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帕芗结束 “四帝内乱”-犹太人和希腊人的冲突

引言

公元66年底,在犹太行省发生了希腊人和犹太人的

冲突,而在审理这次冲突的过程中,行省总督弗洛鲁斯又明显偏袒了希腊人。以这次冲突为导火索,犹太人发动了大起义。起义初期,帝国就近派出了叙利亚行省的边防部队参与镇压。同时,在犹太行省动用了希律王朝的希律·亚基帕二世

政府的想法是,剿抚并举,攻心为上,然而如此的良苦用心犹太人却并不买账。在边防军镇压不力的情况下,希律·亚基帕二世也被犹太人当成“犹奸”赶出了耶路撒冷,一起被赶走的,还有小希律王的妹妹。

一、韦帕芗结束四帝内乱

起义军在初期节节胜利,激怒了皇帝尼禄。暴怒的皇帝,派出了他手中压阵的大将——韦帕芗

韦将军出身于军人世家,当年将军的老爸,曾经追随庞培转战地中海。后来庞培在内战中被恺撒击败,韦家短暂地蛰伏了一段时间。韦老爸老来得子,有了韦帕芗。长大之后的韦帕芗从军报国,帮助帝国南征北战。不管是战斗最激烈的莱茵河、多瑙河,还是远在帝国最北方的不列颠,处处都留下了韦将军的足迹。

如此一个实干派的帝国军人,在犹太起义的第二年,就投入到了迦南一线。能征惯战的正规军,派过来镇压业余选手犹太起义军。与此同时,之前被犹太人民赶出耶路撒冷的小希律王,又配合罗马军团卷土重来。

结果可想而知。公元68年,犹太北部被平定,韦帕芗大军南下围攻耶路撒冷。

就在同一年,发生了尼禄被赶下台,军人出身的加尔巴被拥立为帝的事情。

年迈的加尔巴称帝,老部下和老同事都表示不服。于是帝国在公元69年这一年之内,走马灯一样连续出现了三个皇帝。正在镇压起义一线的韦帕芗得到可靠情报,也在第一时间暂停了手头的工作,掉头向西参与了帝位争夺战。

公元69年7月,韦帕芗称帝。同年年底,韦帕芗攻破罗马城,元老院确立了韦帕芗的合法皇帝身份。就这样,韦帕芗结束了持续一年的“四帝内乱”,成为新的唯一罗马皇帝。此后,韦帕芗建立了一个王朝,我们不妨称之为“韦朝”。

二、耶路撒冷被攻破悲惨的犹太人

韦朝定鼎,新的政权马上腾出手来,全力进攻耶路撒冷。

结局是惨烈的。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攻破,城内的六十万犹太人大部分战死,战俘们被钉上了十字架。侥幸剩下的七万人,统统成了罗马人的奴隶。耶路撒冷成为一座废墟,犹太人的第二圣殿被彻底摧毁,熊熊烈火吞噬了所有建筑,只留下了西边的一面墙。这道墙,后来就成了犹太人口中的“哭墙”。罗马人这一次,是动了真格。

战后,犹太人的精神象征“七臂烛台”被运回了罗马,罗马人为一线将士建造了凯旋门。为了彻底铲除一神教,罗马人又在犹太第二圣殿的原址上,修建了朱庇特神庙。

当然,此时此刻的犹太人并不会想到,对于犹太民族受苦受难的漫漫长夜来讲,这才仅仅是一个开始。

自韦帕芗开国之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称帝。韦朝绵延二十七年,共有三帝。

公元96年,韦朝的末代君王图密善,死于一场宫廷政治变化,韦朝灭亡。

韦朝之后,元老院拥立德高望重的涅尔瓦为帝。涅尔瓦具备了当时帝国元老院对一个完美的罗马皇帝所要求的全部苛刻条件。首先涅尔瓦是四朝元老,拥有极为丰富的执政经验。他是朱朝尼禄手下的宠臣,也是韦朝三任皇帝身边的红人。其次,涅尔瓦年轻的时候虽然也是位风流公子,但他登基的时候,已经是六十六岁高龄。这样的岁数,在私生活上做不出什么花样。即便是想独裁,身体状态也未必能够撑多久。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涅尔瓦是一位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他登基之后,也就不会再像韦朝那样,让帝国成为一户一姓的家天下。

于是,帝国从涅尔瓦开始,进入真正的黄金时代。

一贤帝涅尔瓦的继任者,叫作图拉真。二贤帝图拉真在位期间,纵横驰骋,文治武功,帝国的疆域到达极盛。尤其在东方战线上,图拉真击败了宿敌帕提亚帝国,攻破帕提亚首都泰西封,两河流域变成了帝国的美索不达米亚行省,正式纳入罗马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之内。

三、压抑的爆发

犹太人隐隐觉得,自己反攻复国的机会到了。公元115年,犹太人乘东部战场激战正酣的时候,在空虚的帝国内部发动叛乱。叛乱率先在昔兰尼加(今利比亚东北部)爆发,犹太人斗争的矛头,又选择了希腊人。于是,从昔兰尼加开始,小规模骚乱逐渐升级成了一场地跨东部几省的动荡。昔兰尼加,埃及,塞浦路斯,犹太行省,甚至于一线的美索不达米亚全部被卷入了这场升级版的动乱。局势失控。

而且,粮仓埃及行省的行政体系瘫痪,军粮直接就供应不上去了。图拉真皇帝龙颜震怒,他抽调出了自己最精锐的部队,由大将昆图斯率领,对犹太人实施了更加残酷的镇压,犹太人的噩梦又一次降临。叛乱最终被平定,而这一次战争由于昆图斯的铁腕,从而得名为“基托斯战争”

基托斯战争尚未完全结束的时候,图拉真皇帝就驾崩了。二贤帝图拉真的继任者,就是三贤帝哈德良。哈德良是图拉真的表侄,也是图拉真行军打仗中的得力助手之一。与图拉真的扩张政策不同,哈德良采取了以防御为主比较务实的国防策略。比如在不列颠,哈德良就主动修建了隔开罗马军团与苏格兰凯尔特人的“哈德良长城”。而在帝国的东方,哈德良同帕提亚帝国缔结了合约,取消了亚述行省与美索不达米亚行省,主动退出了两河流域(只保留了幼发拉底河上游)。

不过对犹太人,哈德良的态度就没有那么和善了。

哈德良延续了图拉真时代对犹太人的高压政策,他希望在耶路撒冷原址之上另建一座新城,并且希望废除犹太教针对新生儿的割礼。结果,如此举措再一次点燃了犹太人的怒火。

公元131年,犹太人民大起义。

这一次战争,被称为“第二次犹太战争”,以区别于尼禄时代的“第一次犹太战争”。这一次的战争,堪称犹太人在现实中活生生的末日审判。因为,哈德良这一次完全是按照亡国灭种的剧本来对犹太人下手的。

第二次犹太战争持续三年,这期间约有五十八万犹太人被罗马军队屠杀。犹太圣城耶路撒冷被彻底铲平,整座城市被以希腊化的方式重新建设,并被命名为“阿埃利亚城”。

犹太人逃离家园,从此开始了漂泊世界的千年流浪之旅。并且,为了从记忆深处抹去犹太人对耶路撒冷的感觉,哈德良把犹太行省撤销,恢复了巴勒斯坦的旧名称。并且将叙利亚与巴勒斯坦合并,成立了新的“叙利亚-巴勒斯坦行省”。


参考文献:

《耶路撒冷史》

《犹太人史》

《世界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