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毛泽东老师,她是杨开慧闺蜜,活到96岁仅与丈夫相处3年

1957年,毛泽东收到湖南长沙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中,这位语文老师请毛泽东把早年写给杨开慧的一首《虞美人》抄给她,还把她写的一首《菩萨蛮·惊梦》寄给毛泽东,请毛泽东指正。

毛泽东跟她说:

“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吧。有《游仙》一首为赠。……暑假或寒假你如有可能,请到板仓代我看一看开慧的墓。”

这位给毛泽东写信的中学老师就是杨开慧的好友、毛泽东老师李肖聃之女、柳直荀烈士之妻李淑一。

1933年,李淑一惊闻丈夫柳直荀牺牲的消息,心痛如绞,忧思入梦,梦见丈夫衣衫褴褛,满身血污,她从梦中哭醒,写了一首词:

兰闺索莫翻身早,夜来能动愁多少。

底事太难堪,惊依晓梦残。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

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李淑一寄给毛泽东的《菩萨蛮·惊梦》就是这首诗。

毛泽东赠给李淑一的《游仙诗》,正式发表时,更名为《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蝶恋花·答李淑一》手迹


《蝶恋花·答李淑一》名为游仙诗,实际上不同于一般的游仙诗,这首诗是以仙人视角来写杨开慧与柳直荀的高贵灵魂,巧用他们的姓氏中的“杨”“柳”,化为杨花与柳絮两个意象。这首词,深情而浪漫,是毛泽东的诗词代表作之一。

李淑一的信,触发了毛泽东的青春记忆和那个印在他的青春里的名字:杨开慧。

李淑一是杨开慧最好的朋友,她俩是同学,舍友,彼此分享青春的秘密,彼此见证了对方的青春与爱情。

01

李淑一与杨开慧算得上是世交,她俩的父亲就是好友。

李淑一父亲李肖聃和杨开慧父亲杨昌济都是前清秀才,清朝末年,他们考取去日本留学的官费留学生,李肖聃在早稻田大学读政治经济学,杨昌济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肄业,到英国深造,主攻哲学与伦理学。

李肖聃与杨昌济都淡泊名利,不慕荣华,回国以后,他俩都没有做官,而是到学校里任教。杨昌济与李肖聃都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杨昌济教哲学与心理学,李肖聃教国文。杨昌济非常赏识毛泽东,有一次李肖聃问杨昌济:“学生中尚有奇士乎?”杨昌济向他推荐毛泽东和蔡和森,说他俩“意志坚卓,非常人也。”李肖聃听了杨昌济的介绍,从此对毛泽东格外器重。

杨昌济

李肖聃博涉文史,能写一手好古文,毛泽东写完文章,杨昌济总是让他给李肖聃先生看看。毛泽东经常到李肖聃家中拜访,谈古论今,切磋文学。李肖聃喜欢打拳,他们也经常探讨拳术。

1918年,杨昌济受蔡元培邀请,到北大任教,教授哲学与伦理学。杨昌济刚安顿好,就写信让毛泽东到北京,把他介绍给北大图书馆长李大钊,让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了一名图书管理员。不久,杨昌济病逝,杨昌济之子杨开智与妹妹杨开慧扶杨昌济灵柩回乡。

杨开慧兄妹回乡以后,李肖聃对他们非常照顾,李肖聃在福湘女中教书,他介绍杨开慧到福湘女中读书,与李肖聃之女李淑一住一个宿舍。杨开慧与李淑一同岁,李淑一生日比杨开慧略大,杨开慧叫李淑一“淑一姐”,两人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姐妹。

福湘女中是一所教会学校,学生们要每天读《圣经》,还要做祷告。从北京回来的杨开慧在这所风气保守的学校显得很另类,她的头发剪得很短,她不读《圣经》,不做祷告,还经常跑出去搞社会活动,组织学生们讲演,发传单,是校长眼里的“激进分子”。

校长对杨开慧很有意见,叫杨开慧去训话,杨开慧毫无怯意,针锋相对,认为她剪短发、出去搞串联活动是她的自由,学校无权干涉,气得校长要开除她。

李淑一父亲李肖聃站出来维护杨开慧,他跟教育界的同仁打招呼:杨昌济先生是我们教育界的名流,他和我是挚友,杨先生过世了,对她的后代,望教育界诸同仁多加照顾。李肖聃是湖南教育界名人,有他出面维护,学校也不敢把杨开慧怎么样。

杨开慧、李淑一等人在福湘女中上学时,湖南还没有“男女同校”,还是男生在男子学校读书,女生在女子学校读书。大胆泼辣的杨开慧联合了福湘女中、周南女中的五名女生,来到岳云男子中学读书,成为这所男子中学的第一批女学生。

李淑一性格温和,不如杨开慧大胆泼辣,她心里非常羡慕这个敢说敢做的妹妹。


02

杨开慧之父杨昌济先生在世时,特别喜欢毛泽东、蔡和森两位学生,经常邀请他们到他家中闲聊。杨开慧经常从父亲口中听到毛泽东的名字,对高大英俊、文采飞扬的毛泽东非常仰慕,是毛泽东的小迷妹。杨昌济先生在世时,杨开慧与毛泽东已经互相倾慕,杨昌济先生去世以后,毛泽东与杨开慧正式确立恋爱关系,1921年,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

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时,李淑一也在谈恋爱,她的恋爱对象是父亲的好友柳午亭先生之子柳直荀。

柳直荀、李淑一

柳午亭也在清末去日本留学,杨昌济、李肖聃都是好友。他与李肖聃一起就读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归国以后,他也在学校里教书。柳午亭喜欢体育、武术,毛泽东经常去他家中做客,向他请教一些社会问题。

柳午亭长子柳直荀比杨开慧、李淑一年长三岁,因为父辈的关系,他们彼此熟悉,柳直荀上中学时,就借住在杨昌济家。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以后,柳直荀与李淑一经常结伴到毛泽东、杨开慧家去玩,毛泽东与杨开慧见他俩情投意合,极力撮合他俩结合。

李淑一与柳直荀的父亲本来是好友,很高兴两家结为秦晋之好。

1924年10月,柳直荀与李淑一举行了一个西式婚礼,柳直荀西装革履,身材挺拔,文质彬彬,李淑一身穿婚纱,手捧鲜花,娇小玲珑。


毛泽东与柳直荀婚后都为革命而奔波,他们经常在毛泽东与杨开慧的住所聚会,有一次,李淑一与柳直荀去毛泽东杨开慧的住处,路过一个菜园时,李淑一踩进一个粪堆,鞋袜上踩得臭烘烘。他们来到毛泽东杨开慧家,看着李淑一的狼狈样,他们哈哈大笑,毛泽东与柳直荀去书房谈工作,杨开慧打水来给李淑一洗刷鞋袜。

1927年马日事变,湖南的气氛陡然紧张,身为湖南农民协会秘书长的柳直荀只好转移到别的地方。夫妻自此分别,柳直荀再也没回来。

1929年,李淑一被捕,杨开慧脱不开身,多次托人去狱中探望李淑一。李淑一出狱以后,与杨开慧恢复书信联系。

1930年,杨开慧写信让李淑一给她寄些书、纸、笔和衣物用品,李淑一把东西买齐,正要给杨开慧寄去,听说杨开慧被捕。李淑一连忙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李肖聃,李肖聃联合杨昌济的好友曹典球、杨午亭等人极力营救,李肖聃还给湖南省主席何键写信。李淑一也多次到狱中探望杨开慧,给杨开慧送食物用品。

他们的营救没有成功。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在浏阳门外识字岭就义,年仅29岁。

杨开慧牺牲以后,李淑一多次到杨开慧家中,看望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告诉向振熙老人:“开慧不在了,我就是您的女儿。”


03

李淑一与柳直荀分手时,他们结婚不到三年,有一个不足两岁的女儿和一个襁褓之中的儿子。柳直荀走后,李淑一带着两个孩子躲到父亲家,天天盼望丈夫的消息。柳直荀走后再无音讯,1933年,李淑一隐约听说丈夫已经牺牲,她晚上梦到丈夫满身血污,醒来大哭,写了一首《菩萨蛮》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丈夫到底是牺牲于何处?是怎么死的?这个悬念一直盘绕在李淑一心头,直到几十年后,她才知道,原来柳直荀是在洪湖苏区肃反中被他的好友夏曦杀害。1932年,夏曦在洪湖苏区发动“肃反”运动,大批红军将领、普通士兵和群众被杀害,整个苏区,被杀得只剩四名党员。柳直荀是红三军政治部主任,他不赞同夏曦过激的做法,指责夏曦为人狠毒,被夏曦抓起来严刑拷打,最后被乱棍打死,死前已经被打成残废,死后遗体都没有找到。

夏曦与毛泽东是同学,与柳直荀是好友。柳直荀李淑一婚后有一段时间跟夏曦夫妇住在一起,夏曦夫妇住楼上,柳直荀李淑一夫妇住楼下,两人亲如兄弟,没也没想到性情偏执的夏曦竟然对自己的好友也不放过。

夏曦

建国以后,李淑一给毛泽东写信,从毛泽东的回信,李淑一正式得知丈夫已经牺牲的消息,毛泽东得知李淑一在艰苦环境中把柳直荀的一双子女抚养成人,对李淑一“极为佩慰”。有人向毛泽东建议,让李淑一到国家文史馆担任馆员,毛泽东考虑到国家文史馆馆员的资格审查非常严格,毛泽东推荐了几人都没有录用,不便再推荐,就从自己的稿费中拿一部分资助李淑一。

1957年,毛泽东的17首旧体诗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李淑一读到以后十分激动,她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说她记得毛泽东早年给杨开慧写过一首《虞美人》,时隔数十年,她只记得开头两句是“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她请毛泽东把这首诗抄给她以纪念亡友,并把她写的《菩萨蛮》寄给毛泽东,请毛泽东指正。

于是,毛泽东写了那首《蝶恋花·答李淑一》寄给李淑一,并请李淑一代他给杨开慧扫墓。

1957年暑假,李淑一在杨开慧兄嫂和毛泽民之妻王淑兰陪伴下,来到板仓给杨开慧扫墓。她在杨开慧墓前献上鲜花瓜果,含泪诵读她亲自写的祭文。

祭祀完毕,李淑一来到杨开慧故居,照片上的杨开慧永远青春,胖乎乎的岸英、岸青依偎在母亲身边。一切仿佛还是昨日,杨开慧和她的丈夫柳直荀已经牺牲二十多年,她的丈夫不知葬在哪里,她想祭奠丈夫都无处可去。

李淑一回去以后,把给杨开慧扫墓的情形和她写的祭文写信告诉毛泽东,毛泽东给她写了回信,并寄上五百元钱,跟李淑一说,不久以后他可能到长沙去,可以见李淑一一面。

1959年,毛泽东到长沙,与杨开慧兄嫂杨开智、李崇德和李淑一见面,请他们吃饭,饭间,毛泽东给她敬酒夹菜。毛泽东跟省委的领导说:“她就是李淑一,开慧的好朋友。她把悼念直荀的词寄给我看,我就和了她这首《蝶恋花》词,完全是照她的意思和的。”

因为那首《蝶恋花·答李淑一》,李淑一成为一位妇孺皆知的名人,但她没有利用这层关系要特权,她一生教书育人,勤勤恳恳,是一位教育战线上好园丁。

李淑一丈夫柳直荀风度翩翩,博学多才,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与李淑一约定,无论怎样,一定要让儿女让大学。柳直荀走后,李淑一一边带孩子,一边教书,用微薄的收入抚养儿女,尽管条件艰苦,她让一双儿女都上了大学,完成了与丈夫的约定。

李淑一与柳直荀1924年10月结婚,1927年5月离别,婚后相处的时间只有两年零七个月,她独自度过了漫漫70年的时光。

1997年,李淑一在北京病逝,享年96岁。

她一生无愧于丈夫,无愧于友人,无愧于子女,是一位普通而伟大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