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也许能颠覆你对思维的认识——读《思考快与慢》

经济学界曾经有这样一个观点:“人类是理性的决策主体。”长期以来,这种观点在经济学界是一个主流观点。然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与另一位杰出学者的开创性研究颠覆了这个观点。2011年,卡尼曼写了一本书《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美国著名经济类期刊《经济学人》这样评价这本书:“就像哥白尼把地球搬离宇宙中心,卡尼曼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并不是理性模范。”



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由于在决策制定问题方面的开创性研究,他荣获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有史以来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次授予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一项突出贡献是创立了一个经济学的分支——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将经济分析和心理学理论结合起来,关注心理活动,对经济决策以及经济系统运行的影响。

这本书是行为经济学方面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一部通俗的经济学著作,它并不是为专业学者所写,而是写给普通读者的。因而,在文风方面,这本书通俗易懂。书中没有大量的图表,也没有枯燥的函数公式。作者讲述了许多实验案例和实际事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这本书运用经济学分析与心理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经济决策的偏见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人并不是理性的经济动物。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有很多偏见的,这些偏见与直觉有密切的联系。

作者把人类的思考模式分成两个系统。快系统(即系统1)和慢思考系统(即系统2)。系统1依赖直觉,是无意识的思考系统,系统2则是有意识的主动控制的思考系统。如果两个系统合理分工,能提高思考的效率与质量。在系统2应参与的决策中,如果系统2未能发挥主导作用,偏见就会影响决策过程,从而可能造成决策失误。



系统2为什么会缺席呢?作者通过实验找到了答案。系统2的运转需要集中注意力,人们在某些情况下注意力可能涣散,从而导致系统2不能发挥作用,比如人们在饥饿的状态下注意力会涣散,如果让审核官在饥饿的状态下审核犯人的保释申请,通过率会达到平均水平的2倍。

作者在书中通过一些实践案例或实际事件阐述了系统1在决策中发挥主导作用,可能导致的偏见或失误,这些偏见或失误有以下7种类型:典型性偏好、可得性偏好、因果性偏好、光环效应、锚定效应、框架效应和禀赋效应。典型性偏好指的是人们过度关注典型事件,忽视典型背后的概率。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个人在纽约地铁站阅读《纽约时报》,实验人员问受试者这个读报纸的人可能有什么样的学历?有博士学位还是没有读过大学?实验结果是大多数人认为这个人具有博士学位。

可得性偏好指的是:如果一件事情更容易被意识接受,人们会认为这件事更容易发生。因果性偏好是指:人们的意识活动习惯于解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使这些事件只是随机事件。比如二战期间德国向伦敦地区发射火箭,很多人认为一些地点没有被袭击,一定是因为那里藏着德国间谍,然而事实上爆炸点的分布属于随机事件,与德国间谍没有任何关系。

光环效应指的是人们接受一些信息后,这些信息会影响人们的判断。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对某个未知事物进行评估时,习惯于预先设置一个参考答案,比如:商家在销售商品时更愿意打折,而不是直接降价,就是运用了锚定效应。框架效应是指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描述会使人们做出不同的判断。禀赋效应指的是人们在拥有某种物品后,会习惯上高估它的价值。

对于如何避免以上偏见或错误,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议:让思考慢下来,让系统2运转起来,对系统1做出的结论进行理性检验。让系统2运转起来,可以自我提示,也可以让外部力量提示自己。决策时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先假设这件事情失败,然后分析失败的原因,这样可以提高决策质量。决策前,创设轻松的氛围,主动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

这本书值得读者们反复阅读,认真体会,从中吸取有价值的知识,通过知识的内化优化思维,优化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