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一个终生和孔子、朱熹对着干的明朝启蒙思想家

在上一篇文章从孔子的过早出现和儒家思想的包容性解读“你们中国人没有信仰”发出后,有网友在评论区言辞激烈地批评了孔子。其实自孔子思想问世以来,就在不断地受到批评,尤其是先秦儒学经过汉代大儒董仲舒和北宋程颢、程颐兄弟以及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等人的发展,已经失去了儒家学说原有的质朴本色,成为了地主集团统治人民的工具,随着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孔子以及程朱理学遭到了猛烈的抨击。那么历史上有没有一生都在和孔子、朱熹唱反调的人呢?今天我们就介绍一位这样的历史人物——明末著名的思想家李贽(zhi四声)。

李贽泉州故居

年少成名,12岁写文章挖苦孔子

李贽祖居泉州,祖上世代经营着自泉州至伊朗的海上贸易,六世祖还娶了伊朗人为妻,信仰了回教。只是好景不长,随着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片帆不得入海”,到了李贽的父亲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李贽的父亲做了私塾先生,依靠微薄的收入支撑着一家人的生计。1527年,李贽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伊斯兰家庭里,这样的家庭背景使李贽受到的封建伦理影响相对较少,为其以后发出众多惊世骇俗的言论埋下了伏笔。

南京江南贡院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

李贽年幼丧母,7岁开始跟着父亲读圣贤书,作为家中长子,家里人本来指望他光宗耀祖,可少年时期的李贽就表现出和一般人不一样的特质来。

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李贽《续焚书》

不知道孔子为什么会受到尊敬的李贽不仅聪明绝顶,而且善于独立思考,12岁时就写出了名噪乡里的文章《老农老圃论》,挖苦孔子小心眼。

山西平遥古城文庙孔子像

大家知道,孔子似乎对体力劳动者不大感冒,《论语》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论语》

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种粮食的知识,孔子回答说我不如老农啊,樊迟又请教种菜的知识,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啊。樊迟出去后,孔子对其他弟子说,樊迟啊,真成了一个在野小人了。

针对这件事情,李贽在文章里对孔子大肆挖苦,虽然原文已经不可考,但据李贽后来回忆,说他一开始就知道孔子会说什么,因为孔子是个小心眼,当年荷蒉老人家批评他,他就忍不了。(荷蒉kui四声,春秋时期的隐士。)

孔子思想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我们

孔子在那个年代是连皇帝都要顶礼膜拜的人物,12岁的李贽却完全不放在眼里。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真正的天生叛逆?

30岁为官,54岁辞职,从此走上离经叛道的人生巅峰

李贽在26岁时考中举人,30岁时得到了一个河南辉县教谕的芝麻官,从此混迹官场20多年。

为官的李贽像

李贽为官清廉,两袖清风身无长物,甚至在灾荒年两个女儿在家中饿死。他激烈抨击大明王朝晚期的官员,“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意思是说这些人明面上是为了仁义道德,背地里都是为了荣华富贵,表面上很儒雅,干的事却是猪狗不如。

于是,54岁的李贽,在云南姚安知府任上辞官不做,从此著书讲学,走上了离经叛道的人生巅峰。

自称“异端”,与全世界为敌的李贽,又有哪些激进的言论呢?既然朱熹将孔子奉若神明,那么李贽就和朱熹对着干,誓死也要把孔子拉下神坛。

李贽和朱熹的辩论赛

一、鞭笞程朱理学,否认孔子的权威

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主张个性自由的李贽,极力反对以孔子的言论作为行为处事的标准,认为孔子的言论并不是“万世之至论”。他说圣人并不是天生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如果人们必须学习孔子,那孔子还没有出生的年代,岂不是都没办法做人了?

李贽的代表作

二、享受物质生活,承认人的私欲

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

李贽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承认人的自私心,认为这才是人的本性,并且,正是自私的本性才使人追求上进。比如,农民正是为了追求多生产粮食,满足自己的食欲,才努力的劳作;工商阶层正是为了满足自己私欲,才努力生产更多的产品;读书人正是为了满足自己升官发财的私欲,才努力的读书。所以,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观点。

无书不读的李贽

三、倡导个性自由,主张男女平等

朱熹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李贽终生追求思想自由,自幼“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在思想自由的前提,李贽极力倡导个性自由,主张男女平等,评价卓文君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失身。”李贽驳斥“妇女见短,不堪学道”的观点,他说“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因此在芝佛院讲学的时候,引来了大量妇女前来听课,甚至收到死亡威胁也不为所动。

主张男女平等的李贽应该受到今人的敬仰

这样一个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的自由斗士,在专制主义几乎达到顶峰的大明王朝,最后的命运注定是个悲剧。

76岁入狱,自杀身亡

李贽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冲击着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1602年,李贽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锦衣卫逮捕入狱。万历皇帝怒不可遏,下令焚毁李贽的所有著述。

3月15日,受尽各种迫害依然不屈服的李贽,在理发师为自己理发时,夺下剃刀割破了自己的喉咙,两天后,与世长辞。

李贽说自己“幼年不信道和仙释,老年信真佛。”他相信西方有“净土”,而此时,他终于可以去这方“净土”享受终极的自由了。

中华英杰,思想大家

只是不知道天生叛逆的李贽,会不会在西天极乐世界也要怒怼如来佛祖呢?

李贽思想形成的原因

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李贽思想的形成,除了家庭影响和个人原因之外,更多的还是时代的反映。

明朝中后期,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以雇佣关系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关系推动着中国社会缓慢进步,大量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农民开始出现,他们开始脱离土地,逐渐成为工匠,同时最原始的资本家开始出现,江宁著名的机户李东阳拥有织布机五六百张,雇佣人力生产,再卖出商品获利,这严重动摇了封建统治阶层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

李贽的著作:都含有时代的烙印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纺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里濂溪桥。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等衣食无所矣。——《苏州府志》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到来,要求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化,在思想上实现自由化,从而使农民、包括妇女能够脱离土地和家庭的束缚,走进工厂成为工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此时大明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以及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正统思想就成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李贽思想的叛经离道、反传统、提倡男女平等都是这一对矛盾在思想界的表现。

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就像这些刚刚发芽种子

“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当社会处于大变革的前夜,最先感受到生产力提高的都是思想家,春秋时期“铁犁牛耕”和“百家争鸣”是这样,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和“文艺复兴”也是这样。

只是此时中国刚刚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力量太小,没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李贽也没能完全脱离儒教思想的束缚,开创中国的“文艺复兴”,二者息息相关的命运一样,最终都只能是被迫害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