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佳作:我的奶奶

我奶奶的娘家在小高家。东临东辛店。奶奶的娘家姓刘。奶奶是家里的长女。

奶奶的父亲—我的老姥爷是附近出名的有文化的人。村里红白大事,他当外柜。孩子们订婚结婚,找他写帖子、撰喜联。过年时更忙,村里人都让他写春联。每写字时,少不了奶奶帮忙:研墨、割纸、把写过的字凉干、归类等。奶奶自幼聪明、记性好。遇有不认识的字、不明白的词,她就问,老姥爷就耐心地教她、给她解释。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奶奶打下了文字基础。奶奶勤奋好学,一有空,她就拿她父亲的书来看,遇有生字或不懂的词,她就取词典来自己查。书里精彩的内容、迷人的情节,深深吸引着她,激励她去涉猎更多的书籍。这样,奶奶在女儿时期就具备了一定的文字和文学的水平。这在当时是少有的。

我六-七岁时,记得奶奶屋里有一个木制书匣,上面刻有忠孝传家、诗书继世的字样。里边装满了成套的线装古书。有清末通俗公案小说:刘公案、施公案,隋唐演义、响马传、三国、水浒、说岳全传、西游记、醒世恆言等。大部分是文言文,之乎者也欤焉哉之类。农闲季节,奶奶晚上给孩子们讲书中的故事。姐姐、哥哥、叔家的两个妹妹,我们都曾是奶奶的听众。奶奶说;等你们大了,识文断字了,我就把这些书给你们,让你们自己去看。

奶奶善于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口袋是农家收获季节必不可少的盛粮食的家什,不够用时,邻里之间经常相互借用。

可是有时会出差错,会相互混淆。为避免出错,奶奶给自家的口袋印上记号。我就见过奶奶是怎么做的 。奶奶把口袋平铺地上,拿来一只饭碗,碗沿儿上涂上红颜色,往口袋上一叩,一个圆就印上了。再取一块纸夹子板 ,上面写一个丰收的丰字,然后用刀子把字的笔划剔掉。最后,将纸板铺在圆上,用染料涂纸板,一个丰字就赫然印在了圆中。奶奶可算匠心独运啊!

三叔结婚,奶奶给美化的新房。洞房的门口写了一幅醒目的对联,上联儿是:人间传二美,下联儿:天上渡双星。横批:天作之合。新房正面墙上画了竹、兰、梅、菊的一幅四扇屏。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请画匠画的呢。

旧社会的妇女没有自己的名字,她们的名字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婆家姓加娘家姓再加一个氏字。如奶奶的名字就可写成:张刘氏。这显然是男尊女卑的体现。奶奶对此很不平。女人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名字?于是,奶奶为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刘登春。她解释说:我在娘家是登字辈儿,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春暖花开嘛。奶奶还真有反封建的意识呢。

奶奶爱好文艺。哪儿有说书唱戏的,她都去听、去看。她常说:说书唱戏劝人方。可以使人明晓事理。村里有婆媳不和、邻里纠纷的事儿时,当事人都愿找奶奶谈谈。奶奶就讲今比古,晓之以理,使矛盾化解。

奶奶是全家的掌门人。农事、人际她都操心。春种、秋收、夏长、冬藏,交朋结友,礼尚往来,奶奶都考虑周全,安排得当。我们家人口最多达十五口。叔、三叔、父亲都不愿分家过。婆媳和睦,兄弟妯娌团结。日子虽不太富有,但一年下来自给自足,略有盈余。大家知足常乐、其乐融融。这与奶奶理财有道,治家有方是密不可分的。奶奶也理所当然的赢得了家人的尊敬和爱戴。

奶奶经常告诫我们:做人要本份,交友应真诚,过日子要勤勉。孩子们一定要念书,知书才能达理。

奶奶看过的书连同书匣子,可惜在文革初期破四旧时被毁掉了。可奶奶的教诲,奶奶的精神,奶奶高尚的人格、宝贵的情操,以及奶奶为张家大院立下的家训: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已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心中,并将薪火不断、代代相传。


二零一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晚十时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