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演講者何冰的這部獲大獎卻“冷門”的電影,值得連刷幾遍

從昨晚到現在,被《後浪》刷屏了,被其扎心的文案打動,也被何冰鏗鏘有力的演講帶入。

央視《新聞聯播》前有播放,俘獲了更多的觀眾,在五四青年節的今天,尤其非常有氣勢和力量,不止“後浪”感同身受,就連我們“前浪”也深受感染。

《後浪》演講者何冰的這部獲大獎卻“冷門”的電影,值得連刷幾遍

附上演講視頻,大家感受一下:


《後浪》文案裡,也不時有金句爆出,我們說“轉發是一種態度”,因為內容裡表達了自己想表達的思想、感悟、價值觀,讓我們來細品這些文字:

那些口口聲聲 “一代不如一代”的人

應該看看你們

就像我一樣

我看著你們 滿懷羨慕

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

所有的知識 見識 智慧和藝術

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

科技繁榮 文化繁茂 城市繁華

現代文明的成果 被層層打開

可以盡情享用

由學習一門語言 學習一門手藝

欣賞一部電影 去遙遠的地方旅行

很多人

從小你們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興趣

很多人

在童年就進入了不惑之年

不惑於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人與人之間的壁壘被打破

你們只憑相同的愛好

就能結交千萬個值得幹杯的朋友

你們擁有了

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

選擇的權利

你所熱愛的,就是你的生活

你們有幸 遇見這樣的時代

但是時代更有幸 遇見這樣的你們

我看著你們 滿懷敬意

向你們的專業態度致敬

你們正在把傳統的變成現代的

把經典的變成流行的

把學術的變成大眾的

把民族的變成世界的

你們把自己的熱愛

變成了一個和成千上萬的人

分享快樂的事業

向你們的自信致敬

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和否定

內心強大的人

從不吝嗇讚美和鼓勵

向你們的大氣致敬

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美美與共

和而不同

更年輕的身體

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審美和價值觀

有一天我終於發現

不只是我們在教你們如何生活

你們也在啟發我們 怎樣去更好的生活

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

應該看看你們 就像我一樣

我看著你們 滿懷感激

因為你們 這個世界會更喜歡中國

因為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

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

因為你們

這世上的小說 音樂 電影中表現的青春

就不再是憂傷 迷茫

而是善良 勇敢 無私 無所畏懼

是心裡有火 眼裡有光

不用活成我們想象中的樣子

我們這一代的想象力

不足以想象你們的未來

如果你們依然需要我們的祝福

那麼

奔湧吧 後浪

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


《後浪》演講者何冰的這部獲大獎卻“冷門”的電影,值得連刷幾遍

價值觀是不是很正?發人深省!並且演員選得也很到位,由何冰來演講更是毫無違和感!

其實何冰作為國家一級演員,在選擇作品時很注重這一點,去年一位前輩推薦的何冰主演的《十二公民》,就連刷了好幾遍。


《後浪》演講者何冰的這部獲大獎卻“冷門”的電影,值得連刷幾遍

《十二公民》是第9屆羅馬國際電影節唯一入選主競賽單元的華語影片,導演徐昂同時獲得最佳新導演獎的提名。並奪得第九屆羅馬國際電影節 “馬可·奧列留”獎,成為該電影節首部摘取最高大獎的中國電影。


《後浪》演講者何冰的這部獲大獎卻“冷門”的電影,值得連刷幾遍

該電影是一部懸疑、法律題材的劇,改編自美國陪審團題材電影《十二怒漢》。講述的是一個法學院學生家長們共同完成一個學校佈置的案件分析的例子,案件是一起“富二代弒父案”,媒體報道後眾人皆知,所以一開始家長們的陣營是11:1,幾乎一致認為犯罪嫌疑人有罪,後來經過一步步引導,最終正義戰勝偏見,12位家長一致同意無罪的過程。


《後浪》演講者何冰的這部獲大獎卻“冷門”的電影,值得連刷幾遍

這12位公民中,有法學院助教、數學教授、出租司機、房地產商人、蹲過冤獄的混混、急診室醫生、小商販、檢察官、空巢老人、收房租的北京小市民、保險推銷員,幾乎是平時不相交甚至相互敵對的圈子,比如保安——小商販等,除了8號檢察官家長(何冰飾演)外,他們表現出了多種認知偏見。

比如對於經常吵架的孩子,他們認為這種不孝會成為殺人動機;對於假定富二代殺人卻並不逃的不合常規的做法,他們認為是有錢人可以用錢鏟事所以肆無忌憚使然;對於老人和女性,因為善良,所以不會出錯……而這一句讓大家啞口無言的話:“一輛法拉利把夏利給撞癟了,你別告訴我你不覺得是那法拉利欺負人?”則讓我們看到人們的腦子裡普遍裝著滿滿的偏見的事實。


《後浪》演講者何冰的這部獲大獎卻“冷門”的電影,值得連刷幾遍


偏見產生的原因有:按照個人經驗匆忙作出無根據的結論,也有盲目跟從別人或某個群體的判斷,還有來自群體間的利害衝突等。11位家長陪審團起先很堅定地認為嫌疑人有罪,並且在此基礎上搜集有關證人、媒體報道、圈子成員觀點,或者自己過去的經歷,為有罪找解釋,但是證人也會出錯,媒體也會跟風,圈子成員也會相互影響判斷,當然為了儘快結束以便去做其它事也是個重要誘因。

《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篇》的定義則說明“偏見”的判斷不是事實,而是一種失誤:

“偏見是指根據一定表象或虛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斷,從而出現判斷失誤或判斷本身與判斷對象的真實情況不相符合的現象。”

另外,根據新華字典上對“偏見”的例舉:“如對黑人的種族歧視”,與電影中某些家長陪審團成員的地域歧視等相對應,所以我認為“偏見”更貼近電影立意,也符合電影情節非黑即白的呈現方式。

體現在電影中的具體偏見有:

從眾效應

由於人類本質上具有社會性,因此我們的判斷和決策很容易受到圈子因素的影響,從而出現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是指人們自覺不自覺地以多數人的意見為準則,作出判斷、形成印象的心理變化過程,是一種作為群體中的個體在信息接受中所採取的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為的對策傾向。

《十二公民》電影一開始,11個人齊刷刷地都認為“有罪”,就是一種從眾心理;總是強調“媒體也這麼說、大家都這麼認為”,也是一種從眾心理。

事後聰明式偏差

也稱“我早就知道一切”效應,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事後諸葛亮”,表述的是這樣一種傾向,將已經發生的事情視為相對不可避免和顯而易見的事情,卻忽略了自己的判斷實際上已經受到已知結果的影響。


《後浪》演講者何冰的這部獲大獎卻“冷門”的電影,值得連刷幾遍

諸葛亮:關我何事!


《決策與判斷》中寫道:

“許多實驗發現,事後聰明式偏差廣泛存在於選舉、醫療診斷、懷孕測試、購買決策、比賽等領域中。這些實驗運用了不同的實驗技巧、指導語和被試人群,得到了同樣的結果。”

同樣的,電影中11位陪審團代表尤其是3號一直強調犯罪嫌疑人“有罪”是顯而易見的,卻忽視了自己的判斷是受到周圍媒體報道等“已知”結果的影響。


《後浪》演講者何冰的這部獲大獎卻“冷門”的電影,值得連刷幾遍

佛羅里達效應

人腦會有對事物進行自動聯想的機制,最初的實驗結果描述的是人們會因為看到跟老人相關的多個描述後,即使不提“老人”這個詞,走路也會變慢。更別說顯性的提到詞語的這種狀況了,比如有過嘔吐的經歷後,看到“嘔吐”這個詞後也會出現不適感;比如在看到“香蕉”和“盤子”這兩個詞時,即使沒有別的提示,也會自動想到香蕉放在盤子裡。

《後浪》演講者何冰的這部獲大獎卻“冷門”的電影,值得連刷幾遍

所以電影中老人在知道樓上鄰居被殺後,也就自動聯想起了富二代之前和樓上生父吵架的場景、有人倒地的場景、富二代跑出去的場景,從而串聯起了看似合理的整件事。

刻板印象

家長們說犯罪嫌疑人的生父和繼父都是河南人,都是農民出身,都是倒爺,所以教育不出好孩子。這種地域歧視以劇中河南籍保安和他旁邊收房租的北京市民的衝突來呈現。

“一輛公共汽車上,上面全是大學生和教授,只有一個外地人,車上丟一錢包,你告訴我你先看誰?你別告訴我你看那大學生!”這一說法地域歧視的是整個外地人群體,地域歧視屬於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也稱“定型化效應”,指的是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

刻板印象雖然有積極有利的一面,比如在對某一類人進行判斷時,不用再費力探索信息,而是直接用已有的結論得出看法即可,比如90後個性真我、顏值正義等。但通常刻板印象對於某一群體帶普遍性的結論,會使我們先入為主,忽視個體差異,導致知覺上的錯誤。


《後浪》演講者何冰的這部獲大獎卻“冷門”的電影,值得連刷幾遍

除地域歧視外,美國的種族歧視也屬於典型的刻板印象。一項調研表明,自1974年以來,美國執行的1499起死刑中,76%是針對白人犯下的罪行,而當受害者是黑人時,這一比例僅為15%,如果受害者是白人,那麼在美國犯下嚴重罪行的罪犯面臨死刑的可能性是白人的5倍。這樣的調研結果,也成為美國人對陪審團制度詬病的一大原因,所以在他們的陪審團中增加了黑人和女性的席位。

暈輪效應

3號出租司機因為自己兒子推搡自己、離家出走的行為,斷定不孝的孩子什麼事都能做出來,從而對犯罪嫌疑人始終抱有偏見,認為一個總跟父親吵架的不孝的孩子,就會做出過激的行為,比如殺死自己的親生父親。這種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還傾向於據此推論此人其他方面的特徵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暈輪效應”,或者“光環效應”、“以偏概全效應”。

關於“刻板效應”和“暈輪效應”,搭配《社會分層十講》等社會心理學方面的書,會有更深的感悟。

《後浪》演講者何冰的這部獲大獎卻“冷門”的電影,值得連刷幾遍

除了以上這些心理學效應外,記憶的真相在電影中的作用也很重要。

記憶在提取時才建立

樓下的老人證詞有誤,首先是因為他被關注的需求得到了滿足,75歲上電視必須得說點啥,然後開始將記憶編織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並非有意,而是因為記憶本身並不總是那麼靠譜。記憶並不是我們對當時的紀實,相反,記憶是在我們提取它的時候才建立起來的(Loftus, 1980;Myers, 1990)。

在發生記憶重建的這一瞬間,我們會用到重建材料也就是那些填補缺失細節的邏輯推斷、與原始記憶混合在一起的關聯記憶(associated memory)以及其他一些相關信息。

所以我們的記憶常常會出錯,比如對沒有發生的事情,只是因為被提及多了,就以為自己親身經歷的。

《後浪》演講者何冰的這部獲大獎卻“冷門”的電影,值得連刷幾遍

在電影《十二公民》中老人之所以出現證詞有誤,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在之前經常聽到富二代與他親身父親吵架,所以錯將這些原始記憶被安放在了案發當天,認為這次也是因兩人在吵架,時間上也後延到了案發時的12點,而不是犯罪嫌疑人離開的8點,而沒有意識到案發當時恰好有火車經過造成了巨響,必然會覆蓋住聲音沒那麼大的“我要殺了你”的爭吵聲。

《後浪》演講者何冰的這部獲大獎卻“冷門”的電影,值得連刷幾遍

當然,電影中還有其它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等待您去發現,如果看完也有很強烈的感受,歡迎一起交流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