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岁是发音准备期!训练宝宝这三种基础技能,语言发育不担心

在这个世界上,可能没有什么事能比儿童会说话更令人感到吃惊的了。从只会哭叫到咿咿呀呀再到成句成篇地 和你对话,这个发展过程难道不令你感到惊叹和好奇吗?

在出生后的一年内,婴儿就开始为言语感知、产生能力的发展做准备了,他们不断地找机会锻炼自己的发音器官,在和外界环境的接触中练习自己的语音感知和言语理解能力。

0-1岁是宝宝的发音准备期

因此,为了让孩子爱1岁半后语言能力可正常“爆发”,父母其实在0-1岁时就应做好孩子语言发育的各项准备工作,利用发音准备期的特点,做好相应训练,促进孩子的语言表达正常发育。

发音准备期分三个阶段,4个月会发出连续音节很重要

通常来说,0-12个月的宝宝一般要经历3个阶段的发音准备期,在每个时期孩子所表现出的能力都会不同。

1、0-3个月:简单音节阶段

在出生后0〜3个月间,婴儿处于简单音节阶段,此时的婴儿听觉较敏锐,对语音敏感,具有一定的辨音能力。

与成人进行“交 谈”时,婴儿会通过做出相应动作来表现出交际倾向。与此同时,婴儿逐渐开始发出一些简单的音节。

研究发现,出生后1个月以内的婴儿的哭叫声是未分化的,即婴儿在不同的条件 下产生的哭叫声基本上没有差异。

在1个月以后,婴儿的哭叫声逐渐带有了条件反射的性质,出现了分化。不同的情境条件会引起婴儿哭叫反射在发音部位、音调高度、声音持续性上区别,但分化仍很粗略。

大约从第5周起,婴儿可能因为发音器官偶然间的动作而开始玩弄自己的发音器官,进而产生许多“有趣”的非哭叫的声音。

2、4-8个月:连续音节阶段

在出生后4〜8个月期间,婴儿的言语发展进入到了连续音节阶段(也叫呀呀语阶段〉,所谓呀呀语就是类似于成人言语中使用的那些重复性音节。

处于这一时期的婴儿能辨别语气、语调、音色的变化。他们发出了更多的辅音, 比如b、p、d,同时他们能发出和语音极为相似的声音,并能将辅 音和元音相结合连续发出。

4-8个月,是宝宝的连续音节阶段

其实这些声音对婴儿毫无意义,他们只是以发音作为游戏而已。聋儿在此时期也会像正常婴儿一样发出呀呀语,只因他们缺乏听觉反馈,其呀呀语停止得比正常儿童早。

呀呀语在发音准备阶段的主要作用并不在于具体地掌握某些发音或习的感觉运动技能,而是在于使婴儿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这是之后语言产生和发展所必需 的

3、9-12月:语言萌芽阶段

出生后9〜12个月的时期对应了婴儿学话的萌芽阶段。在此时期,呀呀语的出现率达到高峰。

同时,婴儿开始模仿别人发音,发出更多的声音和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近似音节的发音也明显增多,对同一音节他们能够随着场合的不同而变换音调进行发声。

比如,当婴儿在小床内看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和坐在妈妈膝上看这个物体时,其呀呀语的发音是不同的;坐在妈妈膝上比坐在爸爸膝上发音的音调要髙。

中国儿童此时除了第一声调外,其他三个声调都已出 现。然而,虽然此时的呀呀语听起来像语音,并常具有升降调,但它们仍然是无意义的,不能被理解的。

发展展到1岁左右,当大多数婴儿开始产生第一个能被理解的有意义的词时(如,“爸爸” “妈妈”或“拿”等),呀呀语的出现率便会开始下降。

言语发展基础技能1—跨通道感知力:0-3个月多做感觉训练效果好

言语加工过程不仅仅只依靠单纯的视觉或听觉。

比如,当我们听到“玫瑰”这个双字词时,我们马上会联想到玫瑰的样子、花朵的香气、花瓣和枝条的触感。

0-3个月,训练跨通道感觉能力

由此可见,言语加工是多种感觉通道相互融合、交互作用的过程。

婴幼儿在言语习得早期,需要把成人发音时的唇部动作与所发出的语音相对应, 才能逐渐形成和发展出语音意识,而这其中就需要婴幼儿具备一定的跨通道感 知加工能力。

以往的研究表明,当单词语音与相应物体的运动同时配对出现时,婴儿能快速地掌握该单词和对应物体的联系,说明听觉与运动视知觉的跨通道交互作用在言语习得早期阶段具有重要作用。


即便在盲人个体中也能体现出这种跨通道感知能力和言语技能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

著名的励志作家海伦凯勒曾经描述过自己学单词的过程,比如,她学 “水”这个词汇时,她的老师会把她的手放在水流中进行感触。

因此,在0-3个月,父母要这样培养孩子的跨通道感觉能力:

听觉训练。2个月后多给孩子提供听力刺激,比如轻缓的音乐。借助摇铃等工具训练其听声寻物的能力,同时注意预防中耳炎的发生。视觉训练。1-3个月使用黑白卡片、红球等训练孩子的追视能力。6个月后给孩子呈现颜色鲜艳的玩具,并用语言告知其作用,训练其匹配能力。
感觉训练。出生后母亲多对孩子进行一些抚摸,3个月后可借助感知球等玩具,让孩子抓握,父母也可以用其在孩子身体各部位滚动,进行感觉训练。

言语发展基础技能2—语音分割能力:3-6个月多对宝宝说重复性叠词帮助大

通常,婴幼儿所听到的语言信息是一连串流畅的语音序列,而不会是一个个分割的单词,也没有明显的停顿,那么他们能否找到某个单词的起止位置呢?

有研究者通过转头偏好方式证明了婴儿能够从流畅的语音序列中找到某些单词。


此研究过程包括两个阶段,首先是单词熟悉阶段,婴儿会听到一段话,同一个单词(比如,单词“cup”)在其中会重复出现几次。


然后进入到测试阶段,婴儿在听到单词cup时,会表现出注意偏向性,此结果证明了婴儿能从快速流畅的语音序列中辨别出某个单词。

虽然在出生后的一 年中,婴儿还不会说话,但他们能够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特性,来完成从语音序列中分离某些语音表征的任务。

3-6个月,训练宝宝的语音分割能力

比如,他们可能会通过之前学习获得的字母发音组合、单词的重音特性等来帮助他们分离相关的语音信息 。

因此,3-6个月,父母可以有针对性的做这些语音分割能力训练:

固定的物理环境。保持宝宝生活环境的稳定,包括玩具等生活用品。比如经常使用的玩具,父母就会经常用语言表达,孩子就能通过无意识的多次训练,分割出喜欢物品的语音。重复性的单音节词语。父母要多和孩子说话,特别是要多说单音节词语。比如“球球”、“碗碗”,建立语言反射。6个月后,父母发出指令,让孩子手指常见物体的位置,对语言分割能力发展也大有帮助。

言语发展基础技能3—语义理解能力:6-12月做“多背景游戏”好处多

儿童能够感知语音、从流畅的语音序列中分离出相关的语音信息、重复发出单词或词组的语音,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理解相关的语义。

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知晓婴儿是否掌握了某词汇的含义呢?

已有研究者通过注视偏好实验发现,6个月左右的婴儿在被问道“妈妈在哪”的时候,会转头注视妈妈;


在被问“爸爸在哪儿’时,又会转头注视着爸爸,这说明他们掌握和理解了“爸爸” “妈妈”这两个词语的语义。

在婴幼儿习得单词语义时,常用的方法是呈现一个语音,同时匹配呈现对应的具体事物或图片,然而这种学习方式很可能带来背景特殊化现象,即只认得浴缸里的小黄鸭是加却不认识池塘里真正的鸭子。

所以婴幼儿在习得词汇语义时,需要在多个背景下学习。

比如,学习“小狗”这个单词的语义,可以呈现不同品种的犬类图片给婴幼儿看,告诉婴幼儿苏格兰牧羊犬是“狗”, 吉娃娃、拉布拉多、狮子狗、腊肠犬都是狗。同时也要告诉婴幼儿一些反例,比如,猫、狼、狐狸这些都不是“狗”。

6-12个月,训练孩子的语义理解能力

通过从正面、反面呈现不同种类的事物,让婴幼儿加深对某个词汇含义的理解程度。

通常来说,父母在6-12个月可这样做语义理解能力训练:

指认游戏。孩子在对某种动物的语言和识别后,父母可以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几种常见动物,让孩子进行指认。通过变化不同形式,让孩子真正理解词汇含义。表演游戏。父母可以通过表演动物、物品的典型特征,让宝宝对特定词汇加深理解。在表演过程中,父母要一边用形象、夸张的肢体动作,一边用简单的语言进行阐释。听音游戏。宝宝天生对动物有好感,在对常见动物的外貌特征已建立了印象,这时父母可以让孩子建立其发声和其名称之间的匹配。如播放小鸟的叫声,然后给出动物卡片,让孩子指出是哪种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