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鳥至”、“河出圖”是什麼時代?與教育有關嗎?

王營評教育


此話出自孔子的《論語》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意思是:孔子說:“鳳凰鳥不飛出來,黃河裡不出現祥瑞圖,看來我是沒有辦法了!”

這話屬於個人牢騷,但這也是孔子針對當時禮崩樂壞的時代發出的感嘆。

鳳鳥: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鳥,據傳在舜和周文王時代都曾出現過,它的出現象徵著“聖王”將要出世,預示著時代的興盛、事業的成功。

河不出圖代表“無賢無聖”。

據記載,伏羲氏時代曾在黃河中出現過一條龍馬,背上有一張圖,這就是後來伏羲氏畫八卦時所根據的“河圖”,它的出現也象徵著“聖王”將要面世。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辛苦奔波了一生,晚年回到魯國,看到理想的實現似乎已經化為泡影,於是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周易·說卦》說:“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孔子對於聖世的期許是用“鳳鳥”、“河圖”等符號的出現來表徵的。

孔子的感嘆,一方面是對於他自己的懷才不遇而感到傷心,一方面也說明他對太平盛世、理想社會的渴望,以及對於這種渴望不能實現的痛苦和哀嘆;最後一方面也表明他對時局的深刻見解,孔子通過觀察當時社會的現象,深切地覺察到,要出現太平盛世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真的有“聖人”降世。

沒想到,孔子一語中的,他去世後幾百年,仍然是逞戰亂頻仍、干戈不息,天下一片混亂,直到秦滅六國;“聖人出”,才出現天下一統的局面。

“吾已矣夫”,表達了孔子對當時社會深深的失望。

透過孔子的感嘆,可以看到作為教育家的孔子那種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情懷。

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書育人,似乎與政治沒有太大聯繫,但在國家危難之時,教師既要關心國家大事,又要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政治立場,不可能只顧埋頭教書,不問政治,否則就會在處理各種事務時陷入迷茫。生當亂世的孔子,一生抱定自己的德政的理想,雖到晚年明知道這一目標不能實現,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為時代培養人才,並把希望寄託在他的學生身上,這是一個真正教育家的情懷。


神神秘秘的道士


謝謝題主。我來試著回答。

其一,“鳳鳥至”、“河出圖”是什麼時代?

《易·繫辭上》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相傳,上古伏羲氏時,黃河出龍馬,馬背有圖符,稱龍圖,即“河圖”,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之源。

伏羲為中國上古三皇之一,是中國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伏羲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即距今約5000左右。

其二,“鳳鳥至”、“河出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與教育無關

鳳鳥指鳳凰,上古時代傳說的神鳥,是吉祥如意、繁榮昌達的象徵,也象徵著著時代的繁榮興盛。《論語•子罕》雲:“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出自。大意是鳳鳥不來,黃河中不出卦圖,我這一輩子就什麼都沒有了。《皇帝錄》載:“黃帝坐於元扈之閣,鳳銜圖至。”元扈即元扈山,是倉頡造字的傳說地,說文字就是這個“鳳”銜來的。

“河圖”“洛書”一直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濫觴,亦即“河洛文化”。河,黃河;洛,洛河。洛河發源於陝西省洛南縣洛源鎮,流經近800公里於河南省鞏義市匯入黃河。

《易·繫辭上》所載“河出圖,洛出書”,“洛出書”,即傳說夏禹治水時,有神龜出於洛河,龜背上有裂紋,形如文字,大禹便取法而作《尚書·洪範》“九疇”。

在《漢書·翟義傳》中,是這樣來記載河圖洛書的:“河圖雒書遠自崑崙,出於 重壄 ……此乃皇天上帝所以安我帝室,俾我成就洪烈也。”

河圖洛書是中國個陰陽五行術數的源頭。由河圖而衍生的《周易》、由洛書而衍生的《洪範》兩書,神秘、神奇、博大精深,直到現在人們都在解讀其奧秘,它們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有著獨有的、極為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還是在數學、美學、文學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更具有世界意義和影響力,是無可辯駁的中國文化的淵源,其功大焉,獨一無二。

因此,河圖洛書與中國文化有關,與教育無關。

再次感謝。


劍鋒園子


“鳳鳥至”,“河圖出”是說明時代?與教育有關嗎?

我是文化領域創作者森嶼嶼,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問題我認為提問者是想問“鳳鳥至”,“河圖出”這句話最早出自何處。

“鳳鳥至”,“河圖出”的出處

鳳鳥至

鳳鳥是中國傳說的神鳥,也被稱作鳳皇。鳳凰最在是在孔子時期的《尚書·益稷》中:“《蕭韶》九成,鳳皇來儀。”鳳鳥在戰國時期現在《山海經》南次三經:“五采而文,名曰鳳皇。”《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五采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按此記載,我們可以把五采鳥都可認為是鳳凰屬之鳥)其次在《山海經·海內西經》中也有記載:“孟鳥在貊國東北,其鳥文赤,黃,青,東鄉。”另外,在《山海經·海外西經》中:“滅蒙鳥在結匈國北,為鳥青,赤尾。”上述文獻中記載的皆為鳳鳥的早期出處。

河圖出


河圖最早是出自先秦文獻中的神話傳說“河圖洛書”。而河圖洛書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被國人認為蘊含了深奧的宇宙星象之理,稱其為“宇宙魔方”,也被人們認為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的起源。其中河圖本意是指星圖,其用為地理,故在天為象,在地成形也。河圖中的河實質“星河”也即為銀河,宇宙等。這也足以說明河圖其寓意極多極廣,炫妙無窮,深奧無盡。而洛書主要指天地空間變化的脈絡圖案。

河圖洛書相傳最早收錄於《尚書》中,隨後在《易傳》中,以及諸子百家也多有論述,但實際考證卻很難找出具體時間。

由此我們可知,鳳鳥與河圖在夏商周時期已經出現,且二者所代表的意向皆為祥瑞的徵兆,

考究其出處,我們不難發現孔子說的“鳳鳥至”,“河圖出”其實是與教育無關的

而“鳳鳥至”,“河圖出”二者一起出現則是因孔子在其《論語·子罕》中提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孔子的話大意為:鳳凰不出現,黃河中也未曾出現八卦圖,我已經沒有希望了。

根據語義理解,孔夫子說的鳳鳥即鳳凰,帝舜時和周文王時都出現過,鳳凰預示時代的興盛和事業的成功。河圖據傳為伏羲氏時期曾在黃河中出現的一條龍馬,背上有一張圖。後被伏羲氏畫八卦時用的即為此圖,在古代這也被隱喻為聖明君主出現的徵兆。由此我們可知,孔子的這句話是在感嘆政治,儘管孔子是有名的教育家,但此言論與教育並無關聯,是孔子對時局的失望亦是對自己政治抱負難以實現的慨嘆。

這也說出孔子在生命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道心卻未完成的無力感,讓人不禁感嘆孔子的聖人之仁,一生都在周遊列國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未果才投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