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十年後三百多地震孤困孩子回家:“娃兒雖長大,家永遠都是家”

十年後三百多地震孤困孩子回家:“娃兒雖長大,家永遠都是家”

十年後三百多地震孤困孩子回家:“娃兒雖長大,家永遠都是家”

十年後三百多地震孤困孩子回家:“娃兒雖長大,家永遠都是家”

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 楊晨 見習記者 楊金祝 攝影 雷遠東

21歲的張森眼睛裡噙著眼淚,這個快1米8的高個子男孩使勁憋著,想把哭腔嚥下去。

站在他眼前的,是十年前照顧過他的張愛蓮媽媽,記憶中那個溫柔堅定幫他散去陰霾的身影,如今只到他的肩膀。

“是小張森呀,你長大了。”張愛蓮踮起腳,想摸摸當年那個虎頭虎腦的孩子,張森蹲下身體,乖巧地將頭伸到張媽媽手下。

終於,最後一根弦崩斷,他一把抱住眼前的身影,哽咽道,“張媽媽,我好想你。”

——這是一次穿越十年的重逢。

十年後三百多地震孤困孩子回家:“娃兒雖長大,家永遠都是家”

曾經,安康家園是672個震區孤困孩子的家,在這裡,他們擁有了“安康爸爸”、“安康媽媽”、兄弟姐妹,時間向前,孩子長大,讀書、升學、離開,熱鬧的小院逐漸冷清。

時光,將思念釀成醇香的酒,成長,讓重逢成為可待的現實。5月9日,曾在安康家園生活過三百多位的孩子,終於聚首。

“我們長大了”——穿越悲愴,淌過離別,時光的藤蔓結滿成長的花,相似重逢,正發生在這裡的每個角落。

赴約

三角梅繁花正盛,沉甸甸地從安康家園的大門垂下,一牆之隔的小學正是下課時間,一片鬧鬧嚷嚷。

27歲的葉巧站在門口,有點恍惚,這裡的一切都還是離開時的模樣,而她,已經長大,輕輕撫摸高高挺起的肚子,再過4個月,她將成為一位寶寶的媽媽。

十年後三百多地震孤困孩子回家:“娃兒雖長大,家永遠都是家”

“媽媽,多好聽的稱呼呀。”葉巧想要做個好老師、好媽媽,把自己在安康家園曾得到的尊重和愛,完完整整的傳遞給學生和孩子。如今,曾在中江做老師的她,帶著還沒出世的孩子,來赴這一場十年之約。葉巧的丈夫理解妻子的堅持,一路開車將她送到家園。

相比葉巧懷孕出行的小心翼翼,從北京回來的何天龍就揹著一個書包,向來捨不得請假的他,這次無比堅定地告訴老闆,他是要回家見家人,千里一行,從繁華首都到一方小院,4年時光不過是匆匆一隅,他依舊是那個皮膚黝黑的羞澀少年。

約定的時間越來越近,更多孩子在歸來。

18歲的唐銘君在眉山讀大學,他提前一天回到安康家園,站在曾住過的204宿舍外,小夥子竟然有點近鄉情怯的踟躕,輕輕推開門,床邊自己親手貼上去的籃球明星海報還在,旁邊還多了些紙折花邊,“房間的新主人應該是個妹妹。”

何正東自己開車回來,從老家茂縣飛虹鄉到雙流安康家園,190公里的路途足夠讓他回憶過去十年。20歲那年,他辭去在成都的工作,回到阿壩州創業。如今,正一邊跑運輸,一邊經營著挖掘機事業。在他心中,安康家園的幾年,是生命中最無憂的歲月,那時候,每週最期待的就是星期天。因為安康媽媽李紅會帶著水果、糖果、餅乾抑或是逸聞趣事歸來,“就像媽媽一樣。”

小院越來越熱鬧。

十年後三百多地震孤困孩子回家:“娃兒雖長大,家永遠都是家”

從汶川回來的周豔周美姐妹提著新鮮的車釐子,妹妹周美為了聚會,專門去理髮店梳了頭髮;23歲的龍建華被安康媽媽一眼認出,兩人在走廊上笑著擁抱;還有陳敏,8日早上5點過就從茂縣出發,9個月大的女兒夢婷一路不哭不鬧,看到家園門口的三角梅,小傢伙咧著嘴噗噗直笑。

赴約的不止是孩子,50多位已經離開的安康媽媽,也欣然歸來。

鄧曉瓊曾在安康家園做過4年的安康媽媽,一直在家裡照顧小孫孫的她,一大早就叫女婿把她從華陽送到雙流,她有點緊張,不知道孩子們還能不能認出曾經的“鄧媽媽”。

“肯定認得出。”同樣已經離開安康家園的安康媽媽吳水仙倒不擔心這些,“有次走在路上,突然被人用手矇住眼睛,叫我老媽,還讓我猜是誰,聽聲音我就知道是楊濤,這孩子倒是一直沒變。”

相聚

被時光衝散的人重新聚攏,孩子雖長大,家卻永遠都是家。

對於雙流安康家園的672個孩子而言,地震前,他們有的是小鎮富裕人家的兒子,有的是光腳奔跑在田埂上的“淘氣蛋”,還有的已經開始為父母分擔家務,照顧弟妹。他們的家,有在綠樹村邊合的平原小村,也有在青山郭外斜的山中鄉鎮。他們有的是漢族,也有回族、羌族、藏族等少數民族。

地震後,他們的命運,相聚交匯在這一方小院,災難面前無措的雙手被牽起,這裡成為他們的新家。

時間向前走,孩子們在長大。當他們為高考挑燈夜讀時,時間從一本本筆記中過去;在職校勤工儉學時,時間從他們存下工資的錢包中過去。或者默默的,便從照顧他們的安康媽媽凝視的雙眼中過去。畢業時,孩子們打包離開,時間便悄無聲音地從行李上跨過。隨著越來越多長大的孩子離開,現在,安康家園只剩下48名孤困兒童,其中最小的也已經是初中生,還有20名普高學生,和23名職高學生。

十年後三百多地震孤困孩子回家:“娃兒雖長大,家永遠都是家”

這次重新相聚,陳敏覺得小夥伴們的變化特別大,印象中那些害羞的、關係一般的同學,如今都變得活潑愛笑,會主動上來拍著她的肩膀或拉著她的手,大家一起聊聊過去,說說近況。

黃樊帶著妻子和快1歲的兒子辰辰歸來,離開時孑然一身的少年,如今有了自己的小家,2011年高中畢業後,他很久沒有回來了。這次,他發現學校周圍的環境變化很大,也有同學叫不出名字,但一看,就知道那就是曾朝夕相處的夥伴。

再次拉著安康媽媽的手,王麒感到了久違的親切感,他覺得,自己是因為一些人而愛上這裡,那些人,是會一起調皮打鬧,相互鼓勵的兄弟,也是會給他們帶吃的,督促他們學習的安康爸媽。考上瀋陽醫科大學後,王麒見到了更大的世界,但家永遠都是這一方小院。

順歡覺得,自己是在安康家園裡找回笑容的。地震中失去雙親後,順歡曾封閉自己,不想說話,也不和別人交流。在山東日照時,安康媽媽任玲玲每天陪著她,給她講各種風俗故事,還有同屋的小夥伴,記憶中的董姐姐,會在她噩夢驚醒後,一遍遍告訴她,“沒事,沒事,要堅強。”

終於,災難沒在這些孩子心中刻下永恆傷疤。

2012年,北大六院的心理專家再次應邀來到安康家園,第六次對孩子們進行全面心理狀況評估,評估結果顯示,經天災人逝雙重驚駭過的災區孤困兒童,在“安康家園”生活學習2—4年後,心理康復創造了在短時間內心理障礙總檢率、兒童PTSD的患病率和兒童重症抑鬱患病率低於國際平均水平的佳績,並且達到普通人群的百分比,創造了康復的奇蹟。

“在或淺或深的傷痕上,開出成長的花朵。”——安康家園園長鬍源忠十年來的最大願望,似乎已經實現。

十年後三百多地震孤困孩子回家:“娃兒雖長大,家永遠都是家”

家宴

臨近中午,原本的壩壩宴因為下雨被轉移到室內,熱鬧依舊。

——這是一場家宴,在安康家園的食堂,曾經每個月會有場孩子們的集體生日聚會,夏天的綠豆湯,冬至日的羊肉鍋,讓17歲的李毅記到現在。如今,寂靜已久的地方迎來長大的歸人,擺了將近30桌的大廳裡,人頭攢動,鬧鬧嚷嚷。

這邊,久別的夥伴湊在一起拍照,照片中,有女孩正羞澀遮住臉,也有對著鏡頭大方比“V”,每個人都很高興的樣子。那邊,安康媽媽們拉著孩子的手,正絮絮叨叨隨意念著。

十年後三百多地震孤困孩子回家:“娃兒雖長大,家永遠都是家”

在媽媽們的記憶中,小博和小磊在寢室裡燒烤,差點燒了整個家園。小兵總是把指甲留的長長的,怎麼都不剪,說是有人欺負自己時,就用指甲狠狠抓他。小林常常躲在被窩裡哭,想念媽媽。小李總說世上只有弟弟是最親的人。還有小軍,錢包裡總夾著妹妹的照片,說等自己長大有本事了,一定要把妹妹找回來。

安康家園裡,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故事,關於勇氣、成長、和幸福。而每個安康爸爸和媽媽,也都有故事另一個版本,那是關於關懷、付出、和愛。

在離開安康家園的孩子中,有282名考上大學、342名職高畢業並就業或參軍,在安康家園的牆上,貼著孩子們十年前和現在的對比照片,曾經皮實的男孩,現在是目光堅定的解放軍戰士;臉被曬傷的女孩,成為幸福微笑的新娘;還有在讀研的學生、人民警察、老師、企業經理、創業的小老闆。

家宴仍在繼續,在大家熱火朝天的話題中,並沒有太多關於以後。於他們而言,回憶並不可怕,因為所經歷的有力量,而未來也不會太遠,因為重要的是,要活好當下。

十年後三百多地震孤困孩子回家:“娃兒雖長大,家永遠都是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