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位帝王葬身邙山,小说电影里的那些“守墓人”真的存在吗?

24位帝王葬身邙山,小说电影里的那些守墓人真的存在吗?

一些小说还有电影里总是会看到有"守墓人"这一身份,之前都以为这只是文学创作者们为了制造神秘感,凭空编造出来的,直到最近看了一部关于邙山守墓人故事的网络电影《护宝天师》,才开始让我对这一身份的真实性产生了兴趣。

守墓人真的存在吗?咱们先从这24位帝王葬身之处的邙山说起。

生在苏杭,死葬北邙

说起这北邙山,可谓是一座帝王之山。它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处在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6代共计24座帝王的陵墓,除此之外还有数不胜数以千万计的大大小小的墓。被后人称为"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龙脉宝地。

有很多人说,王室贵族选择北邙山作为自己的墓穴,是因为古代的人们比较讲究迷信,挑选墓穴都看风水,而北邙山地势平坦、怀抱黄河,正应了风水玄学中的"背山襟水"。可在我看来,风水只是因素之一,在实地挑选墓穴方面,古代人还是更讲究科学。

通过网络中的资料可以了解到,北邙山高敞空旷,地势平缓,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坚固致密,渗水率低。这样的地质条件,建造墓穴再合适不过。再加上得天独厚的风水地势,的确是一处绝佳的墓葬之地。

想必在那6代之际,但凡有点财权势力的王族名门,都会不择手段的把自己的墓穴安定在这里,让自己生前享尽荣华富贵,逝后能在这宝地驾驭天地万物,依然能享受到无限的荣耀。

而我们聪明的老祖宗也一定能想到,自己死后不过就是一具动弹不得的尸体,那些与自己一起下葬的宝物,难免会被一些歹人给盯上,因此就有了这样一个职业:"守墓人"。

"守墓人"是谁

从网络上查询相关守墓人的资料,了解到早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设立了"守墓人"这个职务,而且会给从事这一职务的守墓人发工资。所以说"守墓人"从本质上来说相当于一份职业,并没有文学作品中的那般神秘。

而这些守墓人,一般一干就是一辈子,工作不算忙碌,就是主要负责祭祀活动,保护好墓穴墓碑不被损坏,在没有意外发生的情况下,这份工作还是挺清闲的。

但是这一职务到了晚清时期,基本就已经销声匿迹了,因为那时清政府财政困难,能发给守墓人的工资越来越少,一直到清朝灭亡这一职务就没有工资可以领了,很多守墓人因为生活难以维系就陆续离开了。

电影《护宝天师》中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晚清,影片中的守墓人很明显已经与政府没有任何交易关系,守墓人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再单纯是一个职务,而是成为一种身份,一种出于对祖先的尊敬,保留在内心深处的信仰。

在影片其中一个片段中,守墓人的师兄想要从墓中拿取宝物去解决政府财政困难,招兵买马抵御外寇,但是守墓人态度很是坚定,坚决不让师兄动墓穴一毫一厘,更是叮嘱自己的弟子和伙伴,绝对不能让外寇从墓穴拿走任何一样东西,可见守墓人对于坚守墓穴的信念是何等强烈,令人肃然起敬。

如今还有守墓人吗?

据一些野史记载,当年项羽烧毁阿房宫的时候,想要带人将秦始皇陵打开,不料墓穴中冲出一支三千多人的军队一时间浪风大作,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而这支军队正是当年忠心效力朝廷的蒙氏一族。

蒙氏一族守墓人每二十年一换,换了之后就隐姓埋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这样的代代相传,没有人知道他们传了多少代。至今数千年过去了,秦始皇陵多次被后世挖盗,或许这些守墓人早已不复存在。

而同样在这些年里,我们总是能听到一些墓穴被盗,或被施工队发现考古学家现场考证的消息,却从未听说过有守墓人出来阻挠的事件,所以很多陵墓即便曾经有守墓人守陵,现在也早已断了。

但是在民间,我们仍能听到一些有关守墓人的故事,例如袁崇焕的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幼芝,在如今是真实存在的。

崇祯二年(1629年),佘幼芝的先祖佘明德顶着满门抄斩的危险将冤死的袁崇焕的首级从高高的旗杆上偷了下来,埋在自家院内日夜守护。此举后来被人们称为"冒死葬忠魂"。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佘家开始隐姓埋名,带领全家老小开始守墓义举,代代相传直至现在。

除了佘幼芝之外,相信在民间还有许许多多守墓人依然存在着,默默守护着先辈的陵墓,这种"忠义"之举虽然在这个时代已然少见,但它仍然真实的存在。

最近有一部热映的网络电影《护宝天师》讲的就是有关守墓人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观看了解一下。

你身边有听过守墓人相关的故事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将你知道的有关"守墓人"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吧。#电影护宝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