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地區一村一姓,地名也常冠以姓氏,哪個姓在地名中出現概率最大?

閩南蓑笠翁

閩南地區人口最多的十大姓,分別為陳、林、黃、王、李、張、吳、楊、鄭、蔡,此外在人口上也不可小覷的還有劉、許、蘇、葉、洪、謝、何等,因此在地名上,常見的姓氏標籤大概也常以這些姓氏為主。

圭海君收集及統計閩南三市的地名,僅摘錄村級以上行政單位,至於浩瀚的自然村因數量冗雜便未收入,因此共得地名5213個,其中泉州最多2673個,次者漳州2011個,廈門最少529個。

經過統計,各姓氏出現的比例如下,結果有些出乎意料:

第一,林,共154處,佔比2.95%

泉州2.77%,漳州3.28%,廈門2.65%,林出現的概率雖然高,但卻並非所有的地方都是冠以姓氏,相反的,這裡更多的是以環境的角色出場,如李林、茂林、松林、鳳林、布林、梧林、英林等,反而真正反映姓氏的卻寥寥無幾,如林東、林厝等。

第二,洪,37處,0.71%

泉州0.82%,漳州0.30%,廈門1.70%,真正以姓氏命名的地名,事實上洪姓排在第一位,這結果有些辣眼睛,但事實就是如此,特別是廈門的洪姓,作為今日廈門的十大姓以及古代的同安望族,其榮耀確實也反映到地名上,如洪文、洪塘、洪厝、洪前等,其中洪塘出現次數最大,高達8次。

第三,黃,32處,0.61%

泉州0.79%,漳州0.35%,廈門0.76%,黃姓作為傳統第三姓,總算是位列前三,也算是對得起土著之名,常見的名字如黃厝、黃石、黃田、黃塘、黃嶺、黃埔、黃坑、黃山、黃地等,其中黃田以4處位列第一。

第四,蔡,25處,0.48%

泉州0.41%,漳州0.50%,廈門0.76%,蔡姓是閩南大姓,在全國範圍內卻只排在第44位,差異很明顯,常見的如蔡厝、蔡內、前蔡、東蔡、蔡西、蔡宅、蔡塘、蔡浦、蔡坂、蔡店、上蔡等,其中蔡厝以4處排列第一。

第五,陳,22處,0.42%

泉州0.34%,漳州0.50%,廈門0.57%,陳姓作為第一姓,排在第五確實有些讓人驚訝,是不是人口太多,取名容易混淆不太受用,常見的如陳井、陳埭、陳塘、陳莊、陳壩、陳城等,重複的名稱比較少。

其他的姓氏,如鄭0.08%,許0.31%,劉0.12%,張0.35%,吳0.31%,邱0.19%,柯0.15%,郭0.33%,鍾0.23%,彭0.23%,葉0.17%。

從以上可以看出,地名似乎與姓氏人口不太匹配,這或許與歷史變更有關,地名很大程度上比較不受人口變化影響,保留下來的面貌與昔日土地的開墾有關。

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猜測,林、黃、洪、蔡、陳等姓氏可能是閩南早期開墾的先驅及大姓,後來在演變過程,蔡和洪相對勢微或者又舉家遷徙未能安定,而像陳姓人口古往今來都是第一,與地名上的表現不太對稱,可能是在後世因諧音問題有些字雅化了,如廈門的西亭村,原本應是西陳,這便是字發生該表的緣故。


文/圭海四記

前人之苦,後人之福,飲水思源,細水長流


圭海四記

閩南地區不全是一村一姓,一村雜姓的也不少,地名常冠以姓氏的有一部分,涉及到常用字的村名,有一部分跟姓氏無關。哪個姓在地名中出現的概率最大?其中必有“林、陳”,閩南各個地區不一定以“林、陳”分佈人口最多;就如詔安縣,自唐代領帥陳政父子及跟隨的沈世紀從中原南遷征戰平蠻以來,歷經漫長的繁衍生息,詔安縣的沈氏逐漸變化成最大姓氏,素有“沈半縣”之稱。
從2006年詔安縣的人口統計數據來看,姓氏前十名排名相繼為:沈→張→吳→陳→林→許→李→黃→胡→王。就詔安縣境內,以姓氏有關的村莊名稱節錄如下:

1.沈姓有,沈寨、西沈、東沈;

2.張姓只有西張村;

3.吳姓只錄有吳坑村,西梧、東梧(同音);

4.陳姓有,後陳、上陳、陳龍村;

5.林姓有,林頭、林墘、林厝、林中、林巷、林家、後林、林塘、三林、圓林、新林、桔林、坪林村。

6.許姓有,許寮、西滸村;

不按排名有關的姓氏村莊還有:馬城、走馬、馬坑、馬頭,田中央、田厝寨、萬田、赤田、公田、田樸村(不一定屬田姓村),龍坑、龍示、掘龍、龍崗、青龍山(不是屬龍姓村),高坑,莊上,郭寮村,朱厝、石樓、萬石溪,江畝坑,邱城村,白石村,洪洲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