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霸超牛作息表曝光:不拒絕“差不多”,你的人生就會差很多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395天


01


學生時代,考了90分,你常常告訴自己“差不多得了”,然後學習成績就一直在80到90分之間徘徊;


工作之後,面對差強人意的文案,你常常告訴自己“差不多得了”,最後因為文案中一個很小的細節,損失了一個大客戶;


和老闆彙報工作,你最常掛在嘴邊的就是“租賃協議差不多下週簽署”、“營業執照大概月底能到”……直到被辭退也不明白自己是哪裡出了錯。


凡事差不多,人生就會差很多。


自媒體人寧境寧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自己的表妹多次參加高級茶藝師考試落榜的事。


表妹為了查找落榜的原因,於是找到略為懂行的作者。


在表妹演示泡茶的過程中,作者發現,表妹沖泡的是金駿眉,須用文火煮開的85度到90度的水,這樣才能激盪出金駿眉的最佳風味。


但表妹用的卻是近80度的水溫。


當被問到“為什麼不等到85度以上的時候再取水”時。


表妹卻說:“差個三五度沒什麼的。”


斟茶時,一滴茶湯滴落在桌面上,作者便指出表妹斷水的手法不利落。


表妹也說,那是無需關注的小事,考試時她自然嚴謹認真。


看到這裡,作者終於明白了表妹屢次落榜的原因。


去年,一對清華學霸姐妹花的作息表曾刷爆社交媒體。



這對姐妹花叫馬冬晗、馬冬昕。


她們以小時為時間段,精確、詳細分配了從起床到就寢的所有時間,並且在學習、社團工作、生活等各個方面都對自己做出了嚴格的要求,而不是在“差不多”中消耗自己。


據說,現在的姐姐馬冬晗正在美國普渡大學從事尖端領域的博士後研究工作。


不可否認,正是因為她們凡事求精準,拒絕“差不多”,才有瞭如此為人稱道的學業成就。


真正厲害的人,從來不說“差不多”。


02


從茶藝考試落榜和清華學霸的故事中,我們能得到什麼啟示?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上文中那位茶藝考試落榜的姑娘,是生活中很多人的縮影。


凡事追求“差不多”,但容忍“差不多”的地方越多,人生就會差很多。


喝茶有很強的儀式感,茶藝也有嚴格的標準。


正是平時泡茶習慣性地忽略細節,秉持著“差不多”的態度,才讓她在考試的緊要關頭小錯頻出,成績不理想。


《論語》裡有句話說:“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

只有對自己精準要求,才能收穫令人滿意的結果。


力求精準,變成了一種富有競爭力的稀缺能力。


模糊的語言,反映模糊的思維


語言和思維是緊密相連的,力求精準的人,在表述的時候,會力求清晰和準確地思考和交流。


他們會力圖避免過度概括、過簡或者扭曲,會盡可能用解釋、比較、量化和證據,來支持他們的陳述。


比如,對於“假如公司派你到某工廠採購2000枝鉛筆,你需要從公司帶去多少錢?”這個問題,思維模糊的人會說“大概帶120美元,因為採購2000枝鉛筆可能要100美元,其他雜用就算20美元吧。”


而思維精準的人就會說:“需要113.86美元,2000枝鉛筆100美元,從公司到工廠,來回車票4.8美元,吃午飯2美元,請搬運工的費用為1.5美元。”


如果你是老闆,一定會選後者吧。


的確,後者不但成功了,還在教別人成功,他就是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耐基。


上文中的清華學霸,也是因為把自己的語言,落實在了一張作息表中,才能讓這張可量化的作息表變得極具操作性,最後一步步向成功靠近。


掌握精準概念,將模糊言語具體化


一個人掌握的精準概念越多,越能應用於實踐,成長得也越快。


因此,在日常的交流、寫作中我們要力求精準,避免使用模糊的語言。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的詞條《33:精準》中提到,模糊詞語至少有以下6類:


(1)普遍的:總是、從不、全部或者每個人;


(2)模糊行為動詞:大概知道、理解、欣賞;


(3)比較:更好、更新、更便宜、更多;


(4)沒有具體所指的代詞:他們、我們;


(5)不具體的群體:教師們、父母們、諸事;


(6)假定的規則和傳統:應當、應該、必須。


使用這6類詞語時,需要特別謹慎。


著名央視記者柴靜曾說:“真相往往就在於毫米之間,把一杯水從桌上端到嘴邊並不吃力,把它精確地移動一毫米卻要花更多時間和更多力氣,精確是一件笨重的事。”


但也正是因為精確不容易,它才能區分優秀和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