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讀同一本繪本背後,家長:我再也不強制孩子換書了

為了讓女兒養成好的閱讀習慣,女兒出生後我就開始購置大量繪本,企圖給女兒最好的閱讀薰陶,將來即使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帶她行萬里路,至少能讓她讀萬卷書,擴大她的眼界。

如今女兒3歲,結果讓我失望的是一個書架的書,她只忠於一個系列的繪本,其他的繪本如果不是我選擇,我跟她一起讀,她從來沒有這個意識去看看別的繪本。

孩子總是喜歡反覆看同一本繪本是很多家長很崩潰的事,明明還有別的顏色更豐富,內容更有趣的書,怎麼就不看上一眼呢?

孩子總是讀同一本繪本背後,家長:我再也不強制孩子換書了

孩子為什麼總是反覆讀同一本繪本?

一、大腦“內存”有限,根本沒記住

在《發展心理學》裡有這樣一段描述:人們保存新信息時所使用得一個簡單而有效得策略就是複數,即不斷得重複,直到我們認為已經記住了。

為什麼年幼的兒童不能有效得複述呢?是因為他們在嘗試更復雜得策略時,佔用了工具記憶容量中得大部分資源,以致不能提取足夠得信息,形成有效得詞語組。

也就是說他們之所以總是重複讀同一本繪本,是因為在每一次的閱讀過程中,因為大腦“內存”有限,他們只能記住有限的點,一本書是看完了,但卻並沒有記住,於是導致的結果就是下一次再讀同樣的書時,他們依舊跟第一次看到一樣那麼新奇,而且每次都能在新一次的閱讀中看到“新”的一個點。

除了在閱讀繪本上有重複閱讀得習慣,最常見的還有生活中很多家長抱怨孩子總是犯同一個錯誤,其實更多時候這並不是他們故意的,而是因為他們根本沒記住。

因此,家長以為孩子在看同一本書,其實孩子每次都在看“新”書。

孩子總是讀同一本繪本背後,家長:我再也不強制孩子換書了

二、熟悉更能帶來安全感

就像安撫物一樣,很多家長同樣不理解一條破毛巾就是捨不得扔天天拽手上幹嘛?這就是“熟”物的魅力,能同時滿足孩子生理和情感上的雙重需求。

一直重複閱讀同一本繪本,因為足夠熟悉瞭解,在閱讀過程中就會收穫一種能夠控制事件發展的自信,孩子更能感受到穩定和規律,而這些都能帶給孩子一種安全、快樂和掌控感。

就像女兒有一本《我有擔當》的繪本,講述的是一隻小猴買了一隻蟈蟈,卻因為很快厭倦就不再主動餵食,後來被爸爸悄悄拿走了,某一天小猴因為長時間沒聽到蟈蟈的叫聲才驚覺蟈蟈丟了,就急於去尋找,爸爸在小猴大哭時才把蟈蟈還給小猴,讓小猴明白有擔當的重要性。

女兒因為反覆閱讀,每次到閱讀時間時都首先向我展示她這本繪本,就算不認字也能將故事講的繪聲繪色,這種快速獲得讚揚和帶來的自信,就讓她越來越沉迷於同一本繪本。

孩子總是讀同一本繪本背後,家長:我再也不強制孩子換書了

三、迷戀於某一個“節點”

越小的孩子越尊崇於本能去做事,就算是閱讀繪本,他們也只會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

在最初給女兒閱讀那本如今她最愛的繪本時,我發現她聽到我模範蟈蟈的叫聲“極——極——”時會笑的特別開心,還會隨著我的叫聲自己也模仿,邊叫邊笑。

而另一方面,在我閱讀繪本時,我總是會給她留下懸念,比如“狐狸先生挑了一筐的蟈蟈過來賣,那麼小猴有沒有買呢?”她會大叫:“買了,買了一隻叫的最響的。”

“小猴的蟈蟈怎麼不見了,哪去了?”她會快速翻到後面一頁告訴我:“媽媽,你快看,蟈蟈在爸爸這裡呢。”

於是我就會隨著她的期望恍然大悟:“原來在這啊。”

因此,孩子之所以總愛看同一本繪本,是因為這裡有給她帶來笑點的“極——”,還有給我答疑帶來的成就感和掌控感。

孩子總是讀同一本繪本背後,家長:我再也不強制孩子換書了

孩子總是讀同一本繪本背後,家長:我再也不強制孩子換書了

孩子總是看同一本書,看起來很“省錢好養活”,但是對於陪讀的家長卻可能是一種折磨,同一只猴子反反覆覆看了十來遍,眼睛閉上都知道猴子的尾巴朝哪,而且總是講相同的故事情節,真的要吐了。

但是無奈的是孩子才不理會家長的內心活動,依舊還是樂此不疲。

那麼家長該如何拯救自己、拯救孩子去擴大眼界呢?

一、偷懶,多設置懸念讓孩子說

既然孩子總要讀同一本,那麼家長就可以適當放手,把主權交給孩子,既能讓他獲得成就感,又能偷懶,簡直一舉兩得。

而且這種偷懶的方式,對於孩子的也是非常有利的。

根據兒童的發育規律,通過不斷的聆聽和揣摩,浸入式地學習語言技巧,可以增強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不斷地感受和體驗,還能增加自己的閱讀經驗和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

所以在閱讀繪本中,家長並不需要一直充當領導者的作用,尤其在孩子熟讀一本繪本後,就可以不再用敘事的方法去閱讀,而是不斷的設置懸念,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通過回憶和講述,來鍛鍊記憶能力和建立自己的語彙體系,來獲取更高的價值感。

孩子總是讀同一本繪本背後,家長:我再也不強制孩子換書了

二、讓繪本也能讀出多種見解

日本繪本作家中川李枝子在《當孩子遇見書》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評價繪本的一個標準是這本書是否長久地被孩子閱讀。

也就是說一本優秀的繪本,在2歲時能以2歲的理解力充分感受到快樂,到了5歲時又能以5歲孩子的能力讀到更多不同的東西。

好的繪本是越讀越有內容的,經典的繪本也不是讀一遍就能讀懂的,所以除了“讀文字”外,也可以和孩子多多觀察圖中的細節,多討論討論的故事情節。

比如女兒最愛的那本繪本里,為什麼狐狸老闆的尾巴那麼粗,猴子的尾巴那麼細?為什麼猴子那麼喜歡蟈蟈,卻只買一隻,而不全買?

這樣不僅能讓孩子在將來閱讀時“多一個心眼”,還會有更多思考,而不是讀完就完了,什麼都沒留下。

同時,讀繪本還有一個極大的好處就是讓我在育兒路上事半功倍,比如在超市挑選玩具這項,我不需要長篇大論,只要跟她提起繪本中“猴子喜歡蟈蟈也只選擇叫的最響的那一隻”,她就自然懂得取捨。

孩子總是讀同一本繪本背後,家長:我再也不強制孩子換書了

三、拓展閱讀,學習“周邊”理念

經常給孩子買玩具書本等用品的家長都知道一種叫“周邊”的東西,百科裡解釋是指用周邊產品來定義動漫相關產品。

記得去年帶女兒看最新上映的《冰雪奇緣》的時候,發現電影院裡來二刷三刷的不計其數,更讓人震驚的是這些女娃都穿著艾莎的藍色連衣裙,要是不緊緊拉著娃的手,一旦混入人群,家長絕對認不出誰是誰。

這周邊的魅力讓很多家長都“聞風喪膽”,實在太費錢了,但是從這裡,我們同樣可以去模仿複製,利用周邊來達到我們的目的,讓孩子進行閱讀拓展。

比如女兒最愛的繪本中主角是猴子,那我就可以找其他跟猴子有關的繪本,在她第N次看完這本繪本時,乘機推薦她:“這裡也有一隻猴子耶,哇塞,這隻猴子也太厲害了吧,竟然爬的這麼高,還救了這隻受傷的小鳥。”

因為跟她最愛的猴子有關,加上我的繪聲繪色,她有時候也會很快“移情別戀”,投入到新的繪本中來。

這樣,我就能在不動聲色又不強迫的情況下,讓她接受更多不同的繪本。

孩子總是讀同一本繪本背後,家長:我再也不強制孩子換書了

孩子總是讀同一本繪本背後,家長:我再也不強制孩子換書了

孩子反覆讀同一本繪本,其實並沒有什麼壞處,反而能讓他們對事物的認知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所以,讓孩子自己盡情的讀他想讀的書吧。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一枚,職場媽媽,帶娃碼字

——多平臺優質原創作者,會點孕產,懂點育兒,更專注教育

——孕育、帶娃是當媽一生的事業,關注我,一起更輕鬆帶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