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保研製度,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李亞東


我自己的研究生是推免本校,算是保研製度的受益者。雖然沒有經過歷時大半年的研究生考試複習、考試和麵試,但是我們同樣在大學前三年努力後成績達到選拔比例才獲取到推免資格,同樣有面試(真不是象徵性、面試得爭推薦指標)。所以,不談制度談努力程度的時候,不能否定推免生的努力。

在研究生選人的角度來看,我結合我所在的院校和專業來說2句,可能更直觀。

18年我所在的專業錄取今天已經放榜,瀏覽了下發現大致有3部分組成:

1)推免生。推薦生比例是50%左右,本校的推免生較少(推免去更好院校啦),大量是其他院校的推免生。

2)綜合選拔夏令營的同學。夏令營學生比例在30%左右,參加完夏令營得到肯定的同學,只要成績過學校自主線,可以免3月份的複試直接錄取。

3)考研的同學。比例比較低啦,只有20%左右。複試的時候,複試/招錄在3左右,學院單獨劃線,成績不夠的同學提前聯繫調劑也算是比較方便。

在這個數據裡面,其實沒有凸顯一個許多同學考研最關心的問題,本校生的比例是多少?我看了下通知後的備註,本校的學生算下來只有25%左右,都在推免和綜合選拔裡面。也可以說是我們院校和專業的同學更往上走啦。

個人看的話,這樣的比例問題不大,你本科院校較差的話,你同樣可以嘗試這3種選擇,比如你成績夠好,可以推免外校、參加夏令營選拔或者直接考研,都沒問題。前提是都得有付出和汗水,我有不少師妹本科是二本院校,但是研究生、博士生一樣是985院校,她們有推免的,也有考研的。今年,我的導師招了6個研究生,其中4個就是推免生,1個夏令營綜合選拔,1個考研的。6個人中,一個本校的都沒有...

從我自己身邊接觸的2個數據來看,對外校考生是公平的,也反映瞭如果想讀研,必須大一就開始努力,要不單大四努力半年或者一年再報考,已經不容易啦。因為和你一樣在大四努力的同學太多啦,這也是18年研究生考生難的原因,人多啦,指標沒有增加。

最後,預祝大家可以讀一個自己喜歡的學校和專業。如果想讀研,那麼就大一開始努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