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境界与乐趣,重塑了我们的生命

文 观象斋主人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摘自网络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令人充实而优雅

读书的过程,就是再造生命的过程。西方有句谚语:“人如其所读”。读书学习,是完善自我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才能使自己丰富和深刻起来。当一个人专注于读书,读过很多好书之后,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崇美向善的文字丰盈了心灵,书情雅意博大了胸怀,知识的文明熏陶了至纯至真的情感,思想情操就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就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自身的气质:目光变得更加清澈有神,面庞更加柔和宜人,表情也更加富有韵味,举止也更加优雅得体。这种气质美比起外表美来要耐看得多,正如伏尔泰所说:“美只愉悦眼睛,而气质使灵魂入迷。”


读书可以去俗气。读书让人充实,让人优雅,让人多一份书卷气,让人拥有一种神采与光芒,这是那些“俗气”之人可望不可及的。乾隆皇帝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至于‘书气’二字,尤为宝贵,果能读书,沉浸酝酿而有书气,更集义以充之,便是浩然之气。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一个男人若想气宇轩昂、目光高远、思维敏锐,就必须坚持长期读书,一个女人,若想秀外慧中、举止高雅、风韵长存,不读书也是做不到的。

当然,读书改变气质,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买几本书做做样子,或者随便读几本流行小说便能立竿见影的。读书,应当是一种耐得住寂寞的习惯,是一种坚持不懈的学习积累,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只有把读书当成工作的补充,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当成与吃饭睡觉一样的需要,经年累月、不断地汲取书中的营养,开阔视野、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积累智慧、才能真正澄澈自己的心灵,升华思想境界,从而美化自己的气质。

正如三毛女士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用三句现成的古诗,来划分读书的三个境界

读书虽无止境,但分层次有境界。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可是境界有层次高低之分。

  借用几句现成的古诗来表述,提出读书的三种境界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第一境界。第一是说要甘于寂寞,不怕孤独,同时要目光远大,敢为人先,对自己严要求、高起点。第二是说要意志坚定,百折不挠,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毫不动摇。大雪纷飞的冬天,一位老渔翁不怕寒冷,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独自划着小船在江上垂钓。读书与此情境颇为相似。读书,要静下心来,耐住寂寞,不怕孤独,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第二境界也。诗人陶潜在喧嚣的尘世,却生活得如此安静,主要是他能保持一颗远离世俗的心,自己虽然在东篱下采菊,但内心早已和南山融为一体了,因此一切都感觉那么美好。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欣然忘食,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读进去了,便会书中有我,我在书中,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这是一种“物我合一”的读书境界。这样的读书境界可以说是人生的乐事了,把书作为一种玩物来欣赏把玩,如临碧池,如沐春风,乐到极处,忘乎所以。



宋代的大词人李清照与他的夫君赵明诚,在读书上与陶潜先生英雄所见略同。他们夫妇只要发现了好书,就是典当衣物也要买来。每一天夫妇在饭后饮茶时,必要说一句书中话,然后夫妇猜在哪一本哪一页,猜中者先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对此曾有精彩的描述:“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易安居士夫妇读书读到这种快乐境界,真令我等读书人羡慕不已。董桥先生对读书的领悟更高一筹,他把读书比做听雨,真可以说是一种优雅的极致了:“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在董桥先生看来,读书就如同听街前的点滴细雨,是一种韵味,是一种悠闲,是一种情致,更是一种乐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第三境界也。泰山被尊为“五岳”之首,博大而崇高,你登泰山极顶,你就会感到其他。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当你读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你的心胸就会豁达、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然物外的至上境界。



读书需有真性情,方才能有真乐趣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林语堂的读书观更见读书人的真性情,主张读书需要有一种优雅、轻松、自由的阅读境界。在这种读书境界中,至少包含了两个因素,一个是读书的艺术性,另一个是读书的自由性。读书是一种率性而读的乐趣,一个人在读书时,心灵应该是自由的,生命应该处于和谐的状态,这种读书时的心境使阅读本身成为了生命的享受和乐趣。这是一种纯然的、无功利性的、诗化的阅读生活。林语堂先生把臻于这种读书精神的境界,称之为艺术。

他的《读书的艺术》一文,便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这种对于读书精神的认识。他说:“什么才叫做真正的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兴之所至,兴趣盎然,兴味到时,拿起书来就读,乐在其中了;或在暮春之夕,与你们的爱人,携手同行,共到野外读《离骚》,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籍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

他对于那种为功利而读书的人嗤之以鼻的:“现在你们手里拿一本书,心里计算及格不及格,升级不升级,注册部对你态度如何,如何靠这书本骗一只较好的饭碗,娶一位较漂亮的老婆。这还能算为读书,还配为读书种子吗?”林先生的读书观是一针见血的,他认为读书与治学是两码事,切不可混淆了,才会有读书的真乐趣、真性情。我以为,这种读书境界最好。



北朝李谧曾经说的那种“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北城”的读书,实在太累了,把读书视为经国之大业,就失去了读书的乐趣和优雅。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是可以把林语堂的这些关于读书的艺术精神的观念,移用于自己的读书生活之中的。所以,我感到,读林语堂先生这样谈读书的著作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感,它不仅提供了我多读、多写的启示,更成为我的读书生活的一种精神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