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内劲的三体式

适逢假期,略有时间,把近期的思考与收获理理,分享给大家。

三体式练法众多,目标种种,有养生的,有炼体的,有抻筋拔骨的,不一而足。本支三体式练法与他之差异较大,主以练内劲为宗,为区别它法,故开宗明义,称为练内劲的三体式。今不惴陋鄙,将师传与自己所练及体会整理成文,既是自己练功阶段性总结,籍此深入悟解;亦是开方便之门,以飨有缘;更是请教各路方家,能期指正,再上层楼。

既然是练内劲,就得明白什么是内劲?我支认为:内劲是形意合一的产物,或者称为六合于一的产物,是一种综合性的巨大力量。从构成内容上看,包括身体和精神两方面。身体方面好理解,通过各种筋骨力量强化训练,可以达到很恐怖的地步。但从内家拳的角度看,这种力量是有限的,是伤体的,是一日不练就会退步的,是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的。鉴于此,内家拳的核心实际上把功夫主要下在了神意训练上。神意功夫没有上述形体训练问题的,而且只要用功,理论上这个成长是无限的。这是练内家功夫的共识,正如王芗斋在1944年发表的《拳道中枢》中所说:“本拳在二十年前,曾一度称作‘意拳’,举一‘意’字以概精神,即本拳重意感与精神也。原期唤醒同仁,使之顾名思义而觉悟其非,正鹄是趋。”

所以内家拳千百年来最核心的练功要诀就是:练意不练力。有人更是直接把内家拳称为“神拳”。如李雅轩在其太极拳论中说“在过去把太极拳称为‘神拳’,意义有二:其一是太极拳在练时是用神用意,于藏而不露之中,其主要是用神,所以称为神拳;其二是大极拳在对手时变化神奇,冷快绝伦,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有时神气一动对方就惊心动魄不知所措,所以称之为神拳。”形意拳开派之祖李洛能亦被称为“神拳李老农”。

练意不练力的关键是要把神意练真,就是拳谱上所说的把虚练实,这样才有力量,才会起作用,功夫才会逐步达到化劲所说的“纯以神行”即能制人阶段,如此才能称为“神拳”,就是刘奇兰所说“固住神气不使散乱,则可天下无敌”。而要使神意成真,最根本之法首先是要凝神聚意于一处,长期念兹在兹,自能渐渐心想事成,神意成真,这就是所谓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站桩之本意根本在此。正如刘云樵先生1967年文章《真正武术去哪里了?》中说:在武术修炼中,“定、静”是一个最基本而又始终一贯的要求。在四书“大学”中,就开宗明义地主张:“…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从武术的入门修炼上看,做老师的教弟子,一开始即先练定式站桩,求的就是个止·定的工夫;在这定桩中,进一步要学生尽量放松,并且要松透,不可有一丝一毫的紧张,所求的便是个定中有“静”的工夫。待日久功深,定静有常,则渐渐在变化中能安;能安能静,才谈得上“功夫”二字,才能虑,才能得。

千书万论把理讲了个透彻,恰恰在最关键的法上无人再进一步的言明,故而现在众多练习桩法者还是在形体与感受上大下工夫,真如煮砂成馔,纵经累劫,终不可得,让人怜惜。

不知他支三体式神意之法为何?网上亦难以见到。我支练法为:三体式基本姿势站立,前手俯掌,其它姿势一如常规之三体式,差异在不坐胯,而是挺胯。最根本的是有专门的神意要求,即头手脚三点至千里之外聚成一点,此点再入地生根,简称三梢聚中入地。

其中的要义为:

1.千里之外聚成一点是为六合归一,在神意归一的情况下,自然将形体调整到此一点归一,如此则形意全部归一。相当于将形体无限延伸到至千里之外合于一点,入地生根。三梢只是代表,其实质身体无一处不在此点合。这就是止、定的方法。

千里之外合练出浩大棚劲,横劲;入地是为了练出竖劲,有了竖劲方能稳固如山,六面浑元,触人直接拔根。

什么时候自我感觉头手脚、全身真的在千里之外合了(把虚练实),且入地了,神意功夫初效,算入门了。这个挺难的,我资质差,又忙于生计不能日日勤于是,练了2年半才有了这种真实感。

功夫一定要练出合,只有合了,才能在瞬间形成巨大的攻击力。

2.在保持神意基本意象基础上,形体配合意象自动调节归位到合理位置,调节的依据就是形意拳所说的形之规矩。一定要注意是为了保持意象的状态身体配合调节,而不能一直在形体规矩上调节,否则就是本末倒置,练不出功夫。

如跑步训练,首先目标是跑起来,在跑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调整姿势以使其科学合理,绝不是一直在姿势上研究,这样很可能就跑不了了。再比如推车上山,此时目标是要推车上山,不过在推的过程中要调整姿势使其合理省力,但是重点还是推车上山,而不是计较于姿势如何。也就是在目标实现的情况下,姿势即使不正确也没有太大关系,当然,专业的人一定是姿势达到了科学状态,要不形意对形正要求也很高呢?

有句话说:只要做对了,就什么都有了。把姿势、规矩做对的前提是意象有了,所有的要领就都能做对了。在三梢聚中入地的意象中,入地意象是核心。能有入地感(越深越好),则自然竖项、头领、掌扣、圆背、含胸、塌腰、提肛、裹胯,劲达四梢等等。如果没有这个意象为目标,或者这个意象没做对,单纯做局部要领都不可能是对的,强行做去,必然僵紧或者努气。

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我支三体式姿势与他支不同的重要一点是:胯是立的(立胯),不是坐胯,坐胯劲散。不仅要立胯,还要挺胯,这样上下才能合住,不成两节。这个大家可以自行体会一下,坐胯与挺胯哪个更能将全身合到一起。

3.全身尽可能不用拙力,不努气、憋气。内劲三体式主要是训练出内劲,训练内劲的核心在于神意真,同时身体要没有任何阻滞,也就是神要紧,形要松。身体但凡有较劲之处,便是对发劲的牵扯。所以,身体一定要松透,最后达到空无状态最好(把实练虚)。只有按照意在身外,全身放松才能达到该境界。

这个境界在初级阶段是达不到的,首先筋骨还没有完成换劲,筋没有软化,则处处牵扯,疼痛难忍,松不了;其次,各个规矩刚开始找其正确性时,不自觉就会紧张,松不了;其三,即使完成了换劲、姿势也成自然,但随着练功时间延长,筋骨支撑之力不足,疲惫,酸疼、烦躁随之又会出现,松不了。所以,练三体式确实需要点坚忍不拔之毅力,循序渐进、长期坚持。按照薛颠的说法,三体式要站到2小时才算及格,这个确实太难了,能站上一小时不费劲就已经有功夫了。

这里一定要坚定不移的坚持放松原则,不管是内家三拳,大成拳更用说了,甚至包括前面说的刘云樵先生八极拳,站桩在形上都要求放松、直至松透,无一丝一毫的紧张。但放松不易,尤其是初级阶段,僵紧将是一个较长时间存在的状态。这里掌握一个原则即可:横膈膜不发紧。在此状态下,身体僵紧松否顺其自然,全副身心保持住三梢聚中入地这个状态,身体不舒服了就自然的调整调整。随着筋骨强健,慢慢的就松下来了。

个人体会,能够从这种紧中练出的松才是真的松,与人接手才不不会紧。很多不站桩只从套路中练松的,搭手即紧是常见毛病,尤其是稍微给点劲的情况下,不是懈、就是顶。

4.内劲三体式实际是内外兼修。此种三体式练法好似不炼体,其实炼体在其中,因为能够长时间放松、不用力的支撑三体式姿势不动,是对筋骨之能极大的要求,时间越长,要求越高,对筋骨的锻炼越大。而且这种练法的结果是骨坚筋柔,骨骼强壮,但筋很柔软,表现是全身软软的,松松的,没有一丝僵滞之处,而不是一身僵紧的蛮力。

所以,本支三体式不做全身各处筋骨皮肉抻拔伸缩,即所谓的抻筋拔骨。因为这样做容易把身体练僵紧,与轻灵空的目标完全背道而驰。正如李雅轩所说:吾辈练拳,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而尚不能将身势松得干净。如在练功时,心中先存着一个刚柔相济的思想,哪还能将身体松得干净,而没有一点拘滞别扭之力呢?如这样子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我相信一辈子也将身体松不纯粹了。如这样又刚又柔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日子久了,会将身体练成为一种僵肉力,在筋骨肌肉之间也起了一种僵肉的”胚胎”,有了这种“胚胎”,就一辈子去不掉了。有了这种情形,他的神经感应也必然非常迟钝。练大极拳全凭神经感应灵敏,如灵机性少了,那太极拳还练什么!灵机是出于神经,神经的灵敏是人身上之至宝,所以太极拳练法在未出势之前,预备式中就先要松身心、静思想,以养神经上的虚灵为第一要着。

个人实践,恰恰由于不用力,不僵紧,才将慢慢把全身练软了。

5.此种练法对心神消耗较大,除了常规三体式练习中出现的酸疼感、烦躁感之外,还有困倦感,有时困倦的不行,开始阶段曾出现过过,坐在椅子上好像脊背都撑不住身体了,恨不得直接躺下睡了。这是正常现象,随着功夫深入,慢慢消失。

6.此种练法到高级阶段,应该是身空,整个身体最后只剩了一个远方的“点”(有的太极前辈说藏“中”,这个点就是这个“中”,整个身体成点了,就可以藏于任何地方),甚至是这个点也慢慢没了,即自己完全空了。对应的,此种功夫的用法是要把对方也在远方想成一点,使其本体也最后成了一点(具体见本人其它文章),最后甚至也没有,此时就能做到空对方了。此等境界为师之所说,我现在还未自己体会到。

由此可见,内家拳法从功的角度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有形有意、得意忘形、无形无意。再高的就不知道了。如果没有练出神意功夫,有形而无意,可以说,内家拳的门都没进入,就是形体体操,如此练拳,还不如好好去练练现代搏击的东西,比练不得法的传统东西更容易成就。

7.辅助练功法。散步时,两手平伸,意想同样至远方入地。此法方便,散步、行路皆可练。实际上,功夫都是用脑子练出来的,脑子里有了,身上就有了。练与不练的区别在于对形体控制不同而已,练了,形意合一,不练,形不易合上。有心悟,还得有体悟,心悟更难,体悟就是下功夫就行。

以上纯属个人体验与理解,仅供参考,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