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惜福

讀給你聽 | 林清玄:惜福

讀給你聽 | 林清玄:惜福

我的外祖母活到八十歲,她過世的時候我還年幼,有許多事已經淡忘了,但我清楚地記得她的兩件事:一是她過世時十分安詳,並未受病痛折磨;一是她一直到晚年仍然過著極端儉樸的生活。

讀給你聽 | 林清玄:惜福

她之所以那樣儉樸,不全然是經濟的原因,而是她認為人應該“惜福”。她不許家裡有什麼剩菜剩飯,因此到了晚年她還時常撿萊湯,把菜盤裡剩的菜湯端起來喝而不顧子女的勸阻。

讀給你聽 | 林清玄:惜福

她也要求我們吃飯時碗中不可剩下一粒米,常嚇唬我們說:“不撿拾乾淨,長大了會生貓臉。”甚至有米粒落到了地上,她也撿起來吃。除了這些,外祖母格外敬惜字紙,要丟棄的書籍薄本紙張絕不與汙穢垃圾混在一起,須另外用火恭敬地焚燒。

讀給你聽 | 林清玄:惜福

她過世的前幾年,常有人問她長壽的原因。那時她不僅長壽,身體也健康,她總是回答說,可能是因為惜福吧,由於珍惜自己的福氣,才能福壽綿長。

讀給你聽 | 林清玄:惜福

我當時頗不能瞭解其中的意思,後來讀了明朝學者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訓》,說他年幼時遇到一個會算命的先生,卜了他一生的吉凶,其中有一條是說到他補貢生的時候,一共吃了“廩米九十一石五斗”,他感到十分可疑,直到補了貢生的時候,他一算正好吃了九十一石五斗廩米(按明朝學制,貢生之前是廩生,他們應得的米叫廩米,按月發給,所以易於計算)。

讀給你聽 | 林清玄:惜福

了凡先生從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連一個人一生可以享用多少米都是命中所註定,如果過度放縱地享用,不就提早在損傷自己的性命嗎?

讀給你聽 | 林清玄:惜福

我佛釋迦牟尼在經中也時常叫人惜福、節制飲食,他在《雜阿含經》中說:“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在《四十二章經》中說:“財色之於人,譬如小兒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都是在警醒人不可過多求多欲的生活,身心才能長保康泰。

讀給你聽 | 林清玄:惜福

尤其在《佛說佛醫經》裡說得最為透徹:“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淫;四者不能諷誦經;五者多著世間。”

讀給你聽 | 林清玄:惜福

飯在經書中只是象徵,用以教人惜福,我們常見到年輕時過度放縱的人,到晚年總受疾病的折磨,或淪為貧苦無依,有的人更且是等不到晚年的,足見佛經中所言句句真實。

讀給你聽 | 林清玄:惜福

近讀弘一法師的演講集,他談到“青年佛教徒應注意的四項”,首要就是惜福,其次才是習勞、持戒、自尊,因為他認為在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

讀給你聽 | 林清玄:惜福

至於惜了福又怎樣呢?法師說“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二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諸位或者能發大心,願以我的福氣佈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讀給你聽 | 林清玄:惜福

也只有惜福的人才能習於勞動,持守戒律,自我尊重,因此惜福是作為佛教徒的第一件事,不能惜福則不能言及其他。一般娑婆世界的凡人也是如此,我們可曾見過一個耽溺酒色、縱情逐欲的人能夠自尊、清明,而且活得健康和長壽的嗎?

讀給你聽 | 林清玄:惜福

惜福乃不是少福,而是惜福得福,這就為什麼平淡之人常享高壽的原因了。

讀給你聽 | 林清玄:惜福


文章作者|林清玄

圖片來源|網絡

音頻主播|綠小蘿

設計|範兒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