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5年,最高月入7600元,我必须要分享这两点。


我是浊酒,这是我写作的第五个年头。

浊酒是一个全新的笔名,但我是一位老作者。先后在storybook,每天读点故事,今日头条以及一些比较小众的自媒体上均有发表过作品。擅长纪实类作品的创作,今年的打算是完成人生中第一部长篇纪实作品。

我不仅写过短篇,还曾经尝试过网文的创作,最高的时候稿费一个月拿到七千六。但因为网文的更新太追求速度,以及出于自己个人的爱好,在休息了整整一年之后放弃了扎根网文圈,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写作节奏。

一篇稿子,七百八百左右。不算太高,但我没有再想过要完全靠写作活下去,因而我的写作也多了几分自在和舒朗。

身边经常会有朋友对我说:“你教我写作吧!我也想跟你一样靠写作赚钱。”

每当朋友们这样跟我说的时候,我总是觉得特别的为难。与旁人无关,只是觉得自己才疏学浅,实在是不知道要怎么教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被怡安小姐姐采访,反而打开了我的思路。在深夜一字一句敲下这篇分享稿,希望这篇分享稿能够让无论是她身边的朋友,还是我身边的朋友或者我曾经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同时有个规划,在写作这条路上,我们需要坚持什么,需要放弃什么。

一字一句,不够华丽,但俱是肺腑之言。

一、你为什么写作?

每个开始写作的人目的都不尽相同。

我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作家。产生这个念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年纪还小的时候我就喜欢看书,特别喜欢阅读。从作文书到安徒生童话再到一些民间传奇故事,从不挑食。

但幼时,家境贫寒,读课外书对我的家庭来说,是一项比较奢侈的爱好。一本书十几二十块钱,三两天就看完了,然后就扔在那里不管了。可是剁二三十块钱的肉,买二三十块钱的米,却够全家人吃好多餐。

但这些都不能阻拦我对阅读的热爱。我如饥似渴的阅读一切我能够找到的只言片语。曾经躲在表哥家里闷热的阁楼上废寝忘食的偷看他的那些课外书,甚至超过了我学年段的晦涩难懂的语文课本。

也曾躲在厕所里,看被外公拿来当厕纸用的旧历,知道什么是惊蛰,什么是芒种等等。

我如饥似渴的阅读着,一切我能找到的文字。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萌生写作的念头呢?

年幼的时候,我曾在我的故乡亲眼目睹老人的住所被强行拆迁,无助的她站在即将被挖掘机拆掉的小房子前举着一瓶农药。浑浊的泪水一颗接一颗的砸落在地上,她的眼眸里透出绝望而无助的光芒。那样的目光,深深地刺进了我的心里。

那时我刚上中学,中学时代发生的很多事情我都不再记得。包括那些曾跟我晨夕相对的同窗,但我清楚地记得那位老人的目光。

后来,我读林清玄,不记得他在哪一本书里写过这样一句话:“写作是为了替不能说话的人发声。”

于是我的创作,被赋予了某种责任感。

我开始明白,我为什么要写作?又为何而写作。

我曾经发表过一篇故事,故事的大体框架是这样的。在乡下,不孕不育的男人,因为父母之命花大手笔的彩礼娶了个神志不清的女孩儿。男人的母亲为了给家里留下后代,让女孩儿的公公将女孩儿强奸,然后生下了一个弱智儿童。

还有在外求学的少女,因为家境贫寒大学期间出去做兼职,结果因为长相标致被人盯上。再后来被迫做起了皮肉生意。

听来真是荒诞至极对吗?可它实实在在的发生过。

我为什么要写作?我为什么要写下这些故事?因为我希望我写下的这篇故事,能够让我身边的姑娘们懂得保护好自己。我希望,能够以我微末的力量去帮助到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而它还能让我多了一份收入,这意外之喜也更是坚定我一路创作下去的理由。

二、你真的喜欢写作吗?

很多人都想要成为一名作家。

我时常参加各类型的作家见面会,以及一些线下的书友会面。

经常会有年轻人抱怨,说自己喜欢写作,喜欢文字。然后抱怨工作太忙,没时间写作,每天都很纠结。在写作这条路上还没有做出半点成绩,甚至更多的连三五千块钱稿费都没有拿到的时候,就想放弃工作全职写作。

见此情景,我时常想到一句“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如果你也是这样想的,我想跟你说,不,不是的。

你从来都不是喜欢写作,你只是热爱自由。你只是看到别人一个月拿五六千块钱的稿费,每天时间自由安排,没有领导对她指指点点,所以对这条道路心生向往而已。

当然,抱着这样的目的去创作,不是不行。每个人创作的目的都不尽相同,除了自己的情怀,我一直觉得能够衡量我作品价值的,就是我的读者和不断上涨的稿费。

如果我们能写作,如果我们会写作,我们可以靠它去获得很多,但我们不能丢失了初衷。

以什么样的目的出发,这都没关系。

但你一定得是热爱它的,很多人都说创作是一件寂寞的事情。但我想这更多的是对那些不喜欢写作,却又强行将自己拉到写作道路上的写作者而言。对我以及我身边的很多作者朋友们而言,因为喜欢写作,所以他们也享受这份寂寞。

到底需不需要因为写作而丢失现实生活?

鲁迅因为见过腐朽落后的清王朝,也曾见过军阀割据背景下饥寒交迫的中国农人,所以他写下了直到今天仍旧被人所熟知的《彷徨》《呐喊》。

沈从文写《边城》之前,他一定也曾在凤凰生活过,认真的听过那里的流水,见过街上卖酒的人,所以他才能将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赋予生命。

而《老人与海》也是在海明威有了深刻的生活经历以后,时隔多年然后才写出来的。

举凡深刻的创作,从来不会失去现实生活的支撑。在还很年轻的时候,远离现实生活,将自己关在阴暗狭小的房间里面去创作,这无异于是闭门造车。

没有遇到过尖酸刻薄的同事,没有切身的被领导刁难过。没有亲眼见过为了生活深夜站在马路边放声大哭的男人,凌晨两点还在马路上清理垃圾的扫地阿姨,我们又怎么会懂得理解这世间万物的千般艰难和不易。

又去哪里找那些,写也写不完的素材?又怎么让笔下的一个个人物,能够拥有实打实的情感?

什么是艺术,所谓艺术大概就是,基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

写作的路途,道阻且长。余生漫漫,但愿我们都能始终如一,不改初心。

*作者简介:温一杯浊酒,96年南方姑娘,余生只想以笔为剑,仗剑天涯。

本号作者:怡安,95后自由撰稿人、专栏作者,文章多次登上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等平台,个人新书已上市。喜欢读书和写作,专注分享写作干货以及提供写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