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如果没有满清耽误,中欧到底谁更容易进入工业化社会?

历史上,如果没有满清耽误,中欧到底谁更容易进入工业化社会?

大家好!我是小编远杰娱乐资讯,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历史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19世纪的清军火器水平比起明代没有多大进步,有很多火炮甚至还是明末制造的,中国的军事技术发展可谓停滞,西方使臣进贡的先进火器也被当成了皇帝的私人玩具,他满清皇帝还相信骑射是治国之本呢。这其中固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清朝时期中国对外来技术的抵制和不思进取真的是令人印象深刻,动物都会进化,何况人类社会,如果中国社会真的稳定的话,又何来的朝代更替。

商人并非社会底层,中国古代商人还是相当富裕的,中国的抑商本质上就是现在的反新自由主义,因为新自由主义会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国家动荡。重农抑商是政治上的遏制,而不是指经济地位低下。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化,其实都是生产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现象,和重商或者抑商没什么关系。美国建国之初还是奴隶制,美国脱离奴隶制还不到200年,无比落后的国家体制,且奴隶制对人力资源自由配置是严重阻碍的,不也没耽误美国工业发展么。生产力水平才是改变生产关系的唯一主因,其他都只是次要因素而已。中国封建按照《枪炮、细菌和钢铁》的地缘论看,的确不如欧洲那种松散竞争强的地缘环境。

但是反过来说,中国有大一统的市场,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反而更有利于催生大工业生产。所以,没有满清耽误,中欧到底谁更容易进入工业化社会,我认为是很难说的。其实美国也可以佐证这个观点,美国在两洋中间,要论地缘封闭的特点,美国比中国更缺少刺激和发展动力,英国作为海外孤岛,而不是在欧洲大陆上,却先发展出来工业文明,整个亚洲也是孤岛日本先接受了工业文明,从这个角度看,恰好表明一家独大,国家稳定,不被大陆国家的地缘所困,反而都更容易发展出工业文明。古代读书人经商的不要太多,现实的经济压力是容不得所谓的理想的。科举制度只是从政的途径,并不是生存的途径。

如果科举做官才是正道,那农是不是也是歪门邪道了。商人再有钱不能穿绫罗绸缎,不能在政府任职,那你不妨想想,这么苛刻限制为什么还有商人,如果几乎没人做商人,又为何对这样一个微小到可以忽视的群体做出如此严苛的规定,其实应该反过来想,凡是被严格限制的群体,往往都是潜力甚至实力巨大的。生产力没发展到推翻帝制,究竟是怎么都无法发展到,还是被满清强制遏制了,这就是这个问题所关注的焦点啊。说了半天,怎么就得出我要表达的意思是“没有满人国内发展趋势也不会有太大改变”,恰好相反,我的观点就是满清因为其本身是游牧农奴制度。

外加少数民族对主体民族的忌惮,长期压制中国汉族主体的生产力,这才是中国近代落后的唯一主因,其他都是次要的。马嘎尔尼时代伏尔泰都死了几十年了,他看中国专制当然不顺眼。欧洲人对鞑靼有天然的蔑视,当然也不会认可清朝的成就。另外他说清朝艺术文学等正在倒退,更是扯犊子。一个自大狂贬低别人国家,看不起别人的成绩,这也是欧洲人那个时代的惯常行为。他本人是英王的亲戚,受封世袭贵族,吃香喝辣的同时英国平民阶级正在忍受反法战争带来的饥荒和贫穷,挣扎在死亡线上。

他就不会觉得一小撮德国犊子把英国给统治完犊子了?明末之所以感兴趣其实也是风雨飘摇中锻炼出的危机意识,大家都想改变现状。不过明朝本身也是鲜有太平,光中兴都有两三次吧, 明朝的国内局势,除了靖难那几年,到崇祯朝之前的两百多年间还一直算是比较平稳的,闹腾的是朝堂之上。明后期到末期东南沿海也有钱啊,东南银库,只不过有钱的是大地主、商人,而不要说佃农隐户乃至自耕农,连朝廷都收不上税,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

所谓的满清继承中国传统意识形态之类的,只是一种粉饰,去看看北宋仁宗年间的政治形态(士大夫与皇权的关系、士大夫之间的关系等等)、文化形态、社会形态、民间意识,满清继承了多少?女真和蒙古人对汉文明的摧毁是底层性和全面性的,想起来就极为痛恨!我们自己编出个四大文明,嘲笑其它文明都完蛋了,其实按照我们说的完蛋的标准,细究起来,汉文明也早就完蛋了,而杀手中最致命的两个,就是蒙古人和女真人。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想了解更多关于历史的资讯,请关注我!多多参与留言评论,把您的想法分享给大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