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卑、自负和自信

自卑和自负作为两种性格,无疑是令人反感的。自卑指一个人以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自负指自己过高地估计自己。

自卑是一种可怕的心理状况。自卑者的内心常常由于自己在精神上对自己身体或能力的一再否定而被扭曲,自卑者往往自己承受着苦痛,同时在潜意识中不满于不公正的待遇,于是惩罚欲与仇恨便油然而生。

极端的自卑往往以某种极端的、甚至可笑的“自负”形式体现出来。这是 某种精神上的自我防卫机制的作用——为了防止自己因为过度自伤而崩溃。极度的浮夸乃是不幸者无可奈何的矜饰。

这种表象上的自负并非真正的自负,而只是自卑的某种异化的体现 。

自负指一个人对自己过高的估计,并往往附带有对他人的蔑视。这种性格(或者说心态)必须与自信这个概念放在一起才能够给予较为清晰的分辨。一般的区分标准是这样的:自信指的是对自己、对手及环境的客观的估计,而自负指的是对自己的过高估计以及对环境的不满和对对手的过低估计。

但是这样的标准过于模糊,以至于在生活当中,我们难以判断何者是自信的、何者是自负的,因此导致了我们对自我状态的错误判断。因此这两种态度(或者说性格)的判断方法需要得到一个总结。

首先,自负乃是一种对自我能力的过高估计;而自信则在某种意义上包含了对结果的一种乐观的态度。 自负者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办成此事,而自信者则相信自己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或者改进能够获得成功(现在未必有足够的能力)。

自负者遇到逆境时往往会抱怨环境的恶劣, 贬低对手的能力,有时甚至自叹才高,生不逢时(总之,一旦遇到困难,他们就不能像自信者那样乐观向上);失败后也绝不会从自己的身上寻找问题的所在(“天亡我也,非战之罪!”)。而自信者在相同的情况下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采取措施,永不言弃。

简单地把自负与自卑相对立,并且认为自信乃是存在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庸的“大众通俗版辩证法”理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认为能够从行为的偏向或者数据的加减上来改良自己性格的人终将一无所获。一个最简单(当然,简单不等于好;因为简单可能意味着不精确)的摆脱自负心态、获得自信的法门是这样的:

将自信看作是一种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的信念、一种对未来的高到不务实的期许、一种乐观的态度,并努力去培养它,坚定它,使之成为自己的信仰。(这里讨论的是自信的问题,就不专门提如何实现它了)

与此同时,凭借自己的理性,由客观的角度分析自己和对手(或者队友)的能力,全面地分析环境的利与弊(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而非进行自夸和抱怨),如果还能成功地做到 趋利避害,那就离成功近了一步了。

同时,这里也讨论一下 自信与谦虚的关系。自信与谦虚绝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这一点,不用我说,因为常识的缘故,你也知道了这一点)。

但是一个人,如何做到即是自信的又是谦虚的呢?

通过之前的分析, 答案已经昭然若揭。自信乃是对结果的一种信仰,自负是对自身能力(过程)的过高估计,而谦虚则是一种在对自身能力(过程)客观或者保守的估计后所变现出来的品质了。自卑或者自负的人好自夸,而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过合理分析的人则懂得谦虚,因此愿意学习,能够进步。事实上,一个人,只要他是自信的、不自负而不自卑(自信是可能与这两者并存的),同时他渴望成功,那么他就必然会是谦虚的。之前已经说过了,自卑可能会导致浮夸(不谦逊);自负就更不必说了,人们由于对结果的不自信,又不愿意承认失败的原因在于自身,于是便会表现得极不谦逊(此时,虽然鹿死谁手还不知道,但是他们已经在精力放在为失败准备下台用的台阶上了),这期间滋生出的那一种的态度便是自负。自负是导向失败的。

但是,有一点是必须要澄清的。诚然,自我表现 是自负者的标志之一;但是并非所有自我表现都是自负的体现。自信者乃至自卑者身上都会有自我表现的行为的。只是他们的目的各不相同罢了。自负者自我吹捧是为了挽回面子,推卸责任,拒绝承认失败;自卑者自我吹捧则是为了自我保护,防止继续受到伤害;而自信者在必要的时候的自我展现则往往是为了达成某个目的,以此获得机会(毛遂自荐)或者避免麻烦,但是至少在学习的时候,自信者是不耻下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