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國,北上廣和武漢是一線城市,為什麼武漢被深圳取代了?

鄭靖遠秋名山下新司機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其實沒什麼好奇怪的,一切皆有可能。武漢之所以從晚清民國的一線城市跌至現在的二線城市,被深圳取代,我覺得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始面向世界,走全球化進程。沿海地區成為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和中國對外貿易的窗口。所以我們看到深圳崛起,廣州、上海繼續穩固其地位,而內陸城市開始逐漸失去競爭優勢,武漢就是這些內陸城市之一,我覺得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2.武漢的地理位置雖然極其優越,號稱九省通衢,水陸交通極其發達。然而,武漢合全省之力發展,雖然在省內是絕對的首屈一指,但其餘地級市都跟武漢相差甚巨。縱觀全省,武漢其實很孤立,沒有其他任何一座城市能夠跟武漢一起協同發展,形成合力。而北上廣深,周邊皆形成了大片的城市集群,如北京附近有天津、唐山,上海附近有杭州、蘇州、無錫等等,廣州、深圳就更不用說了,本身就是兄弟城市,周邊還有香港、佛山、東莞。這麼一比,武漢孤軍奮鬥,自然爭不過深圳;

3.武漢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看看北上廣深,北京的核心競爭力是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全方位的,上海是金融,廣州是商貿,深圳是科創。本來武漢一手好牌,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高校數量82所,高居第二,在全國各大城市中僅次於北京(87所),相對於全國各大城市,人才優勢何其明顯,尤其是對深圳,簡直可以說是碾壓性的。武漢可以說天時(國家政策)、地利、人和都佔盡優勢,結果由於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人才留不住,大多去了北上廣深。哎,結果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以上三個,當然還有很多複雜的原因,不能一一道盡,歡迎大家補充和探討。以上。



廣東包打聽

這世界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城市興衰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和客觀因素。深圳,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一個時代的象徵,不僅武漢沒法比,天津、廣州等城市也無法相比。當年,背靠國家大市場,面向港澳臺及海外要資金,政策扶持、人才流入、資金彙集,這是中國其他任何城市無法做到的,如今,當年南下的產物如騰訊、中興、華為都已做大做強,還吸引了大疆等新科技入住,產業轉型已初見規模,因此深圳短期看國內其他城市無法完成對其的超越。另外,我這裡要強調一點,頭條這種帶地域比較的問答太多,其實是不可取的,每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及城市“粉絲”,不需要和其他城市比什麼,做好自己,讓更多的人愛上它才是一座城市的發展方向!武漢,這幾年發展的不錯,加油!


樂陶視界

第一個稱武漢為九省通衢的人是乾隆皇帝。

從武漢循長江水道行進,可西上巴蜀,東下吳越,向北溯漢水而至豫陝,經洞庭湖南達湘桂,故有“九省通衢”之稱。

在古代水運是大規模運輸唯一的手段,所以可以看到,在鐵路並不普及的晚清和民國,武漢這個地方,實際上是漢地十八省的交通中心。根據1931年的統計,這九個省的人口共計2.38億,佔到全國人口的56%。全國過半人口的交通和物流,都以後來的武漢為中心。

1861年,清政府被迫在內陸選擇一處江港開埠。由於沒有政治和軍事地位,漢口如同犧牲品一般被選為了通商口岸。從此漢口不再只是國內商品集散中心,也成為了內地最大的對外貿易中心。

所以漢口成為了僅次於上海的亞洲第2大城市。漢口19世紀末人口在百萬上下,昔日荒灘已變為人煙稠密的都會。今天人很難想象,僅僅漢口人口就多於北京。

所以綜合來說,武漢的優勢來自三點:

一,在水運為主的時代,武漢的區位優勢導致 內貿中心。

二,因為政策原因,成為國際通商口岸。佔有外貿之利。

三,因為上述兩點,而吸引來的工商業,教育投資累積。

而等到建國後,首先是鐵路大發展,國內物流慢慢改為以鐵路為主,我記得在90年代末,原先生意興榮的漢口航運企業紛紛破產。連工資都發不出來。

而原先享有的政策優勢也不在了,西方人離開,外貿更無處可談,1990年整個湖北省的對外貿易額僅為15億美元。當年全國對外貿易額為1154億美元,廣東一省就為418億美元。湖北省,乃至武漢的外貿中心地位已經蕩然無存。

而 既然不再是內貿和外部貿易的中心,武漢的教育和工業,文化地位自然也會逐漸消失,這就是武漢從一線城市退居二線的原因。


紅楓歷史觀

晚清民國時期,並不是北上廣和武漢齊名。那時候中國的五大一線城市分別是:上海、武漢(漢口)、天津、北京和瀋陽,並沒有廣州。直到解放後都是這一排序的。但那時候中國整體經濟都窮,所以,即便是武漢、天津等大城市,GDP也不多,只有幾十億的規模。只是在鄧小平同志提出改革開放,先發展沿海開放地區,他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後。廣州、深圳,甚至更大的沿海地區,在依託對外貿易的基礎上,率先發展起來了。特別是四個經濟特區(後來又加上海南變成五個)和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劃出後,沿海地區幾乎都變得富裕起來了。而這時候的內陸地區,包括武漢等原來的大城市,都在吃老本,怎能不落後?現在很多人動不動就拿沿海地區比內陸地區,說武漢等城市原來那麼牛逼,現在卻變得怎麼差!比如南京、杭州人動不動就說比武漢民富,難道不知道這些離海近的城市比武漢早30年就在賺錢了嗎?這些人要麼就是不懂得這段歷史,要麼就是根本就不願意提這件事。真的很不公平!

不管是廣州、深圳,還是蘇州、杭州,都比武漢早開發近30年。廣東省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廣州、深圳也就是這個時期超越了武漢。在武漢沉淪,而沿海發展迅速的背景下。廣州自不必說,深圳憑藉緊鄰香港的優勢,集中全國的人才和資源,超過武漢也是理所當然的。而武漢雖是廋死的駱駝,但畢竟長期得不到中央重視,也只能眼睜睜看著沿海各城市紛紛超過自己,也是無可奈何。直到2000年以後才開始逐漸復興,才十幾年,在沒有擴張一片土地的基礎上,於2014年首次擠進中國“萬億俱樂部”城市,並進入前八。2017年,武漢GDP已經達到13420億,按照目前的勢頭,十年後有可能再次重返中國最強五大城市的行列。當然,京滬穗深四個城市還在一線城市中,而天津和瀋陽現在的發展趨勢不容樂觀,估計很難再回到昔日的地位來了!


京滬漢穗深

曾經作為一線城市的武漢為什麼被深圳取代?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是各方面因素合力而造成的,為了便於理解,在這裡我把它歸納為三個方面的因素,闡述一下深圳取代武漢的歷史以及現實的原因!

首先,深圳能夠取代武漢,成為一線城市,與大陸經濟向海洋經濟轉變有著莫大的關係。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屬於大陸經濟時代,國家的政策就是閉關鎖國,禁止與外國貿易。看看歷史上中國最大城市,一直都在陝西和河南之間徘徊就知道了。而宋元時期有過短暫的開放,於是就是造就了泉州的國際大都市和世界最大港口城市的地位。

而武漢位於中國中部,在大陸經濟時代,具有著獨特的先天優勢,歷史上能夠成為一線,也是理所當然的。而改革開放後,中國開始由大陸經濟向海洋經濟轉變,深圳作為一座新興沿海城市,能夠超越武漢,也可以說是大勢使然!

其次,深圳能夠取代武漢,成為一線城市,和它獨一無二的區位優勢有著很大的關係。深圳不僅是位於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更重要的是它和國際自由貿易港香港毗鄰,正是基於這個因素,所以才有了一個偉人在這裡劃了一個圈的佳話,於是才有了深圳的一線城市碩果。



最後,深圳能夠取代武漢,成為一線城市,是源於它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曾經有一位偉人說:科技知識是第一生產力,今天如果要用更準確話來表述它,那隻能是: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科技創新是一個城市擁有競爭能力的最大依仗,是一個地方發展的永動力。而今天深圳的創新能力已經超越了京滬,在國內獨領風騷,看看深圳的華為、騰訊、中興就知道他有多牛!而深圳之所以能夠超越武漢成為一線城市,和它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綜上所述,
深圳成為超越武漢成為一線城市,是國家經濟發展大勢、區位優勢以及科技創新等多方面合力,絕非幸至!所以,武漢需要向深圳學習,利用自身優勢的科技資源,加大科技創新能力的投入,讓武漢成為中國的科技創新之都!


麻城漫談

為什麼要提民國?

民國的時候你丫還沒生!西安是漢唐的首善之區,而今不過是偏居西北;南京是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欽定的都城,最後還是移師北京;東都洛陽也曾無限輝煌,今天也已經沒落!

武漢曾是後起之秀,但深圳才是今日中國的後起之秀!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但凡過去的已成過去式。就像人老了心不老,往事隨風成追憶!

此一時彼一時也

為什麼要說,武漢被深圳超越?可以說,武漢從來沒有超越過深圳,現在或將來!

事實是,天津已被重慶超越!

而武漢,從未超越過深圳!



黑米科技139851800

晚清民國,北京是全國政治中心,上海集合全國金融,外貿,海港碼頭,各國駐華企業機構團體,廣州則是全國南部門戶,貿易量巨大,所以北上廣成為所謂那時的大城市理所當然。武漢,古有五省通衢之稱,那時運輸更多依賴水運,武漢位於長江中游,西連川黔雲貴,東達江浙贛,北接河南河北,南與湘江連通湖南,是中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轉運地,江上千帆雲集,碼頭一派繁忙,商賈如雲,故有“千擔銀子萬擔米,抵不上漢口一早起"的俗語。所以那時武漢可與北上廣比肩。鄧小平南巡以後,深圳迎來了大發展時機。它的特區政策優勢,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資金,技術,人才,武漢是不可與之相比的。因此,深圳是一座新興的現代化城市,而武漢只是一座比較年老的城市。


開心紅酒1

深圳的地理位置優越,靠近香港。改革開放初期“摸著石頭過河”最好的試驗田。四十年來一直飛速發展,享受著別的地方不可想像的各種優惠政策措施,超過別的城市是應該的。

民國時期的一線城市除了北上廣武之外還有別的很多大城市,比如南京、重慶、天津、泰州、保定、昆明、瀋陽等等等等,因為各自的原因不再是一線,是正常的,不同時空裡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應該可以理解,對吧?


天氣不好就在家歇著

武漢和深圳當年一起劃“特區一樣的政策”那你現在看看,絕不輸給深圳。全國的資金、融入一個深圳不富才怪。當年的大慶、酒泉、湖南的懷化,都是荒山、野嶺、戈壁灘,現在都是大城市,“深圳"起碼還是個"漁村吧",他是改革幾十年唯一的"亮燈“天天在玄


真誠相待簡單做人圓夢


看懂這張圖就清楚為什麼武漢、廣州被深圳超了,另外記住,首先超武漢、廣州甚至上海北京的是香港,鼎盛時期,香港經濟總量甚至接近全國五分之一,舉一國之力打造深圳進而取代和合並香港是長治久安治國方略,深圳超廣州、香港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武漢處於中國中部,中部崛起與‘’三足鼎立‘’存在矛盾,中部若崛起,‘’三足‘’必弱化,在海洋權益日益重要的今天,‘’三足鼎立‘’格局成為主流當也容易理解,武漢、重慶、成都、西安對於‘’三足鼎立‘’起到傳遞和加強作用,相當‘’二傳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