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最早居民德昂族,为何自称“茶树之子”?其有哪些趣味性习俗

少数民族是构成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华夏民族是汪洋大海,那么少数民族就是大海中的浪花。在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推波助澜下,华夏民族才能向更广阔的天地发展。生活在云南境内的德昂族,就是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份子。

谈起德昂族或许很多人都比较陌生,但是这个起源于古代“濮人”,并与“哀牢”有密切关系的民族,在现代社会中却相对比较活跃。德昂族的音乐、舞蹈、图雕等,都能够彰显出这个拥有悠久历史,以及文化底蕴的少数民族的艺术魅力。

相比较于其他聚居于云南的少数民族来讲,德昂族的人口数量并不占优势。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德昂族总人口仅有20556人。相信大家都知道,人口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作为少数民族来说,一定要在有限时间内大力繁衍生息。

笔者认为每一个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都像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要想长成参天大树既要拥有阳光雨露,同时也要承受暴风骤雨的侵袭,只有这样才能够沉淀出历史韵味。德昂族作为起源于远古“濮人”后裔,其民族在披荆斩棘之后终于延绵至今。

“滇西最早的居民之一”德昂族

现代社会中的德昂族,主要聚居于我国境内云南德宏、保山、临沧等县市。

其周边主要有傣族、景颇族、汉族,在几千年的杂居生活中,德昂族深受这三个民族的影响。尤其是在日常交流中更是以傣语,汉语,以及景颇语作为民族语言。

一、德昂族历史起源

1.百濮之地濮族后裔

德昂族可以说是云南土著民族,因为其祖先为远古时期的濮人。中国历史上对濮人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尚书·牧誓》之中。濮人曾曾与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参加过周武王“伐纣”会盟,也就是说濮人也曾是牧野之战中的士兵。

笔者认为世代聚居于百濮之地的濮人,或者也可以称其为濮族,其实并非是一个单一民族,而是由众多民族构成的一个族群。他们的主要聚居地在今云南,以及贵州、四川至江汉流域以西一带。

东晋时期的《华阳国志》曾记载:“越嶲郡会无(今四川会理县)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

从这段话中可以得知,在东晋的时候一部分濮人居于四川。《史记·楚世家》云:“(楚武王)于是始开濮地面有之” ,楚武王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

也就是说在先秦楚武王时期,濮族依然在百濮之地生活。而当时的百濮则位于长江流域,这一点与《史记正义》中说:“濮在楚西南”十分吻合。笔者认为从西周时期开始,德昂族祖先濮族就已经进入中原王朝视野,直到春秋乃至西汉时期依然聚居于百濮。

2.德昂族与哀牢关系密切

“哀牢”是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由于其族人聚居于云南省中部的哀牢山,所以才会被人们称为哀牢人。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哀牢族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建立了一个以“勐掌”为中心的“哀牢国”。

笔者认为,这也是哀牢族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高光时刻。从“哀牢国”的建国地址不难发现,这里也曾是百濮之地。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去分析,笔者认为濮族与哀牢族,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相互交叉的部分。

如果说德昂族起源于濮族,那么哀牢族也应该是濮族后裔。只不过在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拥有独立属地的单一民族。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德昂族先民应该与哀牢族先民的关系十分密切。

二、德昂族族名演变

“大分散小聚居”是德昂族的分布特点,这一点可以从德昂族不同方言获知。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其族民都聚居在同一个地方,那么就不会出现三种方言。散居于不同地方的德昂族人,可以通过“布雷”、“汝买”,以及“若进”等方言交流。

历史上的德昂族又被称为崩龙族。由于德昂族人散居于云南各地,所以在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不同的族名。生活于云南省德宏的德昂族人,会自称为“德昂”;而聚居于镇康、耿马的德昂族人,则会自称为“尼昂”或“纳昂”。

“崩龙”、“布雷”、“纳安诺买”,以及“昂”、“冷”、“梁”等称呼,也都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德昂族人,民族自称或他族对德昂族的称呼。其中,“红崩龙”、“花崩龙”、“黑崩龙”等,也都是德昂族的特色族名。

事实上我国境内的德昂族虽然人数较少,但聚居于缅甸掸邦、克钦邦等地的德昂族,却拥有比较庞大的人口基数。事实上德昂族的主要聚居位置,在中缅交界地区的山地,因此德昂族也被人们称为山地民族。

“茶树之子”德昂族的民俗文化

史学界认为,德昂族先民应该是“滇西最早的居民之一”。作为濮族后裔的德昂族,在唐朝时期被称为“茫蛮部落”,这说明此时的德昂族应该处于原始社会。在生产力相对比较低的前提下,德昂族先民仅能依靠采集、狩猎为生。

但是在唐朝管辖南诏、大理时,德昂族人也感受到了先进生产力的魅力,这对于其民族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事实上德昂族先民曾与布朗,以及佤族先民共同建立过“金齿国”。所谓“金齿”,指的是一种用金子做牙套的习俗。

一、“古老的茶农”德昂族

1.德昂族是“茶的儿女”

德昂族自古以来就有种茶、饮茶的习惯,在封建社会中德昂族栽种的茶叶,不仅为云南必须提供了饮茶的契机,而且还曾一度被奉为“御茶”。笔者认为自古以来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的德昂族,不仅是“古老的茶农”,而且还是茶树的儿女。

因为德昂族人有栽种茶树的习俗,所以当地的其他少数民族,将德昂族人称为“茶的儿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只要有德昂族,就会看到漫山遍野的茶树,以及令人沉醉的德昂族茶文化。笔者认为茶就是德昂族的符号,而德昂族就是茶的守护者。

如果谈起德昂族与茶叶的关系,恐怕至少要追溯到几千年以前。可以说德昂族对茶叶的情感,已经远远超过了物质的范畴。德昂族人对茶叶的情感,更多的是在精神方面的依赖。笔者认为人们说德昂族是茶树之子,其实完美的诠释了德昂族茶文化。

2.德昂族与茶树紧密相连

发源于百濮之地的德昂族先民,在历史发展中曾有过几次大迁徙。但是无论德昂族人迁徙到哪里,哪里的山坡上就会种满茶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的徳昂族,对茶文化的传承已经超越了茶文化本身。

在德昂人聚居的地方,都会看到一颗颗茁壮而又茂盛的茶树,在迎着阳光不惧风雨傲然挺立。现代社会中的盈江县内,就有一颗千年以上的老茶树,而这颗茶树也见证了德昂族的发展。铜壁关、瑞丽附近的老茶林,也都写满了德昂族儿女的“茶思”。

德昂族不仅擅于栽种茶树,而且更善于煮茶、品茶。虽然德昂族的茶文化皆源自汉族,并且从茶文化的起源角度来讲,德昂族的茶文化时间也并不长。但是当德昂族人从种茶树的那一天开始,就深深的爱上了茶叶与茶文化。

在德昂族的礼俗中茶叶,绝对是一个增进感情的媒介。因为在德昂族群体中流行俗语“离了茶办不成事情”、“有茶才能表明‘茶到意到’”。笔者认为从这一点来看,茶叶在德昂族人的心目中,所占的地位和分量相当重要。

3.德昂族的茶文化习俗

“茶”是华夏民族的文化底蕴,因为从神农尝百草时期,人们就已经发现了茶叶,并且将茶叶作为一种抗病的药饮服用。随着时间不断流逝人们对茶叶的认知,或者说对茶文化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在这种前提下茶叶逐渐融入了,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液中。

德昂族赋予了茶叶更深邃的文化内涵,并且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了饮茶习俗。德昂族小孩降生之后要喝“出生茶”;年龄达到了成人水平时还要喝“成年茶”;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进行社交活动的时候,还要喝“集会茶”、“社交茶”等。

德昂族年轻谈恋爱、定亲、结婚,也都要通过饮茶来表达喜悦心情。由于自古以来就有敬老爱老的礼俗,所以在一些特定的节日里,还要集体饮用“敬老茶”,以此来表达对老年人的尊敬之情。

二、有趣的德昂族习俗

德昂族除了自古以来就有饮茶的习俗之外,还有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只有傣族人才过泼水节。事实上生活在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上都有过泼水节的习俗。只不过傣族的泼水节相对而言,不仅规模更大而且也更有名气。

“开门节”与“关门节”, 也是德昂族比较典型的习俗。在德昂语中又被称为“进洼”、“ 出洼”。傣历十二月十五日是德昂族的开门节,简而言之就是开启德昂族年轻人的爱情之门。未婚少女需要去寺庙中祈祷,目的是祈求能够找到如意郎君。

而每年傣历九月十五日是“关门节”,顾名思义就是关闭青年男女的爱情之门。因为在过“关门节”时,正处于德昂族的农忙时节。所以一定要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农忙上,为了能够约束或者限制年轻人谈恋爱,才会设立这样一个趣味性节日习俗。

笔者认为德昂族的每一个习俗,或者说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节俗。其实都是在日常生产与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风俗习惯。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所有德昂族人,都特别愿意参加的一种民俗文化行为。

结 语

氤氲着历史底蕴与茶韵飘香的德昂族,在不断沉淀古老的民族文化的同时,这些也在不断吸收新鲜的现代文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快其民族发展历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德昂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为华夏民族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古老的德昂族灿烂的茶文化,让德昂族能够通过历史长河来到现代社会。如果将56个民族比喻成56朵花,虽然德行族未必是最迷人的那一枝。但是笔者猜想也一定回事,民族大家庭中最具魅力的花朵。


【参考文献】

《德昂族社会历史调查》

杨旭《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研究》

杨竹芬《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民族关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