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二三本的學生我們不招”,企業為什麼歧視一批潛在人才

在如今的職場上,學歷歧視、學校歧視似乎已經司空見慣了,要進高大上的投行、基金公司,必須是北清復交的碩博或者海外名校的海歸才行。金融行業外的其他行業大多也是如此。這種歧視從情理上來講不應當,不過對於這些名企而言,通過學歷、學校背景來篩選求職者,不失為一種高效的辦法,畢竟從求職者太多,可選擇面太大,通過學歷、學校背景來決定誰能進入下一輪複試,處理起來更快。


“對不起,二三本的學生我們不招”,企業為什麼歧視一批潛在人才

翻開一本古早的《新華字典》,能讀到這樣一句話:“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這句話的作者姓甚名誰已不可考,但他絕沒一語成讖。如今,面對北京大學熱門專業畢業生動輒年薪三四十萬的工作,中等技術學校的學生只能落得哀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

這就是殘酷的現實。高大明亮的寫字樓中,衣著光鮮亮麗者,究其出處,鮮有名字不出眾的學校。難道非頂尖名校的學生中,就沒有一個配得上那些光芒四射的工作麼?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但又到一年畢業季,求職時的學歷歧視,已經成為橫在絕大多數學子心頭的巨石。他們興致昂揚參加秋招、春招,但卻敗興而歸,甚至還要承受無端的壓力——面試官的奚落,簡歷被丟進垃圾桶中……

在中國,大學生能免於學歷歧視找到一份工作,有多難?企業明明求賢若渴,為何要歧視學歷,漏掉黑馬?而在這樣的逆境中,學歷不佔優者又該如何逆襲?

“對不起,二三本的學生我們不招”,企業為什麼歧視一批潛在人才

非重點大學生的簡歷被丟進垃圾桶

企業希望招到高學歷的優秀人才。但這種對學歷的偏好演變為不必要的門檻。一份工作只需要高中學歷就能勝任,但37%的招聘會要求大學學歷。當一份工作只需要四年大學教育,那27%的招聘則要求碩士生。

按照法律規定,當用人單位將民族、 種族、性別、宗教等先天因素,作為招聘限制條件時,才算就業歧視。但求職中看不見的學校鄙視鏈,絕對是公開的秘密——同為本科生,地位大不同。

“對不起,二三本的學生我們不招”,企業為什麼歧視一批潛在人才

學歷歧視鏈切實惡化了大學生的就業環境。如果一個行業中存在學歷歧視,那麼求職者會被擠向沒有歧視的行業。於是,存在歧視的行業勞動力供給減少,薪資水平抬高。但沒有學歷歧視的行業則恰恰相反。學歷漂亮者的高工資,是犧牲了那些學校出身不佳者而來。

2012年時,大學沒有雙一流的稱謂,還以985、211論高下。這兩類高校吸引了九成國內百強上市公司來招聘。但要知道全國有將近三千所高等學校,所謂的好大學,數量也不足一成之半。換言之,其他學校的學生被挑選的機會都極其微茫。

一位從事過人力資源工作的人參加安徽衛視《學霸是如何練成的》時,公然稱招聘會上收到無數簡歷,但只能選取一沓帶走。能被帶走的幸運兒來自985高校。就連211高校就讀的學生,其簡歷也不一定會入法眼。而那些非重點大學學生的簡歷就更慘,只會在招聘會結束後,孤零零躺在會場的桌子上。

事實上,招聘中對非重點大學學生的偏見相當赤裸裸。去年,蘇寧在廣東工業大學招聘管培生,號稱要培養“公司未來的領導者”。這麼厲害的職位,看上去職業生涯風光無限。廣東工業大學的學生躍躍欲試。當他們滿懷欣喜,帶著簡歷到達會場後,卻被告知,“你們不是中山大學那樣的985,進來後和管培生的定位是不一樣的,別人是奔著管理層去的,你們不行”。

而這種明目張膽的學歷歧視並非個例。2012年,研究者選取了113家國資委下屬企業,發現85家有學歷背景歧視的現象,佔比四分之三強。

就連教書育人的學校,也不能免俗。112所211高校在引進教學、科研人員時,有106所學校存在學歷歧視的現象。最弔詭的是,廈門大學提高了教師錄用門檻,導致本校培養的博士不能在本校任教。

雖然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發佈了規定,命令禁止高校舉辦的畢業生招聘活動中實行985、211限制。但就業中的學歷歧視依然沒有根除,反而有愈發明目張膽的趨勢。

2015年,深圳一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不看崗位,而是看出身,直接了當為不同學校的學生貼標籤,划起薪。普通院校月薪5000,重點院校、211、985、清華北大依次上漲1000。

“對不起,二三本的學生我們不招”,企業為什麼歧視一批潛在人才

這也難怪,簡歷石沉大海後,“出身不佳”的學生在和同輩抱怨時,企業總以負面形象出現。似乎,人們已經找到了學歷歧視的根源——那些大公司的人資經理,帶著傲慢,把非重點學生的簡歷丟進垃圾桶。

企業為什麼要冒著被戳脊梁骨的風險,選擇“歧視”,漏掉一大堆潛在的人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