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作“六軍”:晉景公“僭王”的意圖,已昭然若揭

在擊敗齊國、消滅赤狄之後,晉景公將晉國原本的“三軍”編制擴大為“六軍”,同時將原本的“六卿”,增加至“十二卿”。

《周禮》雲:“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軍將皆命卿。”

原來,《周禮》早已規範了各諸侯國的軍制規模,明確了他們的大小等次,和他們所能擁有的軍隊以及編制的數目。晉國自從“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軍為晉侯”之後,由小國的規模逐漸向大國的規模邁進。

晉國作“六軍”:晉景公“僭王”的意圖,已昭然若揭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文公劇照

我們都知道,晉國在晉景公“作六軍”之前,共有五次變更軍隊編制的記錄:

一、晉獻公作“二軍”;

二、晉文公在“被廬之蒐”後作“三軍”;

三、晉文公以抵禦狄族為由,又新作“三行”;

四、晉文公新增“新上、下軍”,並裁減了“三行”;

五、晉襄公在“夷之蒐”後裁掉“新上、下軍”,恢復了“三軍”的編制。

縱觀這幾次晉國軍隊制度的改編,其中晉文公新增“三行”的時候,晉國其實已經有了“六軍”之實,雖然名義上稱“三行”,但實際上,有“魚目混珠”之嫌。晉文公這樣做的其目的,就是躲避“僭王”之名。

不過,如果依據《周禮》所定的規則,晉文公雖然增加了軍隊和將領的人數,但是新增的將領並非為“卿”,也就是說,晉國並未滿足擴軍的前提條件。因此,晉文公距離“僭越”之實,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晉國作“六軍”:晉景公“僭王”的意圖,已昭然若揭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文公劇照

晉景公與晉文公相比,他的舉動更加地肆無忌憚,除了將晉國軍隊的規模擴增了一倍之外,更將齊晉“鞍之戰”中有功勞的大夫們,直接晉升為卿,如韓厥、趙括、鞏朔、趙穿、荀騅、趙旃等人。

晉景公身為大國諸侯,不僅編制了“六軍”,更將領軍的將領真正地任命為“卿”。就事實而論,他已經完全違背了《周禮》所制定的規範,可謂是證據確鑿。因此,杜預說:“僭王也”,並沒有任何冤枉晉景公的嫌疑。

其實,晉景公“僭王”的企圖,早在晉國與周王室的互動中,就已經可以察覺到些許端倪。

荀林父大破赤狄潞氏之後,晉景公曾派趙同到成周獻俘。而擔此重任的趙同卻表現出了高傲的態度,他之所以會如此狂妄,正是因為晉國國力強大,也是他身為晉國貴族,地位崇高,狂妄已成習慣的緣故。

晉國在“鞍之戰”中獲勝之後,晉景公又派鞏朔向周定王獻上從齊國獲得的戰利品。出人意料的是,周定王拒絕接見鞏朔。事實上,晉國將戰勝齊國的戰利品獻給周王室,本就不合“禮法”。正是由於晉國理虧在先,所以周定王才不予接見。

然而,周定王卻在鞏朔即將返回晉國之時,不僅私下裡宴請了鞏朔,還贈送了財物給他。周定王自知自己的行為同樣是不合“禮法”的,所以還囑咐史官不要將此事記錄在史冊上。

晉國作“六軍”:晉景公“僭王”的意圖,已昭然若揭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文公劇照

那麼,周定王為何會有如此“有意思”的行為?

在筆者看來,起先周定王是擔心如果自己收了晉國的禮物,那麼將會從此失去齊國的支持,所以他才不得不故作姿態地拒絕了晉國的美意。但另一方面,周定王又害怕自己沒有妥善地對待鞏朔,導致他有可能在日後得不到晉國這個實至名歸的霸主的擁護,對周王室而言,這個事情的影響更大。

至於晉景公,我們來分析一下他的心態:他一定是看出了周定王必會仰人鼻息,因此才能夠無視“禮法”,將齊國視為“蠻夷戎狄”一般,向周王室獻上了從齊國那裡得到的戰利品,作為禮物。

我們都知道,晉景公與前任晉君最大的不同之處,便是他完全掌握了晉國的權力,而且又充分地獲得了貴族們的支持。因此,趙同獻俘、鞏朔獻禮這一類事情,必定是晉景公對周王室態度的映射。

我們從連遠在東方的齊頃公的表現,也可以窺知一二。齊頃公在晉國作客的時候,竟然恭維晉景公為王,雖然晉景公不敢受,但他“僭王”的意圖,看來早已經昭然若揭。

晉國作“六軍”:晉景公“僭王”的意圖,已昭然若揭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獻公劇照

晉景公即使有心“僭王”,如果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作後盾,那也是萬萬不能實現的。因此,晉國在“鞍之戰”中獲勝,並非是晉景公作“六軍”的主因。實際上,這與晉國殲滅了赤狄,有著更直接的關係。

自從荀林父殲滅赤狄潞氏之後,晉國便開始從赤狄手上獲取土地。面對如此廣大且未被開發的土地,晉景公開始學習晉文公“公食貢,大夫食邑”的作法。也就是說,晉景公先增加了晉國貴族的數量,再賞賜土地並令其代管之。此舉除了可以迅速增加晉國的經濟收入之外,新上任的貴族在經歷多年的奮鬥後,終於有了自己的封地,他們自然是感恩戴德,對晉國公室加倍地忠心。

如此一來,既充足了國庫,又拉攏了人心,晉景公這樣的作法是十分成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