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家裡有書房,書廚,書架的都是哪些人?(包括辦公室)?

冬去春來72203


其實有書房,書櫃,書架等,這些只是外在表現,只能是說明他們的經濟收入不差吧。

有些人是附庸風雅,硬件都配置齊了,書也堆得滿滿的,但是沒見他什麼時侯閱讀裡面的書。

有一些人經濟條件不好,但是對閱讀從沒停止過,因此不能夠憑藉這些外物來判斷一個人。

毛姆說過,“養成閱讀的習慣等於為自己築起一個避難所,幾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災難。"

所以希望人們不光是有書房書櫃,更主要的是要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明天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讓我們一起捧起優質書本,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吧!


伊夷以憶


我小的時候在家裡人應響下,就愛看書。我姐是市圖書館的保管員,姐每次代書回來就有我看讀的書。我從二年級下半期就開始看書了,4歲外公就叫我識字。我外公看書很快四本毛澤東選集不用二個小時全部看完,過目不忘。每一頁每一行的字和標點符號,都記的很準確。我至今都作不到,但是歷史的記憶年輪我是記的很準確。畫面感非常的強,就好像我曾經就是那個年代的人。我收藏的書很複雜,有黃帝內經。中草藥方,本草綱目傷寒論。人體結構圖,神經系統的書。也有各種武術書籍,穴位等書和營養學,烹飪等書籍。各個朝代的歷史書,武器裝備等戰術和後勤供應保障的軍事書籍。外星人和uFo探索與發現等書記。毛澤東選集,馬克思,列寧,論語易經,老子,孫子兵法等書籍都是我外公留下來的。有幾千本了,還有些古董書和名人書法和繪畫等書籍。我喜歡看書,一看就是幾天很入迷飯都忘吃了。所以家裡人,鄰居和朋友。到我家或在外面,知道我在家看書他們不會打擾我的,因為書不看完我不會出去玩的。所以我和我的夫人都喜愛讀書,她是一位醫生,舞者每年都要學習和講課。買書收藏是我們二口的樂趣…我們的朋友家家都有書房和我們一樣的愛好和一樣的樂趣…


圓滿169773058


筆者家裡藏書逾1700冊,共有八個書架、書櫃,客廳6個,大臥室2個。這些書架、書櫃,除了一個不帶墊板的鐵書架子是花70元買來的,其他都是陸陸續續從廢品站免費搬來的,只是,沒有電梯,每次一個人搬上六樓家裡,可以說吃奶的勁都用上了。我會做簡單木工,敲敲打打,鋸鋸補補。舊物再利用,也是極好的。筆者只是普通公司職員,學歷文憑不高,讀書買書藏書,只是認定,讀書是提升自己最便捷、最可靠、最低廉的通道而已。

少年時代,筆者曾在報紙電視上了解到,上海這座城市,文化氛圍很好,出了海量的讀書人。一個普通的上海工人,家中都可能收藏整套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

2004年,我曾來到上海,投靠中學同學,上海知青子弟孫啟宇。此前,我們已3年多沒有聯絡了,只聽說他高中沒畢業,在上海到處打工。他住在奉賢縣西渡鎮(當時奉賢尚未撤縣改區)住房面積不足30平米。他家裡是沒有書櫃的,除了一本破舊的《鹿鼎記》上冊,一本藏書也沒有。只有收音機,沒有電視(電視據說賣給收廢品的了)。他要求我寄給他的自學考試用書:《中國通史》、《文學作品選讀》等,放在院子裡,已經發黴了。他說,他早就不讀書了,沒有時間(確實,他在市區上班,單程2小時左右)讀過一本很薄的輕鬆淺顯的小說:人就像水,裝在什麼形狀的瓶子裡,就是什麼樣子的,本質上並不會有什麼變化……他經常花10塊錢,去附近的網吧包夜,我跟他去過一次,無聊至極,還找不到一把靠背椅睡覺。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低智商社會》中說過:在中國旅行時發現,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廖廖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國家”,未來毫無希望成為發達國家。大前研一的觀點,雖然有些刺耳,但是,還算基本上反映了中國的社會現實。竊以為:中國要建設“書香閱讀社會”,中國要成為世界第一文化強國,這並不全是國家的事情,它更離不開我們每個公民的堅持和努力。請記住:改變,從閱讀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