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南阳望“星空”中科院大学组织专家学者考察南阳古天文遗迹


专家学者考察“谢庄岩画天文台”

今年11月7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学史专家孙小淳教授一行三人在卧龙区谢庄镇田营村实地考察被当地称为“日月祭祀坛”的岩画。初步推测该岩石画具有明显的天文观测功能,兼具天文宇宙图的性质,推测为“岩画天文台”。因是粗略测量,相约冬至日再来进行更为详细的考察与精细测量。于是,便有了南阳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等专家学者们的冬至之约。

12月21日,冬至,暖阳,天气正好。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教授杨益民、宋国定,副教授罗武干、张明悟,科研助理周丽晓博士等,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永恒、副研究员黎耕、高级工程师何勃亮,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宋豫秦等天文学史、天文学、考古、岩画等多领域专家学者如约来到南阳,进行为期两天的古天文遗址学术考察。南阳市文广旅局以及卧龙区、唐河县、方城县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专家学者考察“谢庄岩画天文台”

“谢庄岩画天文台”,或将为南阳文明探源提供天文学答案

第一站便是“谢庄岩画天文台”。

自11月初孙小淳教授一行对“谢庄岩画天文台”进行考察后,这一天文遗迹就被保护了起来。根据专家建议,卧龙区文旅局将这一区域用栅栏围起,标明“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尽可能减少对这一遗迹的损坏。初步推测为古代天文台的“谢庄岩画天文台”雕刻在一块稍有坡度的岩石上,岩石南北长约29米,东西宽约27米,岩画最显著的地方是位于北端的圆盘状雕刻,由内外圆组成,内圆面稍高,形成内外圈之间的凹穴圆环。

粉笔勾勒历经数千年风霜的岩画石刻,使观察更为直观。圆环、凹穴,这代表着什么?抬头望向太阳,欲穿越时空,与祖先对话。经测量,圆盘的内圆直径为1.7米,外圆直径为2.6米,圆盘面东高西低,坡度角约为12度,圆盘中心有明显的圆点。圆盘外东侧东南和东北方位约2米处的“旦”形和“月”形图案,岩画上还刻有一些成组的圆点,构成星象图,其中可以辨认出“北斗”等星象。专家们推测它的内圈和外圈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中间立杆,可以标识日影、日出方位等,有测定季节和时刻的天文功能,是一种日晷。

人群后退,留下足够广阔的空间,测量仪放在了圆心等不同的位置,对其进行精确测量。“我们上次只是粗略的初步测量,此次主要是开展较为精细的测量,进行科学考证。”孙小淳教授说。

在龙王沟风景区后庄村元明寺对面山坡上,石碾盘状岩画(岩石文)也引起了专家们的探究与猜测。四五年前,南阳理工学院教授孙保瑞发现此处。这处石刻为三重圆,下有台面,圆心为一个直径20厘米左右的凹穴,东偏西向有一缺口,因酷似过去研磨豆子的碾盘,被当地人戏称“老式豆浆机”。但岩石为麻骨石,石质松软,用作研磨会产生沙粒,实为何用?孙保瑞一直在思考。直到今年5月,他和热衷南阳岩石文(岩画)研究的南阳学者张建国、兰成云再次来到这里,恰逢下雨,清晰地看到石面上散布有凹穴,恍然大悟。同样,考察鸭河工区皇路店镇杨寨村柳树沟村的碾盘状岩石文(岩画),其上也分部大量凹穴及沟槽。而在天文学史和天文学专家们看来,几重圆跟天文星象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穿梭在历史的长河里,赶到唐河县祁仪镇罗庄村时,已是下午近5时。夕阳西下,余晖散落,穿过半人高的茅草丛,攀登大马山。大马山不高,山石圆润,此行要考察的岩画(岩石文)就散落在这山石之中。待考察的两块岩画(岩石文)位于山半腰,遥相呼应,一左一右正对着垭口。石面上分布着凹穴状的岩画(岩石文)。其中一组岩石文五对凹穴相连,首尾各一,其朝向正对着冬至落日。

那些星星点点,跟天文有什么样的具体联系?会不会是古人的某种祭祀活动?或许是进行一些仪式,刻画一些星图?为什么会分布那么广泛?为什么相隔十公里左右,就会有或大或小的天文台?孙小淳教授说,天文现象,天体的运行,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古人对天与地的关系认知,比今天密切得多。比如山西陶寺天文台,那时的人们已经通过柱子的狭缝,观察日出的方位,测出正午的日影,来确定春分、秋分、冬至和夏至,指导春种秋收的农耕劳作。如果经考证谢庄天文台为新石器时期,那可是重大发现,它可能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天文台,将具有重大意义。然而这些都需要从天文、祭祀、宗教、部落、分布,以及山川河流,生存环境,遗存遗迹等方面综合考虑,需要进一步深入地考察、分析与研究,如果这些大大小小的疑似星象的遗址,为古代天文台,南阳将从天文考古方向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一份答案。

大胆猜测,科学求证,是有意义的探索与研究

12月22日下午,专家学者们来到方城,对一里坡岩画(岩石文)、小杨庄岩画(岩石文)、张庄西岗岩画(岩石文)进行考察。3处岩画(岩石文)上凹穴的面积有大有小,从几十厘米到几厘米不等,形式有单穴、双穴、三连穴、六连穴,或多穴相连,所见岩画的神秘及奥妙让专家们连连称奇。

分布广泛的南阳岩画(岩石文)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很有意思的、珍贵的、重要的文化现象”。“当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肯定会以文书的方式记录某些事情,包括凹穴,包括墙上画的一些图案等,需要我们进一步发现它。”当记者问除了天文星象图之外的凹穴是否具有文字属性时,孙小淳教授认为,文字解读须成系统才能解读,单个的可以有很多猜测。科学允许推测。岩石文(岩画)发现的越多,对我们将来做进一步的释读越有利。现在单个的零星状态,没有构成完整的句子,或表述某件事,但我们可以去猜测,去释读,根据历史的发现、考古的发现来说话,虽然今天还不能下结论,但它是有意义的探索与研究。

踏上归程,夜已深。途径半道,孙小淳教授让车停靠在一空地,大家下车遥望星空——土星和木星“大合”,400年一次。

今天,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史前考古与科技文明南阳研究中心”将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