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上的印章有讲究,千万别乱盖!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战国时期,主张合纵的名相苏秦佩戴过六国相印。近几年来,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也就是说,印章在周朝时就有了。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画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印章

书画上的印章种类很多,如作者的姓名章,斋、室、堂号名章;也有的刻有诗词、成语、格言等,称为“闲章”。

画上用名章有一定惯例:落款有姓氏时,应该用名印;落款没有姓氏时,应该用姓名印。两方印连用时,应该一个是白文,一个是朱文,名印在上,字号印在下。闲章一般用在书画幅面的边角上,与款识呈对角之势,即一个在左上角的话,另一个就应该在右下角。

印章只要用在边角上,就叫作“压角章”,可以起到使画面构图平衡美观的作用,还印章只要用在边角上,就叫作“压角章”,可以起到使画面构图平衡美观的作用,还可点醒画面。

米芾、苏轼、文同作画则有款有印,并且有题字题诗的习惯。可以说,宋代人开了中国绘画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艺术先河。到元、明时,这种做法蔚然成风。

有一段时间,明代的院体绘画多题官衔为款,如吕纪写“武英殿锦衣卫指挥吕纪”。这时候出现了刻官衔的印章,例如大学士之章等。

现存的很多古代书画,都印有乾隆皇帝的印章。章盖得太多,其实是会损害书画的但要更好地鉴定书画,了解一下其用章的惯例也是有必要的。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编“石渠宝笈”四十四卷,凡是入宝笈的都用的是五玺:

一、乾隆御览之宝(椭圆朱文),一般在画卷正中;

二、乾隆鉴赏(正元白文),一般在左面;

三、石渠宝笈(长方朱文),一般在左面;

四、三希堂精鉴玺(长方朱文),一般在右面;

五、宜子孙(正方白文),在右面,与三希堂精鉴玺为姊妹印,两印从不分开。

书画基本常识之印章的用法


书画用印常识
一幅没有印章的作品不能算是完整的作品,一幅好的作品没有一方好的印章作点睛之笔,更是一种遗憾。另外,生活中有几方好的印章,偶一用之,也会大大提高你的生活品位。
一、名章
泛指作者姓名、字号等代表作者身份的印章,用于作者落款之后,一幅作品有两方以上名章时要有阴阳变化,且大小最好相近,间隔至少一个章的空位。名章有时也可作手章使用,因其意义比较严肃,固以方形为主。
二、闲章
是为了丰富画面、完善构图而用的章。内容多以与作者的喜好、作品的内容有关的词句或形象(如座右铭、作画时间、作画时的心情、作品的寓意等)。根据用印的位置又可将闲章分为三类:
引首章:用于作品的右上方,与落款相呼应,又与画面融为一体,因此多以自然形为主。
压角章:用于作品下方的一个角上,起降低画面重心,稳定画面的作用,以方形或长方形为主。
腰章:比较长的作品,视觉上的首尾不能相及,用一腰章能起到连接首尾的作用,多用长条或随形章。

三、其它
收藏章:用于书籍等私人收藏。方形、圆形都可,偶尔也有随形,印面要小,以免造成对藏品的破坏。
手章:指签署文件、契约等用的私人印信,章面要小,字体要规范。
龙凤章:可以作为夫妻感情的信物,一阴一阳,可用带龙凤钮的方形章,加以精致锦盒,象征夫妻感情的深厚、永恒。对加深夫妻感情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钤印的讲究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不是随意钤盖的,而是有一定法度的。如若印盖得不当,非但不能锦上添花,反而会弄巧成拙,破坏整幅作品的艺术效果。因此,怎样钤印,需要认真对待,精心斟酌。通常情况可掌握以下几点:


1、大小适宜


印章大小,应与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应与题款字相等为宜,小一点亦可,不能大于题款字,大则不雅。如若款字细小,纸地逼仄,可用小联珠印,自显周到。一幅作品钤用大小不一的两枚印章时,要上小下大以求平稳,避免头重脚轻之弊。倘属几人合作,几人印章大小亦应相当。


2、数量宜少


钤印数目,古喜单数。有钤印“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盖取奇数,其扶阳抑阴之意乎。”印数不宜多,过多则易杂乱,甚至喧宾夺主。如若一幅作品用数印,需择不同形式的印面,避免雷同。


3、位置恰当


钤印,要慎视位置。一幅作品,总有虚实、疏密之处。密处不够紧凑,可用印章补之;疏处如觉空荡,可借印章充实,宛如挪动小小的“秤砣”,使画面均衡熨贴。款尾姓名、字号章的位置要安排精到,若题款下留有空白,则钤在署款之下;若无空白,宜左不宜右。款尾印章要保持适当间隔,既忌拥挤,亦防松散。一幅作品同时钤用引首章和压角章,忌排放在一边。压角章宜放在左下角,与引首章成对角之势。


4、轻重权衡


就印色彩而言,朱文印份量较轻,白文印份量较重。墨色淡雅之作,宜钤朱文印,保持两者和谐一致;墨色浓重之作,宜钤白文印,使红彤彤的朱色与乌黑的墨色产生强烈对比,相映成趣。若一幅作品钤用数印,印色应有主次,即多朱配少白,多白配少朱,使之既有变化,又协调一致。


5、风格一致


印章的风格,应与书法作品欣赏的书体,风格相协调一致。如单刀直入的急就印章,不宜钤盖在工整秀丽的小楷作品上,奔放雄健的书法作品,不宜钤盖娟秀工丽的铁线印章,否则,便格格不入,直接影响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钤用闲章,不仅要注意使其内容与作品正文浑然一体,不可违悖,而且应注意保持印章内容与风格的协调一致,如“祖国河山”印不能刻得支离破碎,“一代英豪”印不能刻得纤细无力。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