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最新通知只想说:“0-6岁欠下的‘阅读账’迟早是要还的”

九月,随着开学季的到来,全国各地的校园又恢复了生机活力。

半个多月前教育部的一项通知,令这个学期与往常相比,有了意义重大的变化:

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都使用统一部编版教材

这场自上而下的改变,堪称全国教育的历史性变革。

在此之前,中小学教材采用的是“一纲多本”政策。

教科书有多个版本,包括影响了几代人的“人教版”“苏教版”等。

在这一政策盛行三十年后,中小学教材在今年首次实现了全国统一,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本”教材。

这一变化会引发怎样的蝴蝶效应?

让小编带各位局内、(暂时的)局外人来一起盘一盘。

01

“部编本”与以往教材有何不同?

这场“部编本”的变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前后经历了四年的酝酿。

从2016年起,“部编本”便开始在几个省市试用;

2017年,这题教材出现在了全国新入学的中小学生的课堂上,后来陆续向全国推行;

直到这个学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开始接触这套新教材。

在这套教材中,话题度最高的,是语文这一科。

小编认为,语文教材引发热议的原因之一,是语文科目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资深教育家王文湛教授总结道:“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是第一大科。今后高考的区分度主要在语文。”

得语文者得天下。

另一个引发热议的重要原因,就是语文教材本身显著的变化。

新教材的关键词之一是“古诗文”:小学阶段要学习的优秀古诗文选篇比原人教版教材增加了55篇,增幅近80%;

初中的部编本语文教材从七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会安排一篇古诗文。

另外,八、九年级的教材还单独辟出两个单元,专放古诗文,古诗文的总量占到了课本所有选篇的一半以上(51.7%)。

另一个关键词是“课外阅读”:

“部编本”教材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名著导读”等多个版块。

且从七年级开始,教材对学生的阅读量做了规定,把课外阅读也纳入教学体制。

很明显,这两项安排,都是要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从小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并帮助学生们通过大量阅读,培养一定的阅读能力。

2017年“部编本”刚刚在全国中小学新生中推行时,《人民日报》就刊出一篇文章,强调了从小阅读的重要性:

“小学欠下的‘阅读账’迟早是要还的。”

02

这道题超纲了?

不,语文考试范围不再局限于课内

谈到“部编本”,便不能不提这套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教授。

他既是“部编本”背后的“大人物”,也是“新高考”的指路人。

他曾说过一句话,让许多还没高考的学生瑟瑟发抖,也让小编庆幸自己已经过了高考大关。

“语文高考有15%的人做不完!”

另外,温教授谈道:“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

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也就是说,语文考试“超纲”将成常态。

老师再也没法在课本上划出考试范围,专注课内阅读的学生将难以应付考试。

这也意味着语文这一科考试时的题量大大提升:以高考试卷为例:

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

这是什么概念——

高考考生需要在两个小时之内读完相当于15页《平凡的世界》那么长的文字。

并且不断思考,做完数十道课内课外的选择、填空、问答题,再构思并完成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以及良好的阅读分析能力,吃力程度可想而知。

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的提高,都倚赖于长期习惯性的阅读。

仅在考前临时抱佛脚,开始恶补课外书籍中涉及的所谓“知识点”,是绝无可能在考试时做到游刃有余的。

再联系王文湛教授的“今后高考的区分度主要在语文”,因阅读量匮乏导致的语文失分将牢牢拖住考生的后腿。

而考试时,除了语文这一科,其他科目的卷面阅读量都会增加,其实所有科目都是对语文的持续考察。

因此学生们不仅要大量阅读,还要广泛涉猎,不局限于一类书籍。

03

从“部编本”到“新高考”,

我们的基础教育在下一盘怎样的大棋

今年4月17日,《人民日报》公布了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

中国人在2018年的平均阅读量是4.67本,而这个数字在美国是9本,日本则达到了40本!

再看未成年人的阅读情况:2018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0.4%,低于2017年的84.8%。

0—6岁,本是养成阅读习惯的黄金时期。

而现在,由于手机等数字产品对时间的强势“占有”,也由于数字产品更易被感知的趣味性,在尚未养成阅读习惯的人群中,书籍阅读的时间被大大挤压。

这是造成未成年人阅读率降低的一大原因。

而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是引导未成年人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让他们在玩手机玩电脑和读书之间,选择后者,并逐渐认为这一选择理所当然

最后不需要在头脑中做任何挣扎,就能自然而然地将阅读作为一种能提供趣味性的消遣方式。

我们从小倒背如流的“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已经流于口号。

很少有学生看到这句话时,会真正产生阅读的欲望。

这说明这类提倡、推荐式的措施已不再能对人产生实质的影响。

对中国的学生来说,推进阅读的最有效方式,或许就是像“部编本”与“新高考”这样,将阅读这件事写进教材,编成考题。

教育部每年公布的推荐阅读书目,便是学生们阅读的最佳风向标。

小编从教育部的中小学推荐阅读书目中选出了十本进行介绍。

这十本书中,既有经历了沉淀的经典,也有甫一出版就受到广泛肯定的新作。

但不论什么时候成书,这些书籍的内容都是与当下息息相关的。

希望小编能帮助学生们从这里开始,推开广泛阅读、兴趣阅读之门。

1

《偷书贼》 马库斯·苏萨克

关键词:阅读的力量

《偷书贼》是澳大利亚知名作家马库斯·苏萨克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书中,一个孤苦的小女孩凭借读书的力量,度过生命中艰难的时期。

二战期间,九岁的德国姑娘莉泽尔捡到了一本对她意义非凡的书,书里的世界帮助她熬过了现实的苦难,她忍不住开始偷书。

她也开始为藏在地下室和防空洞的其他人读书,安慰那一颗颗惶惶不安的心。

然而,无情的战火终于摧毁了这一切……

2

《三只虫草》 阿来

关键词:人性的温暖

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首部儿童文学作品。

《三只虫草》讲述的是桑吉一家人,一村人,在虫草季上山辛苦挖虫草的故事,寄托着作者温暖的希望。

小说以此为题,让我们看到现实生活、理想追求和精神信仰三个层面的彼此映照。

小说清澈而丰饶,空灵而富哲思,充满人性的温暖和深厚的情感。

3

《了不起的盖茨比》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关键词:梦想

村上春树钟爱的经典之书。

讲述了中西部小子盖茨比到东部闯荡一夕致富,他在自己的豪宅夜夜宴客,寻觅着他梦寐以求的女人黛西。

然而这一切不过奢靡的虚华,最终梦碎楼塌。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正是作者菲茨杰拉德起落颠沛的人生的写照。

他们之所以吸引人,不在于爵士时代的夜夜笙歌,不在于爱情的缥缈浪漫,而是因为他们对追求尘世华美抱着纯然美好的坚定信念。

4

《艾青诗选》 艾青

关键词:祖国

艾青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不管是在战火连天的时期,还是解放后的日子里,他都坚持创作。

他的诗歌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同时气势磅礴,富于英雄气概,饱含时代精神。

《艾青诗选》收录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我爱这土地》等教育部指定阅读篇目。

这本书是一扇了解诗人艾青的绝佳窗口。

5

《小王子》 圣-埃克苏佩里

关键词:友情

《小王子》一书的主人公是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

故事以一位飞行员作为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的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

作者以孩子的视角,透视出成人的空虚、盲目,愚妄和死板教条。

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没有根基随风流浪的命运。

同时,也借书中角色之口,道出真谛:

“本质重要的东西,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

6

《湘行散记》 沈从文


关键词:故乡

作为一个从湘西小城走出的作家,沈从文始终对故乡饱含眷恋,湘西成为他持久的创作源头。

在他关于湘西题材的作品中,《湘行散记》是极具代表性的。

1934年,沈从文返乡探母,沿途的景致见闻激发了他的灵感。

在《湘行散记》中,他饱含深情地描绘了湘西明朗朴野的自然风光,活泼强健的生命形式。

其中也融入了对时代与社会的思考,语言清丽,风格隽永。

7

《寂静的春天》 蕾切尔·卡森

关键词:自然

《寂静的春天》以寓言开头,讲述一年四季风景怡人的小镇,突然被奇怪的寂静所笼罩。

由此引出了以DDT为代表的化学农药对于水源、土壤、动植物甚至人类自身的严重危害。

书中以发生在美国的具体事件为案例,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天空,全方位地揭示了化学农药的危害。

用一种文艺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关爱自然、反思人类行为、关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拳拳之心。

8

《人生海海》 麦家

关键词:自我、亲情

最后一本是今年刚刚出版的新书,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的最新作品《人生海海》。

它以孩童视角,讲述了一个人在时代中穿行缠斗的一生。

故事中的“上校”赢了所有的仗,却败给一个不足道的秘密。

离奇的故事里藏着让人叹息的人生况味,既有日常滋生的残酷,也有时间带来的仁慈。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评价道:

“小说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能把不存在的人物写得仿佛是我们的朋友,麦家的《人生海海》就是这么迷人。”

加盟热线:0951-7637260

微信客服:cjy-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