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人間有味是清歡

一個人可以品味出野菜的清香勝過了山珍海味,或者一個人在路邊的石頭裡體會到了比鑽石更吸引人的滋味,或者一個人聽林間鳥鳴的聲音能感受到比提籠遛鳥更多的感動,或者甚至於體會了靜靜品一壺烏龍茶比起在喧鬧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靈……這些就是“清歡”。

林清玄:人間有味是清歡

清歡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對生活的無求,是它不講求物質的條件,只講究心靈的品味。“清歡”的境界是很高的,它不同於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那樣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那種盡情的歡樂。它也不同於杜甫的“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這樣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那種無奈的感嘆。

林清玄:人間有味是清歡

當一個人以濁為歡的時候,就很難體會到生命清明的滋味,而在歡樂已盡、濁心再起的時候,人間就愈來愈無味了。

第一流人物是什麼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在清歡裡也能體會人間有味的人物!

第一流人物是在汙濁滔滔的人間,也能找到清歡的人物!

林清玄:人間有味是清歡

人世裡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許是我們永遠難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蓮子,都有一套生命的大學問。

一朵花裡,就能看到宇宙的莊嚴,看到美以及不屈服的意志。

人也是一樣,愈樸素單純的人,愈有內在的芳香。

我們看人也是一樣,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沒有志氣,中年或晚年是很難有志氣的。

林清玄:人間有味是清歡

究竟要怎麼樣的歷練,我們才能像這一朵清淨之蓮呢?所謂獨樂,是一個人獨處時也能歡喜,有心靈與生命的充實,就是一下午靜靜地坐著,也能安然。

林清玄:人間有味是清歡

在現代社會,獨樂與獨醒就變得十分重要,所謂“獨樂”,是一個人獨處時也能歡喜,有心靈與生命的充實,就是一下午靜靜地坐著,也能安然;所謂“獨醒”,是不為眾樂所迷惑,眾人都認為應該過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適合我們,那麼,何不獨自醒著呢?

只有我們能獨樂獨醒,我們才能成為大海型的人,在河流衝來的時候、在池塘滿水的時候、在波浪推過的時候,我們都能包容,並且不損及自身的清淨。紀伯倫如是說:

你和朋友分手時,不要悲傷,

因為你最愛的那些美質,他離開你時,你會覺得更明顯,

就好像爬山的人在平地上遙望高山,那山顯得更清晰。

林清玄:人間有味是清歡

情彷彿是一個大盆,再善遊的魚也不能游出盆中,人縱使能相忘於江湖,情卻比江湖更大。


本文摘自林清玄著作《人間有味是清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