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簡介:武漢,自古又稱江城,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橫貫市境中央,將武漢城區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民國時期漢口高度繁榮, 是清末洋務運動重鎮、辛亥革命首義之城。


封面簡介:武漢,自古又稱江城,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橫貫市境中央,將武漢城區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民國時期漢口高度繁榮, 是清末洋務運動重鎮、辛亥革命首義之城。

1.漢口碼頭。武漢漢口為國內主要的物資集散城市,有九省通衢的稱號,全國各地的物產,都集中於漢口進行分配。內進外出,通達四海。

2.圖為漢口俯瞰。圖中可見傳統深宅大院,民居排列整齊,裊裊炊煙,生活氣息濃郁。

3.圖為漢口大街。可見街中有崗亭執勤,沿街店鋪有“慶和布店”“義利各種公債股票”等各種百貨店鋪,商業氣息濃厚。

4.漢口中央車站。車站為歐式建築風格,當時的漢口成為通商口岸後,外國人紛至沓來,所建房屋為各國不同的建築風格。

5.圖為武漢中山公園。1910年始建時為私人園林,名為西園,1927年被國民政府收歸國有,1928年擴建為中山公園。圖中可見遊人與船隻穿梭往來。

6.1889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朝政府批准在武漢成立的湖北工業學堂。工業學堂是洋務的產物,是中國職業教育和實業教育的肇始。

7.武漢大學辦學源頭可溯源於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 1928年定名國立武漢大學,是民國四大名校之一。

8.圖為武漢跑馬場。也叫賽馬場,規模宏大,設施齊備,供當時租界的外國人和達官貴人使用。

9.漢口法國租界。自簽訂天津條約後,首先是英國人開建租界,俄國、法國、德國、日本和比利時隨後而來,這些租界見證了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也在一定程度促進了武漢的經貿往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