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重生》,我绝不会活成之前的样子

#重生#

先思考一个问题,在旁人眼中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形象有几分真实?

如果给你一次重生的机会,你还愿意做原来的自己吗?不用急着回答,且来看看故事的主人公秦驰是如何应对的。

​7月14日,秦驰在执行一次危险的任务时被击中头部和膝盖,虽死里逃生捡回一条性命,但也面临着失忆和每天抽膝盖积液的痛苦。和他共同参与此次行动的其他同事却不幸丧生,所有凶徒也被击毙,也就是说他是唯一的幸存者,这个案子被称为“714枪案”。


秦驰的失忆没有导致他将过去的事情全忘掉,只是案情发生前后的记忆缺失,并有轻度的社交障碍,不清楚和其他人的情感连接。用大白话说就是知道谁是谁,但不知道和谁关系怎么样。

面对外界,他是茫然的。于是,有了停车场述职那一幕。秦驰升任副支队长,路局为他授衔时他只是流程化地接受,并没太多寒暄客套。而让他发表感言,他愣是一句话没说,在旁人的注视下径自离开了。


他的眼神是空洞的,一开始并没有说明缘由时,我还误以为张译演技退步眼睛里没有内容。其实,演出空洞的感觉太难了,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呆滞。

秦驰之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一切,只有从旁人口中得知。

下属路铭嘉眼中的他“和谁关系都很好,八面玲珑”,对自己也很照顾,不让他出勤凶险的案子就因为他是局长的儿子。

妻子冯潇眼中的他“专挑重案大案,苦心钻营,希望早日升迁”,同行已故的叔叔幻象告诉他“你可能不会是我喜欢的那种警察”,而这个幻象恐怕是秦驰自己的心理暗示。

潜意识里,秦驰似乎不太喜欢原来的自己,又或者说对原来的自己没什么信心。

现在的秦驰又是什么样的呢?从目前的表现来看,他是一个心思缜密、心无旁骛、专注办案的好警察!以下细节可以印证。


表现一:我行我素

刚开始提到过秦驰升任副支队长这事儿,普通人面对升迁这类喜事,必定会曲意逢迎一番。

秦驰不仅全程面无表情,该发表感言时更是一声不响众目睽睽之下走了,晾着局长和一大帮同事在旁边,这不是打在场所有人的脸吗?


表现二:拒绝特殊

有个老太太的儿子失踪了,但是不够受理条件于是找到秦驰,希望他帮忙调查。老太太叫娄颐,是个医生,曾经救过秦驰的叔叔和现任局长。他直接一口回绝,说谁是他救的找谁,不搞特殊待遇。

最终打动秦队帮忙查案的是一个母亲的愧疚而不是这层特殊的关系。


表现三:一视同仁

路铭嘉虽是秦驰的助手,但好歹也是局长的儿子,在秦驰眼里就是个就普通的跟班,该怎么使唤就怎么使唤,当然这个使唤没有戏谑的意思,而是说对于小路秦驰没有像之前那样刻意照顾。

小路跟着秦驰办案,又是当司机,又是翻垃圾,在增援未到的情况下只身一人去追歹徒。连小路自己都说这个案子办的挺有“味道”。



让局长儿子当牛做马,要么是不想混了要么是压根儿不在乎。

秦驰的这一系列行为,被他的心理督导称之为轻度社交障碍。这个障碍好比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砍掉了很多无意义的社交,但也拉开了他和同事的距离。在旁人眼里秦驰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有种众人皆醒我独醉的感觉,自始至终不明自己的只有自己。

现在的秦驰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因为情感连接的丧失让他不清楚和认识的人之间的关系,导致他面对其他人不知道该做出怎样的反应,引发了关于信任的思考。

他认为目前能够相信的只有前妻,即便离了婚冯潇也很关心他,甚至不惜工作原则义无反顾的帮助他;他告知心事的心理督导,出于职业操守也会替他保守秘密;对于小路只是来自同事的信任。这些信任都至关重要,是他探究自己以及接近案件真相的关键。


联想到自身,编剧似乎在有意无意的提醒我们,尽管工作中做到八面玲珑滴水不漏,又真的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吗,还是大家都在逢场作戏?至少路铭嘉更喜欢现在的秦驰。

下班后,纸醉金迷于名利场,推杯换盏间,哪些人真的把你当朋友,又有谁值得信任?

失忆让秦驰忘掉了从前的自己,也重塑了他的价值观,相当于获得一次“重生”的机会,使他得以过滤掉环境、经验和他人带来的不良影响,讨好、阿谀、世故这些本就是后天习得。

显然,他抓住了这次机会。不仅和父亲之间的关系破冰(别人曾说他的父亲虽不一定是个成功的警察但一定是个好父亲),更以身作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好警察的刚正不阿。



这样的秦驰,他的父亲、小路和冯潇都是喜闻乐见的,也包括我们。因为,我们的价值观中一直都更欣赏勇敢、正直、真实的人,哪怕他们有瑕疵!

所以,如果给你一次”重生“的机会,你是否会放弃掉哪些无意义的社交?是否会勇敢SayNO?是否还会做那个委曲求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