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襄城唯一的一位代理县长

古代襄城唯一的一位代理县长‖老家许昌

文‖应军

刘汉臣,字四冲,出生于襄城县城,幼年时,聪慧、有胆略。十二岁时,父亲受人诬陷,被囚于牢中。胆大的刘汉臣就跑上县衙大堂,敲击堂鼓为父鸣冤。

时任县令叫赵浩,听见有人击鼓,赶忙上堂问案。赵浩原以为来县衙的是一个几十岁的人,不想是英俊少年。见少年站立堂下,不卑不亢,赵浩非常钦佩,不免生恻隐之心:“好一个文质彬彬的少年,肯定有文采,我得难一难他!”于是赵浩稳住刘汉臣,给他出了一道题目,让他作答。

刘汉臣看了看题目,稍作迟疑,即握笔在手。文章一气呵成,赵知县看后暗中称奇,遂对刘汉臣所鸣之冤,重新审理。父亲的冤枉得以昭雪。

刘汉臣十四岁那年,皇帝于普天之下为其公主遴选附马,刘汉臣因仪表堂堂、文章不凡,被列入候选人名单。可惜,刘汉臣在路途中患病,不得已中途折回,退出了选举,错过佳机。

二十一岁时,刘汉臣到开封府参加府试,考试题目是《己所不欲》。刘汉臣沉着冷静,所答卷本令人拍案叫绝。按水平其文章是排名第一,但有官宦子弟暗中行贿,致使刘汉臣的名次排在了第二位。

刘汉臣喜欢读书,更喜登山游水,步于林泉之间,对仕途却不怎么上心。因头脑灵活,记忆超群,即使每次监学使者到襄城督学,照例进行的考试,刘汉臣的试卷判分总名列前茅。有人劝他去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刘汉臣总是笑而了之,所以当了二十年生员,他也没有想进入仕途。

崇祯年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朝廷虽强力镇压,但无济于事。眼见朝廷实力越来越虚弱,崇祯帝只得允许各地州县自办团练,各为武装,以保城邑不遭贼寇蹂躏。受忠君思想熏陶的刘汉臣也积极参加了团练武装,演习中他出类拔萃,被派任防守西城。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二月十三日,汪乔年率一万人马,从洛阳赶到襄城外。张永祺悄悄进入城中,先会见了城内知名人士刘汉臣,以及其他城内士民,并说明意图。大家听完张永祺的劝慰后,都表示乐意迎接官军。随之,那天下午,刘汉臣和豪强士绅们在襄城城外迎接了汪乔年。

(欲欣赏张永祺的引人故事,欢迎点击以下链接:300多年前,李自成为何对襄城此人恨之入骨?

二月十四日下午,李自成的农民军击溃了左良玉,从郾城赶往襄城。事先安排在襄城东南四十里左右的官军,也不战而溃;怯战的贺人龙本应苦战,但为保命却率先丢下主帅汪乔年,绕过襄城向西北方向逃遁;郑嘉栋、牛成虎看事情不妙,也率各自的部卒们逃离战场。汪乔年为表忠心,不愿撤走,只得关闭城门固守。

汪乔年召集部将和城内诸生,在城隍庙内集结,并在城隍神前庄严起誓:“时值丧乱,正臣子戮力之时,誓死报国、愿有同心。”众人被汪乔年以死报国的精神所感动,都表示要跟随。刘汉臣被汪乔年署为军门赞画官(相当于高级参谋),跟随左右。

当时傍晚,农民军开始攻城。至十四日后半夜,寒风凛冽,天空中飘起了雪花,天明,降雪依然没有稍停。雪显得很厚,天寒地冻,刘汉臣仍然寸步不离,陪着汪乔年巡逻城头。

汪乔年担心天太冷,会给守城带来困难,担忧地问刘汉臣:“此番天降大雪,利于寇乎?利于御寇乎?”

刘汉臣果断道:“大雪利于御寇,而对寇不利。”刘汉臣还解释道:“我军据守,乃处于上,敌军攻取,乃处于下,且天寒地冻,会弱化贼寇炮火,此其一利也;闯贼依掠而食,我军在城中有百姓拥护,衣饭不愁,此其二利也;敌攻,我应,敌退,我歇,以待疲惫之敌,此其三利也,督公勿忧!”刘汉臣的分析,使汪乔年大为振奋。

第三天,城中火器用尽。守军只好掘取街道上的铺路砖石来用。刘汉臣则带头到街道上揭起石条,送往城头。

二月十七日午时,农民军的炮火轰塌了城墙,农民军蜂拥而入。李自成杀了汪乔年,又命起义军追捕帮助守城的襄城诸生,最后抓住了百十号人。

李自成十分恼恨这帮书生,下令对刘汉臣等人处以劓(割鼻子)刵(割耳朵)刑和死刑,这是一种残酷的毁容刑法。

李自成离开襄城后,刘汉臣忍着伤痛,为汪乔年收尸,将其埋葬在殉难地,并撰写了《汪公殉难纪事大略》。事局平稳后,汪乔年的孙子汪幼些,来襄城迎奉祖父的尸骨回老家。刘汉臣又资助银两,助其完成迎櫬之举。

(欲欣赏汪乔年的传奇人生,欢迎点击以下链接:370多年前,在襄城地域作战时,李自成最痛恨谁?

农民起义军离襄城,刘汉臣怕再遭其它变故,就携带家眷避难到成皐山中(今荥阳县境内汜水关以西)。

刘汉臣走了,可那些无力逃难的贫苦人家仍然留在襄城城内,这时,一些地方的小股土寇,也趁机攻掠襄城,烧杀淫掠。

面对纷乱的襄城,各界人士想到了贤能的刘汉臣,听说他居住于成皐山中,便去找寻,恳请刘汉臣回故乡,以安境保民,但自尊心很强的刘汉臣却以体残相辞,不想出山。

恰巧当时的巡抚秦公、巡按苏公向中原各州县发布公告:“凡是有能力恢复被农民军攻占的城邑者,即授之以该邑之长。”

襄城的生员十数人,趁机拜谒巡抚巡按,举荐刘汉臣代理县事,要求允准。巡按批示:“该生为众所推,其平昔德望著于乡党可知,准代理县事,以济时艰,即部选官来,仍勉力协同,以应懋赏。”

受百姓拥戴,官方支持,刘汉臣回到了襄城,代行县令之职。当时的城内房屋因兵燹十毁八九,公私财物更是十分匮乏,劫后余生的人们,大多以剥树皮、挖野菜度日。刘汉臣深知,当务之急是恢复秩序,他和县衙所属,经商议后,贴出告示,宣布律令、严禁劫夺。

当时,强悍的士民如韩甲标兄弟、杨国如等人,趁乱纠集众人,欲焚烧民舍、掠夺民财。刘汉臣并没有镇压逮捕,而是亲自登门,以朝廷的威德,乡邻的情谊耐心相劝,终于使他们服服帖帖,不再有“行恶”之心。县城和城外渐渐恢复了安宁。

为让大家都有饭吃,对那些居住城外、家中稍有余粮的家庭,刘汉臣就劝他们以借贷方式周济乡邻。除这些安民措施,刘汉臣还以布告形式,招纳那些逃难出去的人们,让他们返回家园,不再流浪。派人修补坍毁城墙的同时,还不误农时,让百姓播种。井井有条的治理,深受老百姓的称赞。

看境内秩序渐渐稳定,刘汉臣向上请辞摄理县事的职务。他谦虚地申请道:“我是襄城人,可以帮助收复襄城,不可以治理襄城。”上属看后,十分佩服,回其书:“方今国步多艰,正当戳力王室,以抚绥残黎为急务,何嫌之有。”襄城籍的生员知道了刘汉臣请辞的事,也纷纷修书,细述刘汉臣治襄的政绩,要求留任他。上司更是感动,将其书信转奏于朝廷,朝廷接到奏报,就让刘汉臣继续行知县之职。

刘汉臣治襄宽松从简。凡遇到打官司的人,他都要为其剖析事理,明晓是非,不让他们因官司伤和气,并劝他们说:“时逢兵乱,尚能余生,这是天意,我们宜从忍让,各安各业,最好不要争什么高下,不然就是自讨苦吃,自寻烦恼。”

真是遇到不得不打官司的情况,刘汉臣也常常坐堂听讼,即便有人败了官司,他也多用劝诫之法,从来不使用刑杖进行笞辱,使败官司者倍受教育,再不生事。长此以往,城中百姓就以歌谣称其人格魅力:“不用跑不用跑,厅中坐着和事佬。”并称诉讼议事厅为“和事佬厅”。

还有一件事,令人称道:曾有一少年半夜潜入马厩,盗取马草,不巧被看马的人捉住,并送入县衙。刘汉臣问案时,认出少年是邻居的儿子,头脑即生断案之法,并喊出名字。盗草少年听到喊自己名字,知道这是为自己解围,又愧又怕,爬在地上冷汗淋漓,不敢起来说一句话。见此情此景,刘汉臣趁机劝退看马的人,走到少年身旁,轻轻地把他扶起来,温和地对少年说:“你可是良家公子,以后千万不要再干这种丑事了,免得遗羞祖宗,让人笑话。”少年听完,叩头谢恩,以示自己再不会干丑事。少年临走时,刘汉臣又非比寻常地送其一贯钱,让去立志远大,少年大为感动。第二天,即逃出门去,十余年未曾归家。

许多年后,刘汉臣游历金陵,见一达官骑马从街上路过,仪仗很是威严。刘汉臣避让道路时,无意间,与达官四目相对。刘汉臣因为有些惊慌,没有注意达官什么长相。可那位达官目光扫了一下刘汉臣,迟疑地勒住马头,然后又跟上细看,确认一举一动和长相无误后,便惊呼道:“那不是刘翁吗?”话音刚落,下马即拜刘汉臣,并毕恭毕敬地邀请其至一豪华酒楼叙旧,刘汉臣并没有马上认出那人是谁,稀里糊涂地跟着。

到了酒楼,落座之前,那人跪倒桌旁:“君不认识我了,我乃襄城人,与君为邻,乃某某之子,不是刘君对我厚道,我如何能有今天!”叙述别离之痛后,达官又留刘汉臣到府上住了十多日,以表谢意。

清朝定鼎中原后,刘汉臣退居陋巷深居简出。寿终正寝,门人学子私谥为“文惠先生”。襄城百姓又建“古惠祠”,以祭祀刘汉臣。时任盐运副使的任峻撰写楹联曰:

志在澄清 托文章为事业

功存民社 即梓里做甘橖

刘汉臣不仅善于理政,而且临老还立训子箴条:“才不可恃、言不可忘、心不可欺”。这三句话,成为襄城父老传诵很久的名言。

刘汉臣是襄城古代唯一的一个代理县长,他虽然在襄城正史上和曹思正一样不在“县长”之列,但功德无量,受人尊敬,被世代传颂。(曹思正为什么不在“县长”之列?欢迎点击以下链接:370多年前,襄城知县曹思正之死

【作者简介】应军,网名“首山望汝”,许昌市襄城县人,农民。爱好文史,数十年来挖掘整理史料200多篇,被政协襄城县文史委员会特聘为文史研究员,2017年当选襄城县第十二届政协委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部分来自网络,部分来自“老家许昌”原创图片库,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