”。

閩南文化,擴張於宋及以後,北至浙南,東至臺灣,南至海南,甚至過洋至南洋諸國,幾乎大半個中國和東亞都有深深的閩南印跡,因而有“河洛人、福建人之名”。

閩南文化,是中國多元文化中的集大成者,上承中原,下合東南風土,既保持了中國傳統陸地文化,又創造性地豐富和發揚了海洋文化,是中國地方海派文化的代表。

可以說,沒有閩南文化,中國文化就少了海洋的元素,少了與世界海洋國家交流的平臺。

二、閩南文化的“孤芳自賞”

閩南文化,有時又是特立孤行的,商、言、俗與性格都是別樣的精彩。

1.海商:愛拼的儒商與精明

如果說以晉商、徽商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商業是中國這一龐然大物的封建印跡,那麼閩南商人便可以稱作變化中的中國商人典範。



溫州人、莆田人、閩南人、潮汕人,這些近現代中國商場上最為活躍的海商,以敢闖、敢幹、有想法、精明聞名於世,且大多有“東方猶太人”之稱,而這些人,都有明顯的閩南文化印跡,其方言也基本上與閩南語有直接的相關性。

2.閩南語:中國漢語最複雜的活化石

閩南語,包羅萬象,是中國分佈最廣的方言之一,其音調、語法、文法之複雜、嚴謹,堪稱奇蹟。

有人說,閩南語是晉唐中原的官話,不管是與不是,它都是研究古漢語最為可靠的藍本。

閩南語,有嚴格的文白兩種讀法,也有與上古漢字一一對應的古音,甚至在離開中原後,其字詞在歷經千年、千里依然能夠在浙閩粵臺四地保持相當程度的相近性。

閩南語,已然是中國極具影響力的地方方言,甚至走出國門,成為海外華人圈通行的“福建話”。

3.閩俗好鬼神,傳統之外更是極致

中國曆來佛道橫行,但近來卻大有消失跡象。

然而,在閩臺,卻仍是大行其道,凡是歷史上成仙成道的佛、神都能找到享食廟宇,甚者,歷史上一些大有成就乃至閩南本土頗有功德的人物都能成為被供奉的神靈。

如漁海護庇者,傳統為龍王,本土為媽祖;疾病平安者,傳統如許遜,本土如吳夲;求子者,傳統如送子觀音,本土如註生娘娘。

其他者,如淝水之戰的謝安,開漳聖王陳元光,開閩王王審知等,更是清一色的閩南中原印象。

篳路藍縷南遷入閩的閩南先人,一路上歷經各種坎坷,他們除了供奉家鄉神仙外,也會因地制宜對於各種瘴氣、惡劣環境創造性地產生諸多本土專業性的神靈,以求開枝散葉發揚祖德,於是,閩南人鬼神信仰便達到了極致。

4.閩南人的性格:安土重遷又遷移不斷

閩南人,對於祖宗的虔誠大概是無人匹敵的。

每一個閩南人聚居的地方,最為富麗堂皇的建築必然是廟宇和宗祠,他們感恩於先人的創業開基,也以子孫傳承為己任,縱然有重男輕女之俗,但在子女父母相處方面也講究孝道與責任並重,因此我們既能看到以丁口為紐帶的家族祭祀活動,又可以聽說驚人的嫁妝數量。


而正是對祖宗的義務與責任,閩南人又極富遷徙力,當營生不足或有更大的利益時,閩南人會有逐利或出外謀生的舉動,他們會將以放大局部風險的方式來降低家族延續的風險。

這種敢闖敢幹,是一種賭博,也是一種抉擇,它就是閩南人最重要的性格。

因而,人多地少競爭大的泉州人喜好出外,而小康富足的廈門人則安逸在家。

總之,閩南文化的發展,既是豐富中國文化的內涵,又是促使中國大一統的軟實力,不但有必要傳承,而且還要更加發揚光大,這種文化紐帶,有時比硬實力更有效果。

........................................

文/圭海四記


圭海四記

東方建築文化與自然就是神話,西方建築文化最多算作是童話般。東方建築文化是東方人民各民族經過上萬年曆史的演變,包括天文、地理、風水、宗教、人文、家教、民族、環境、氣候等演變的選擇,最終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內心最契合的沉澱,如果不與自然和諧,就是建成太陽宮,也將被拆除,東方建築文化是東方人、中國人上下五千年文化傳承之有形的經脈,我們這代能斷送嗎?入侵首先是對載體的入侵和破壞,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的入侵是多途徑多種多樣的,而東方文化中國文化卻沒有走出國門,西方建築文化入侵同樣就得對東方文化載體建築的入侵和破壞。西方建築文化簡單、直接、虛化,1840年起的國運衰落及入侵者和戰亂破壞,60年代到現在,中國建築師還沒有弄清建築與美與文化傳統的關係,當政者與建築商無知又強暴的拆建,毀了好多傳統的、東方的建築精神,建築了好多水泥盒子,再來10年,東方建築文化中國除了北京,安徽,江蘇,山西,貴州外,都是洋房了。東方建築代表就是日本了,中國的東方建築只能在《紅樓夢》裡找了,中國人丟毀,外國人搶用(火燒圓明園、抗日三光、韓國申遺,連遼寧的古城磚都買;俞蔭堂出賣,日本搶去,八宏塔石材;西方人盜佛頭),汗顏。等到中國古建築只剩故宮,那麼中國、東方建築文化可以宣佈滅亡了。中國建築商不要成為西方破壞東方建築文化的幫兇,而是東方建築文化的踐行者,保護者,傳承者,國家應當出來引導一下,東方建築文化不能定位於低級老舊的民居、故居、古村、民宿、古塔、古橋、宗祠、寺廟、墳陵、民族村、日本京都奈良、越南王宮、唐人街等,而是要統一定位東方建築文化之一。發揚保護中國、東方建築文化,國家有義務引導,每個中國人,每一個宗族,每一個華人都是保護髮揚東方建築的一分子,老的要保護好,拆了的恢復,毀了的重建,霸佔了的要還回來,被外國搶劫的要索回來,新建的城市,應當東方現代化,農村應當東方建築文化,國內沒有土地到國外建、到歐洲、美洲、非洲建!每個房子要建成東方建築文化載體。努力40年後又找回東方建築文化的方向,這樣100年後,我們後人才不會罵我們迷失方向,否則居之不東或西。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我們的東方建築文化要傳承!我們要文化自信,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自信,就要從文化的載體開始自信!


天上雲彩38

文化影響的縱深,對於被覆蓋的人來講,就是信仰!

中國從史前文明到現在,我們並沒有像西方國家一樣,以宗教作為自己的信仰,很多人的觀念中,我們中國沒有信仰!

但是,中華文明是世界連續傳承和發揚最完整,時間最長的文明,這是因為基於我們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

華夏文化是以漢文化為主流,各民族文化融合,各種地域文化的鏈接形成的統一文化體系!

閩南文化可以說他的影響在國內並不強大,但是,在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地,卻又非常大的影響力。因為在明清民國時代,航海技術發現,自然因素,戰爭因素,閩南文化區的人率先,並有很大規模的出海運動! 目前,有數千萬閩南華僑在世界各地,也是中國華僑最多的區域!

許多研究華人文化的海外學者,在經過探索和思考之後,往往把自己關注的目光最終移向閩文化,其中閩南文化的注目度相當高。在日本學術界,但凡研究中華文化、漢文化、海外華人華僑等諸問題的學者,在從事臺灣、香港研究之後,當學術氛圍允許他們進入這裡時,有相當一部分人都把自己的關注點轉向閩南文化研究。


所以,如果說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基,那麼世界瞭解中國文化的紐帶便是閩南文化!

所以,文化的傳承沒有應不應該,而是我們不能丟掉根!文化就是華夏民族的根,是華夏民族的信仰!

注:以上是個人觀點,如有不同看法,歡迎文明討論!



扛起衝鋒槍

我是惜朝,惜朝君今天陪大家聊聊閩南文化。

文化不分地位高低,對於中國文化多樣性以及地域性都同等重要。閩南文化起源於泉州,其主要是由生活在閩南世世代代的人們所創建和傳承的。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閩南文化傳承的必要性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促進祖國的統一和發展

已知從唐代始,先輩移居臺灣,不僅帶去方言,也帶去閩南人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民間信仰、民間藝術、民居建築等等,並代代傳承、發展和創新。但發展迄今,仍語言相同,生活習慣、民俗風情、宗教信仰、民間信仰、民間藝術、民居建築也仍相同或近同。從現有臺灣人口中講閩南話的就多達1700萬人,表明閩南話在臺灣是其主要語種,由此可窺見閩南文化與臺灣文化教育幾近相同。

閩南文化因其特有的文化組成,有著豐富的建築,民俗,宗教文化,都對臺灣同胞有著強大的影射作用,對臺灣文化組成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閩南文化所展現出來的思想,也在促進祖國統一和平上有著巨大的作用。

圖為閩南古建築群



圖為閩南宗教文化

二、促進國家文化完整性

圖為閩南特有的南戲

閩南文化是閩南人在吸收各種西洋外來文化之後所形成的。其中,不僅包括各種傳統文化,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因此,閩南文化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是我國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