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的铁十字之翼——战后德国军用飞机发展简史(十)

树梢精灵——联邦德国Bo-105系列直升机

德国人的新尝试

作为“一树之高”的绝对王者,直升机早在二战中就开始显现出其威力。作为直升机领域的先行者,纳粹德国在二战末期推出了多款实用型直升机,并且投入实战应用,虽然并没有能挽救纳粹德国必然灭亡的命运,但是其表现还是引起了盟国的注意,少数在战后幸存的德制直升机也成为了盟国发展本国直升机技术时的绝佳技术参考。

保存在比克堡(Bückeburg)的直升机博物馆的1架Fa-223直升机

战后法国根据缴获的Fa-223仿制生产的SE-3000直升机,背景处还有1架德制Ju-52运输机

在经历了短暂的沉寂之后,就在盟国解除对联邦德国航空业的限制后,一批联邦德国航空专家开始着手研制新一代直升机。在整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时间里,在直升机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新研发新思路,一向富有探索精神的德国航空界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其中作为联邦德国航空业后起之秀的波尔克公司在1957年成立了被称为“德国直升机研究小组”的直升机研制小组,遵循“小步快跑”的理念,这个小组的第一个产品代号P-102仅仅是一种不具备实际飞行能力的地面训练机,该机安装了1台30 马力的发动机,可以帮助飞行学员较快的掌握直升机的一系列操作流程,之后,这种训练机以Bo-102地面训练机的名称被推向市场,一度销往欧洲多国。后来,研制小组又在Bo-102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由后来在多款机型上都有不俗表现的汉斯·迪施米茨(Hans Derschmidt)主导研发,换装了1台61马力的阿古斯塔(agusta)GA-70型发动机,并且完善了各项研发,最终成为了一种可以实现自主飞行的Bo-103试验机。该机在于1961年9月14日首飞,效果大大出乎研发者的意料,飞行品质非常不错,证明了原始研发的成功。不过,该机并没有能够上市,最终也只生产了1架原型机。

Bo-102地面训练机,该机主要供直升机学员掌握直升机的发动机启动以及其他一系列操作特性

Bo-103试验机,可见其构造非常简陋

首战告捷无疑大大鼓舞了士气,不过对于波尔克公司的技术人员而言,这样的小打小闹当然无法满足他们在直升机研发上的胃口,他们需要的是更加成功的作品。这次,他们瞄准了当时还非常前卫的“高速直升机”领域,为了提升速度,一方面他们引入了由迪施米茨研制的高速旋翼概念,并且采用了在当时尚属首创的五叶玻璃纤维旋翼桨叶,相比起之前的木质或者金属质桨叶,不仅结构更加轻便,同时结构强度更高,得以适应高速飞行的需求。此外,该直升机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活塞式发动机,而是大胆采用了当时正在探索阶段的涡轮轴发动机,在1台透博梅卡“特莫”(Turmo)发动机的驱动下,该直升机的最大速度可达320千米/时,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平均水平。于1964年1月30日,Bo-46首飞,试飞结果显示,该机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在一些机械的可靠性上依然存在问题。为了提高速度,在后续的生产型上,技术人员甚至考虑换装功率更加强大的T55或者T64系列涡轮轴发动机用以同时驱动桨叶和前向推进器,其极速甚至可以达到500千米/时。不过,虽然在换装了“马尔堡”发动机之后,Bo-46在试飞过程中飞出了400千米/时的极速,但是由于在试飞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最终该机并没有被实用化。

1台被拆卸展示的“特莫”发动机

Bo-46的第一架原型机

虽然Bo-46并没有获得成功,但是其玻璃纤维桨叶的研发却被继承了下来,而且波尔克公司也由此坚定了在直升机领域进行研究的决心。到了于1964年,波尔克公司的技术人员开始着手研制一款新型通用直升机,这次,他们将创新点放在了桨毂上。

传统的直升机为了补偿左右的升力不均匀,减少桨叶的疲劳,桨叶在翼根处要采用一个容许桨叶在回转过程中上下挥舞的铰链,这个铰链称为挥舞铰(flapping hinge),在直升机前飞时,由于飞行速度的存在,使得旋翼左右两边桨的相对气流速度不一样,安装了挥舞铰后,前行桨升力大,便绕挥舞铰向上挥舞,后行桨升力小,便绕挥舞铰向下挥舞,这样,不平衡的滚转力矩无法传到机身,从而避免了直升机前飞中产生滚转;而在悬停时,由于尾桨在工作时除了产生抵消力矩外,还会给机体一个横向的推力,此时,若不做修正,直升机将不断向一侧平移,而安装了挥舞铰后,只需要一边桨向上挥舞,一边桨向下挥舞,即可产生平衡推力,而无须机身倾斜。

挥舞铰结构图

但是挥舞铰本身也存在着一系列缺陷,例如由于机械铰链存在无法克服的摩擦,导致可靠性不足,以及增加结构复杂度等,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便提出了“无铰链旋翼”的概念,不过,这样的设想虽然被提出了一段时间,但是在工程应用上却一直没有得到实现,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人开始了艰苦的攻关工作。

为了降低难度,新直升机在发动机、航电设备等方面大量采用了较为成熟的产品,并没有采用之前Bo-46采用的高速旋翼,而是采用了相对较为保守的研发,由于在这方面欠缺经验,因此德国人向法国人求教,将旋翼安装在了一架法制“云雀”直升机上进行了试飞。在此期间,Bo-105的第一架原型机(Bo-105V1)采用了来自1架英制韦斯特兰(Westland)公司“侦察兵”(Scout)直升机上的旋翼,带动旋翼的则是2台美制“艾利逊”(Allison)250-C18型涡轮轴发动机。然而,该机运气非常糟糕,还没等到试飞就在于1965年毁于一次地面测试。之后的第二架原型机(Bo-105V2)依然采用了传统的旋翼,于于1967年2月16日由威尔弗雷德·冯·艾格尔哈特(Wilfried von Engelhard)亲自驾驶完成首飞。

首飞时正在悬停中的Bo-105第二架原型机,注意其发动机附近的护板并没有被安装

另一张试飞时的照片

就在第二架原型机生产完成后,第三架原型机(Bo-105V3)也被生产完成,并且与于1967年12月20日完成首飞。和之前一架所不同的是,该机安装了由德国本土的奥格斯堡-纽伦堡机械工厂股份公司(MAN)生产的6022型涡轮轴发动机。就在3架原型机之后,2架预生产型机(Bo-105V4和Bo-105V5)被陆续生产完成,最终波尔克公司共计完成了6架用于各项试飞。就在Bo-105的试飞还在持续进行的同时,波尔克公司与梅塞施密特公司和汉堡飞机公司完成整合,成立了全新的梅塞施密特·波尔克·布罗姆公司(Messerschmitt-Bölkow-Blohm),因此该机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新公司的得意之作。

保存至今的一架Bo-105原型机,机身上印有MBB字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最终该机于于1970年10月13日通过了德国联邦航空办公室(德语名:Luftfahrt-Bundesamt)的性能认证,并且在之后又陆续获得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和等国际机构的认证,为其出口国外铺平了登陆。该机的第一批用户为德国汽车协会(德语:Allgemeiner Deutscher Automobil-Club e.V)的空中救援队和巴伐利亚州警察(Bavarian State Police)的警务飞行队。到此为止,Bo-105被投入批量生产,开始了其长达40余年的空中飞行生涯。

联邦德国政府于1975年发行的一枚以救护型Bo-105为图案的邮票

性能特点

作为联邦德国在战后研制的最早的实用型通用直升机,Bo-105的研发带有非常浓厚的20世纪60年代直升机的时代特征,也引入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思路。

Bo-105三视图

从外观上看,该机全长11.86米,旋翼直径9.84米,机体空重1276千克,最大起飞重量为2500千克。这样的指标在当时仅仅算得上是一种轻型直升机,不过也并没有到不具有实用性的程度,作为对比,较早的法制“云雀”直升机机长12.84米,空重1134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200千克,可以实现运输、联络以及对地攻击等多种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说,Bo-105就是瞄准了“云雀”所对应的这一轻型直升机的细分市场,试图填补一些国家早期型“云雀”退役后所留下的市场空白。不过,和“云雀”所不同的是,Bo-105采用了滑橇式起落架,结构简单,制造便宜,同时由于是不带活动部件的死结构,所以在平时基本无需进行繁琐的维护工作,非常适合在Bo-105这样的轻型直升机使用。

为了提升视野,Bo-105在机体上设置了大量的观察窗,不仅在机头正面的驾驶和副驾驶位各设有一片观察窗,在机头下方也各设有一片观察窗,以便在飞行过程中和起降过程中对地面情况进行观察。由于时代的局限,该机座舱内的仪表以机械式仪表为主,不过布置较为合理,可以降低2名机组成员的操作难度。

Bo-105座舱特写

当然,作为该机最大的卖点,其无铰旋翼不得不提。根据挥舞铰的作用原理,德国人提出了用弹性变形替代机械铰链的概念。虽然这种结构的原理较为简单,但是实现起来难度却不小,尤其是弹性变形材料的选择。最终,德国人设计出了一种较为精巧的结构,旋翼根部与主轴链接的桨毂部分由钛合金制成,桨毂由12个预应力钛合金螺栓通过凸缘与旋翼轴连接,既省去了原有的挥舞铰,也保证了结构可靠性和安全性,不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钛合金部件的生产成为了一个难题,尤其是要保证足够的加工精度。最终,德国人依靠锻造加上精加工解决了这一问题。值得一提的是,Bo-105也是第一次在生产型直升机上采用玻璃钢桨叶,抗侵蚀的钛合金片胶接在桨叶前缘外段(从60%半径到桨尖),前缘内段则使用聚氨基甲酸酯涂层,以防磨蚀。旋翼转速为424转/分在,在桨叶被机枪子弹命中后,仍有200小时剩余疲劳寿命。

Bo-105旋翼结构图,可见其结构非常精细

被拆卸展示的Bo-105旋翼系统,展现出了不俗的加工工艺

虽然仅仅是轻型直升机,但是该机的发动机动力依然相当可观,早期型采用了2台来自艾利逊的250-C20B型涡轮轴发动机,该发动机长0.986米,宽0.483米,高0.571米,全重73千克,最大功率可达420轴马力,非常适合前线直升机使用,曾经被包括AH-6、OH-58等一系列军用直升机所装机使用。在该发动机的驱动下,Bo-105最大速度可达270千米/时,平均巡航速度242千米/时,实用升限5180米,最大转场航程1112千米。

根据实际需要,Bo-105可以加装短翼挂载各种武器,在使用欧洲研制的“霍特”(HOT)系列反坦克导弹时,该机最多可以以三联装形式在两侧短翼下挂载6枚,而在使用美制“陶”(TOW)系列反坦克导弹时,该机最多可以挂载8枚。除了反坦克导弹之外,该机还可以挂载火箭发射巢、机枪吊舱等武器。

由于是一型通用直升机,因此该机对成本的要求非常敏感,由于尽可能的采用了一系列成熟的产品,因此该机的成本不算太高,在于1975年左右,1架Bo-105的生产成本约为35.47万美元,而几乎在同时期,1辆顶级的奔驰450SEL型豪华轿车在美国市场的售价则接近了5万美元。可以看出,该机的价格在当时而言并非“高不可及”,较为低廉的成本也成为了其打开国外市场的一个重要优势。

在美、法系直升机几乎一统西方阵营直升机市场的情况下,Bo-105的推出,对于当时的联邦德国而言无疑是难能可贵的,虽然性能并不算出类拔萃,而且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能够实现实用化,在之前频频受挫的德国航空界中也算得上是一种鼓励。

型号一览

从第一架投产到2001年最终停产,Bo-105系列总计生产了约1400架,这些直升机在多年的使用过程中经过不断改进,最终衍生出一个规模庞大的直升机家族。

Bo-105A:第一批民用生产型,配备2台250-C18涡轮轴发动机。

Bo-105C:基本型,于1972年研发,配备2台艾里逊250-C20涡轮轴发动机。

Bo-105CB:轻型观测及通用运输直升机,于1976年研发,配备2台改进型250-C20B涡轮轴发动机。

Bo-105CBS:通用运输型,机身加长了10英寸(约0.254米),并且增加一面舷窗,以便执行紧急医疗救护任务。

Bo-105CBS-5:也被称为“超级五号”(Superfive),该机在Bo-105CBS基础上改进,主要用于搜索与救援用途。

Bo-105D:获得英国认证的出口型。

Bo-105LS A1:于1984年研发,机身加长并配备2台250-C28C涡轮轴发动机。

Bo-105LS A3:于1986年研发,最大起飞重量增加到2600千克。

Bo-105LS A3 “超级直升机”(Superlifter):该机于1995年研发,在Bo-105LS A3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机体潜力,最大任务重量增加到2850千克。

Bo-105 PAH-1:为联邦德国陆军研制的轻型反坦克武装直升机(德语全称:Panzerabwehrhubschrauber,PAH),在Bo-105 CB基础上改装,机体结构得到加强,尤其提高了抗毁伤性能,发动机、传动系统、旋翼和尾桨也被更换以获得更大的输出功率,起落架进行加强以承受更重的机体在紧急迫降时所带来的更强的冲击力。主要武器为“霍特”(HOT)反坦克导弹。该机在外部的一个显著特征为在机体左上方安装有光电探头。目前该机多数已被欧洲虎式直升机所取代,少部分则被取消了武装降级为无武装型号后继续作为侦查直升机使用或出口。

在一次北约联合军演中降落在英国皇家海军“卓越”(HMS Illustrious)号航空母舰上的1架联邦德国陆军航空兵Bo-105 PAH-1型武装直升机

Bo-105 PAH-1A1:Bo-105 PAH-1的改进型,装备6枚改进型“霍特”反坦克导弹。

Bo-105 PAH-1 Phase2:计划中的夜战型PAH-1,配备夜视系统。

Bo-105 BSH:计划中为联邦德国陆军研制的护航型,武装为挂在短翼下的4枚美制“毒刺”(Stringer)空对空导弹。

Bo-105 VBH:为联邦德国陆军研制的轻型联络/侦察直升机(德语全称:Verbindungs und Beobachtungs Hubschrauber,VBH),是一种无武装PAH-1的改进型,同样是在Bo-105 CB基础上进行改装,虽然没有安装武器和探测设备,但是配备了军用级别的电台。

Bo-105 Ophelia:全称“德国光学直升机平台”(法语全称:Optique Platform Hélicoptère Allemande,OPHELIA)为“虎”式武装直升机进行系统测试的机型,由法国SFIM公司完成改装工程,该机在桅顶安装了集成前视红外探测仪、激光测距仪和其他光电侦查设备的探头,由于其高耸的侦查探头和独特的涂装,被称为“长颈鹿”。

飞行测试中的Bo-105 Ophelia,其涂装颇为抓人眼球

Bo-105CB ATH:为西班牙陆军研制的反坦克型,使用“霍特”反坦克导弹。

Bo-105CB GSH:为西班牙陆军研制的武装侦察型,在机腹安装有20毫米机关炮。

Bo-105CB LOH:为西班牙陆军研制的观测型,无武装。

Bo-105 MSS:海上巡逻型,配备一部搜索雷达。

NBO-105:印尼航宇(Indonesian Aerospace)特许生产的Bo-105,除发动机和传动机构外均为印尼本土生产,早期型100架为NBO-105 CB型,后期为NBO-105 CBS型,共计生产122架。

BO-105S:用于搜救用途。

Bo-105 “执行者”(Executaire):由波音·伏托尔(Boeing Vertol)与卡尔森直升机公司许可生产,机身被加长0.254米,主要供美国市场。

Bo-105E-4:原德国陆军自用型Bo-105P,在其基础上进行电子设备与飞行能力升级,并于2006年以1000万欧元的价格出售12架给阿尔巴尼亚,这些直升机被重定名为E-4型。

EC-Super Five:由欧洲直升机公司推出的在Bo-105CBS基础上改进的型号。

Bo-105 KLH:韩国按许可证制造的武装型,以Bo-105 CBS-5为基础,迎韩国陆军要求增加了通讯、导航、电子战、目标锁定系统等设备,并且改进了桨叶与联络系统,目前有12架在役。

Bo-106:于1973年9月25日首飞,在Bo-105基础上增大机舱容积,从5座扩展到7座,并且配备了更加强劲的250 C-20B型涡轮轴发动机,原型机后被德国空中救援部门购买,一直被使用到1993年11月。

飞行中的Bo-106原型机,可见其机体确实叫Bo-105更加“臃肿”

BBH-1:计划中以Bo-105为原型设计的武装直升机,采用串列式座舱布局,机身较为狭窄,设计思想和美制AH-1接近,后下马,一些技术被后来的“虎”式武装直升机沿用。

BBH-1的全尺寸模型

Bo-105 HGH:全称“高速直升机计划”(德语全名:Hochgeschwindigkeitsprogramm )Bo-105的高速直升机试验型,由一架预生产型Bo-105改装而成,加装了较长的机翼,将原来的整段滑橇变为4个小起落撑,桨毂部分安装了整流罩。在1975年3月4日的试飞中其最大时速曾经达到404千米/时,不过最终未能投产。

飞行中的Bo-105 HGH

使用客户

在Bo-105进入批量生产后,该机即以其出色的性能获得了多国军方的认可,迄今为止,该机已经在全世界近40个国家和地区服役,航迹遍布世界各大洲。

(1)联邦德国

作为Bo-105的研制生产国,联邦德国自然是该机当仁不让的第一用户。虽然在此之前联邦德国陆军航空兵已经装备了UH-1等性能不俗的美制直升机,但是对于德国人而言,能用上本国制造的先进直升机,无论是从后勤维护等现实考虑,还是鼓舞士气方面而言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1978年5月8日,第一架Bo-105 PAH武装直升机交付联邦德国陆军航空兵,此后该机和VBH型开始迅速取代早期使用的“云雀”等机型,担负起各项任务,由于联邦德国陆军航空兵并没有装备AH-1这样的专用武装直升机,因此Bo-105实际上成为了联邦德国陆军航空兵的攻击主力。

在整个服役史上,联邦德国陆军航空兵总计获得了Bo-105系列机312架(其中Bo-105 PAH系列212架,Bo-105 VBH系列100架),先后联邦德国陆军航空兵的以下单位:

1、空中机动行动师第1空中机动旅:

(1)武装直升机第26团“弗兰肯”(德语:Kampfhubschrauberregiment 26“Franken”)

该部装备Bo-105 PAH(也被简称为Bo-105P)系列直升机,驻地位于罗特(Roth),已于2014年6月30日被解散。

联邦德国陆军航空兵武装直升机第26团徽章

公开展示中的1架隶属于武装直升机第26团Bo-105武装直升机

(2)武装直升机第36团“卡塞尔”(德语:Kampfhubschrauberregiment 36,“Kurhessen”)

该部同样装备Bo-105 PAH系列直升机,驻地位于弗里茨拉尔(Fritzlar),从2011年起该部装备的Bo-105 PAH开始被“虎”式武装直升机替代。

联邦德国陆军航空兵武装直升机第36团徽章

2008年,在武装直升机第36团的公众开放日活动中进行飞行表演的1架Bo-105武装直升机

2、陆军航空兵独立第109侦查中队(德语名称:Heeresfliegerstaffel 109):

该部装备Bo-105 VBH(也被简称为Bo-105M)侦查直升机,驻地位于策勒(Celle),目前已被解散。

联邦德国陆军航空兵独立第109侦查中队徽章

停放在策勒空军基地的1架隶属于独立第109侦查中队的Bo-105M侦查直升机

由于处在冷战中北约华约对峙的最前沿,苏军驻东德西部集群的大量T-64/80系列主战坦克一直是联邦德国国防军挥之不去的阴影。除了依靠少量(相对于苏军而言)精锐的“豹”2系列主战坦克在关键地域进行阻击之外,依靠Bo-105等武装直升机作为机动“救火队”就成为了必然。不过,由于使用的“霍特”反坦克导弹不能实现“发射后不管”,需要载机提供制导,因此在飞行过程中面临暴露在苏军野战防空火力下的危险。因此,到了8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陆军航空兵的Bo-105 PAH机队经历了一次升级,加装了美制AN/APR-39型雷达告警接收机等电子对抗设备。而到了90年代初,又加装了一系列电子设备,以使用更加新型的“霍特”改型,并且对机体、传动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更换改进。从外表上看,改进后的PAH-1A1型和原始型号的区别主要在短翼上——由于换装了新型发射器,改进后的三联装发射器呈阶梯状布置,而非早期型的一字齐平布置。

一架德国陆军涂装的Bo-105 PAH-1A1,短翼上挂载的3具“霍特”反坦克导弹发射管被涂上德国国旗图案

在冷战期间的一次训练中,2架Bo-105组成的小队在小溪上空飞行,从“霍特”发射器造型可以看出该机为早期的PAH型

1986年9月23日,在维尔茨堡地区(Raum Würzburg)举行的代号为“法兰克盾牌”(Fränkischer Schild)的北约联合演习中,1架联邦德国陆军航空兵Bo-105 PAH武装直升机正在和联邦德国陆军“豹”2坦克纵队展开联训

随着冷战结束,两德统一后德国的安全压力大大降低,继续保有一支较大的武装力量在经济上无疑是得不偿失,在大规模裁军的浪潮中,装备Bo-105的部队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裁撤的命运。不过,由于原计划用于替代Bo-105的“虎”式武装直升机的研发进度一拖再拖,这些直升机也一直得不到及时替换,也因此直到今天依然有少量Bo-105活跃在德国陆军序列中。

在训练中低空飞跃德国乡村泥泞道路的1架Bo-105 PAH-1A1武装直升机

维修中的Bo-105 PAH-1A1武装直升机,其阶梯型的短翼造型清晰可见

(2)西班牙

由于西班牙陆军在北非殖民地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反游击战,因此对于直升机这样可以快速反应的空中机动武器一直非常感兴趣,早在1958年,西班牙陆军就成立了“西班牙陆军空中机动部队”(西班牙语名:Fuerzas Aeromóviles del Ejército de Tierra,FAMET,以下简称空中机动部队),最初装备了2架H-19和2架OH-23C,其后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美军在越南战场成功实施大规模直升机机动作战的经验鼓舞了西班牙人,西班牙陆军开始大规模将直升机投入殖民地战争。即使是在后来撤出北非殖民地后,西班牙陆军对于直升机的需求依然有增无减,伴随着原有的机型逐渐老旧,西班牙军队开始寻求新机型,尤其是可以装备反坦克导弹,用于对地攻击的武装直升机。而鉴于Bo-105的优异性能,加之西班牙和联邦德国的传统关系,该机被引入自然是水到渠成。

1980年,“攻击直升机第一营”(西班牙语:Batallón de Helicópteros de Ataque, Número 1,BHELA I)成立,该部是空中机动部队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装备Bo-105的单位。从1981年到1983年,西班牙陆军共计接收了60架Bo-105,除了3架是德国原产,其余57架均在西班牙国内生产。在这些直升机中,有28架是用于携带“霍特”反坦克导弹的Bo-105 CB ATH型(西班牙编号HA.15),18架是搭载20毫米机关炮的Bo-105 CB GSH(西班牙编号HR.15)型,其余14架则为无武装的Bo-105 CB LOH型(西班牙编号HR.15),这批直升机被部署在位于马德里以南100英里处的阿尔马格罗(Almgro)。

低空飞行的1架西班牙陆军Bo-105 CB ATH武装直升机

正在着陆的2架西班牙陆军Bo-105 CB GSH直升机,机腹下方的20毫米机关炮清晰可见

攻击直升机第一营成员臂章,其中的Bo-105图案清晰可见

攻击直升机第一营营徽,主体图案同样是Bo-105

就在服役期间,西班牙陆军的Bo-105也接受了一系列改造,其中就包括了为飞行员配备夜视仪,从而提高其夜间作战能力。虽然这些直升机经历了多年的高强度使用,但是依然保持了85000小时的无事故飞行记录。值得一提的是,该机还曾经在2002年西班牙和摩洛哥的岛屿争端中出场,成为了该机在西班牙陆军服役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实战经历”。

经过20余年的服役,这批直升机终于到了退役的时候,2004年,西班牙陆军选择了德法联合研制的“虎”式武装直升机作为替代,这一同样具有德国血统的直升机将在不久的将来取代Bo-105,继续担负起保卫西班牙国土安全的重任。

(3)瑞典

虽然名义上曾经作为中立国,但是在冷战时期,瑞典一直为可能到来的“苏联入侵”做准备,其中,针对苏军的装甲部队瑞典人可谓是绞尽脑汁,除了装备了大量装甲车辆(包括非常独特的S坦克)之外,瑞典陆军还想方设法引入了一系列反坦克导弹作为打击苏军装甲车辆的机动兵器。而在武装直升机出现之后,瑞典陆军对于这种可以快速机动的反坦克武器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就在1984年7月,瑞典方面和联邦德国签署协议,为瑞典陆军购买了20架Bo-105 CB型武装直升机,后在1987年10月到1988年11月直接到货,这些直升机被按照瑞典制式命名为HKp-9A。

虽然是采用了德制直升机,但是作为军工生产大国的瑞典也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例如为飞行员提供了来自萨博公司的HeliTOW型夜视仪,以提高直升机的夜战能力。此外,不同于联邦德国和西班牙的型号,瑞典陆军的直升机采用了美制“陶”(TOW)式反坦克导弹,以便简化后勤。由于重量和发射器的差异,在使用“陶”的过程中只能采用双联装挂载,一次最多仅可以发射4枚导弹。

保存在博物馆中的1架瑞典陆军HKp-9A型武装直升机,注意机头上方安装了夜视设备

在冷战结束之前,瑞典陆军的HKp-9A一直沿袭了备战时期的编组模式,20架直升机被编为2个10机制中队,每个中队又被分成2个小队,小队中除了1架小队部直升机,其余分为2个编队。这1个中队中一个被部署于林雪平(Linköping)附近的第2基地,另外一个则被部署于布登(Boden)附近的原第1武装直升机支援基地。根据瑞典陆军的战术,这些直升机通常被作为对苏军进攻部队的前哨侦查,在使用反坦克导弹进行攻击的过程中,与目标的距离被保持在5~6公里左右。在完成一次攻击之后,这些直升机将立刻撤离战场,以贴地飞行的方式躲避苏军野战防空火力打击,并且在有剩余弹药的情况下寻找新的目标进行攻击。相比起单兵携带和车载的“陶”式反坦克导弹,HKp-9A在携带“陶”式进行攻击时不仅可视距离更远,而且居高临下发射,无形中也使得导弹的有效射程得以提高,并且撤退时更加从容不迫,提高了发射平台的生存性。

在雪原上空飞行的一架HKp-9A型直升机

除了瑞典陆军之外,瑞典空军也在80年代购买了4架携带有前视红外探测设备的Bo-105 CBS型直升机,这些直升机被命名为HKp-9B型,主要负责空中救护和跳伞飞行员搜救等任务。到了90年代初期,这4架直升机被售出。而根据计划,瑞典陆军的HKp-9A也将在2010年到2020年期间陆续退役。

(4)阿尔巴尼亚

为帮助阿尔巴尼亚国防部现代化其武器装备以满足成为北约成员的条件,作为德国军事援助的一部分,2006年,阿尔巴尼亚空军从德国获得了12架经过翻新的Bo-105E-4直升机,这些直升机取代了已经陈旧的中国制造的直-5直升机。

在这批直升机被交付之前,2006年4月,欧洲直升机德国公司近期获得一项价值1000万美元、历时三年的合同项目,为阿尔巴尼亚升级这12架Bo-105直升机。这12架Bo-105 直升机将装备不同类型的任务设备以用于执行不同的任务,包括急诊勤务(EMS)、搜索与救援(SAR),以及要员运输任务。

目前,作为阿尔巴尼亚空军仅有的几种机型,该机已经成为了阿尔巴尼亚空军最活跃的机型之一,至少还有8架处在可以运作的状态。

训练中的阿尔巴尼亚空军Bo-105E-4直升机,从编号上看,该机为阿尔巴尼亚空军获得的第一架Bo-105E-4

2006年4月,欧洲直升机德国公司近期获得一项价值1000万美元、历时三年的合同项目,为阿尔巴尼亚升级12架Bo-105直升机。这12架Bo-105 直升机是德国政府为帮助阿尔巴尼亚国防部现代化其武器装备以满足成为北约成员的条件而提供给阿尔巴尼亚的。升级工作将在欧直德国公司的Donauworth工厂进行,12架Bo-105将全部升级成Bo-105 E-4型,其性能将非常类似于民用CB-4 型。但这些直升机中将装备不同类型的任务设备以用于执行不同的任务,包括急诊勤务(EMS)、搜索与救援(SAR),以及VIP运输任务。首架Bo-105 E-4直升机定于2006年第四季度交付。

(5)巴林

海湾国家巴林受益于其丰厚的石油收益,从而建立起了一支颇为精干高效的武装力量。由于巴林特殊的地理位置,其威胁主要来自于海上,因此其海军和空军成为了建军中心。而非常巧合的是,无论是皇家巴林海军(以下简称巴林海军)还是皇家巴林空军(以下简称巴林空军)都选择了Bo-105,这也是对其性能的一种肯定。

1994年末,巴林海军购买2架BO-105CBS直升机作为海军舰载直升机使用,目前,该机被部署于巴林海军最大的舰艇——“沙哈”(Sabha,原美国海军“杰克·威廉姆斯”(USS Jack Williams)号)号上,用于对海搜索等任务。

而相比起其中较为显眼的F-16C/D系列战斗机,巴林空军的直升机部队则显得较为低调,不过这些直升机在执行运输、救援和对地攻击等任务上也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巴林空军目前装备有4架Bo-105,这些直升机主要充当教练机,为巴林空军的UH-1N和UH-60等直升机培训新飞行员,平时也执行一些沿海巡逻任务。这些直升机被统一编入巴林空军直升机联队第10中队,基地为里法(Riffa)空军基地。

1991年3月19日,就在“沙漠风暴”行动后,巴林空军1架Bo-105正在海边堤岸附近执行巡逻任务

(6)文莱

作为“皇家文莱马来人团”(Royal Brunei Malay Regiment)的后裔,在1984年新改组成立的皇家文莱武装部队(Royal Brunei Armed Forces)就成为了这个石油富国的安全支柱。作为皇家文莱武装部队的主要空中作战力量,皇家文莱空军(以下简称文莱空军)由于空防作战压力较小,因此仅仅保留了一支象征性的战斗/攻击机部队,而唱主力的则成为了各型直升机,而其中就包括了Bo-105。

文莱空军目前装备有5架Bo-105C型和1架Bo-105 CBS型,这批直升机被统一编入文莱空军空中联队(文莱空军唯一的空勤单位)第2中队,除了担负空中救援、监视和搜索定位任务之外,还经常作为武装直升机,挂载火箭弹和机枪吊舱,用于打击各类武装分子,其中的Bo-105 CBS甚至还曾经作为文莱王室专机的备选机型。

1架文莱空军Bo-105直升机,该机未配备武器挂载短翼

正在飞跃文莱湾的1架文莱空军Bo-105直升机

(7)智利

1988年,智利空军购买了6架Bo-105,这些直升机的智利空军编号为H-62到H-67。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直升机都是被智利空军第10中队的航空技术人员所完成的,之后这些直升机中有4架被编入第10中队,后在1993年,智利空军第9中队被重新组建,成为一支直升机单位,该单位也因此获得了原先在第10中队序列下的直升机,另外还有2架被编入第3航空旅(Brigada Aerea III)作为观察机,基地位于蒙特港(Puerto Montt)附近的艾尔坦普尔(El Tepual)机场。

除了智利空军,智利海军也相中了该机,于1990年购买了7架Bo-105 CBS型,这些直升机在智利海军中主要执行搜救和运输任务,其中有2架损失。

正在港口区上空飞掠过智利海军“康德尔海军上将”(Almirante Condell)号护卫舰(原英国海军23型护卫舰“马尔博罗”号)的1架智利海军Bo-105直升机

值得一提的是,智利军方认为Bo-105性能不俗,多次将其派往南极洲执行任务,在严寒冰雪等极端恶劣天气下,Bo-105依然工作可靠,体现出了德制武器的优异性能。

在南极洲执行运输任务的1架智利海军Bo-105 CBS直升机

目前,智利空军的Bo-105系列已经在2003年退役,而智利海军的Bo-105则还在继续服役,也将在不久的将来退役。

(8)哥伦比亚

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哥伦比亚海军依然维持了一支海军航空兵部队。主要以运输机和直升机为主,其中就包括了Bo-105。哥伦比亚海军目前运作有2架Bo-105 CB型,这些飞机主要担负反潜和通用运输等任务。

2014年6月23日,哥伦比亚海军1架Bo-105直升机正准备降落在美国海军“佩里硫”(USS Peleliu,LHA-5)号两栖攻击舰上

(9)印尼

作为东南亚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尼从建国伊始,一直对发展工业雄心勃勃。而由于印尼特殊的地理环境,因此对于飞机的需求比较突出,发展本国航空工业也就成为了一个必然选择。在独立后依靠缴获荷兰殖民者和日军遗留的少数飞机和设施,印尼开始建立起本国的航空工业后,不过由于局限于本国薄弱的工业基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延续了作坊式发展水平,直到1960年8月1日才根据印尼空军第488号令正式成立了印尼国营航空工业企业,即为今日的印尼航宇公司(印尼语名:Industri Pesawat Terbang Nusantara,IPTN)的前身。

在其发展初期,该公司主要负责组装一些苏联和东欧国家生产的小型飞机,在1961年和波兰签订协议,在印尼国内生产了44架PZL-104“莺”(波兰语:Wilga)式轻型飞机,印尼国内称其为“鹪”(印尼语:Gelatik)。此后,在印尼倒向西方的大背景下,印尼航空工业也转而和西方合作,并且开始在国内特许生产西方的机型。

飞行中的一架印尼产“鹪”式轻型飞机

进入20世纪70年代,印尼开始和联邦德国方面接触,设法在其国内引入Bo-105的生产线,用于更新其陆军和海军早已过时的苏制和美制直升机。1974年9月,印尼和联邦德国签署协议,在印尼国内生产Bo-105系列直升机,印尼代号NBO-105。

印尼生产的NBO-105系列直升机的性能上文已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该机被印尼陆军和海军广泛使用,其中,印尼陆军的NBO-105可挂载火箭弹等武器作为突击直升机使用,被部署在位于三宝垄(Semarang)的印尼陆军航空兵基地,和俄制Mi-17直升机共同构成印尼陆军直升机的主力。而印尼海军的NBO-105直升机则通常被部署在舰艇上作为对海搜索、监视用直升机,陆上基地则位于泗水(Surabaya)。

停放在机场跑道上的一架印尼陆军NBO-105突击直升机

2001年,在一次与美国海军的联合军事演习中,准备降落在美国海军“仁川”(USS Inchon)号反水雷支援舰(MCS-12)上的1架印尼海军NBO-105直升机

印尼国内对这些直升机评价颇高,整个生产线一直维持到2008年。不过,由于服役年限原因,该机已经急需替代。目前,印尼海军提出购买11架直升机,备选方案包括SH-2G“超级海妖”(Super Seasprite)和“黑豹”(Panther)。

(10)莱索托

限于国力因素,非洲小国莱索托仅仅保留了一支象征性的军事力量,而莱索托国防军的空中力量则更加羸弱,在1978年成立之后就仅有几架固定翼运输机和直升机作为一般的运输和联络使用,其中就包括了2架Bo-105。目前,在莱索托空军中还保留了1架Bo-105,该机主要用于通用运输。

停放在莱索托空军马佳梅塔拉那(Mejametalana)空军基地的一架Bo-105

(11)墨西哥

虽然相比起他们北部邻国的庞大海上力量,墨西哥海军的实力非常弱小,而且受制于本国的工业基础和经济状况也无力对装备进行大规模换装,但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墨西哥海军还是被打造成了一支较为精干的力量,而在这当中,海军航空兵一直是建设的重点。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加强舰载航空兵力量,墨西哥海军开始寻求一种可以在舰艇上进行操作的轻型直升机,经过一番对比,最终他们选择了Bo-105。

墨西哥海军购买了总计12架Bo-105,为Bo-105 CBS型,在1986年左右陆续到货。入役后,这些直升机被分别编入了隶属于墨西哥湾方面海军航空兵的第1海上舰载巡逻中队(陆地基地位于坦皮科(Tampico)海军航空站)和隶属于太平洋方面海军航空兵的第2海上舰载巡逻中队(陆地基地位于拉帕兹(La Paz)海军航空站)。平时这些直升机除了被部署在墨西哥海军的舰艇上,剩余时间都会留在陆上基地。墨西哥海军对这批直升机的性能非常满意,这些直升机经常活跃于墨西哥海军的各项演习以及与国外海军进行的联合军演中。

为了进一步提升这些直升机的性能,墨西哥海军与欧洲直升机公司签订了改装协议,将这些直升机全面升级到“超级五号”标准。新的直升机不仅加装了对海搜索雷达和集成了前视红外探测仪的光电转塔,同时还强化了武器挂载能力,可以使用机枪和火箭弹进行对海攻击,非常适合打击海上的单个小目标。

目前,墨西哥海军共有11架Bo-105在役,并且由于后继机型尚无备选,这批直升机还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继续服役。

2002年,在第43届代号“协同”(拉丁语:UNITAS)的美国与中南美及加勒比地区海军年度军事演习中,墨西哥海军1架Bo-105CB在美国海军“约克城”(USS Yorktown)号导弹巡洋舰上降落

部署在位于圣卢西亚(Santa Lucia)附近海军航空站的1架墨西哥海军Bo-105“超级五号”直升机,从该图中科院清楚看到其对海搜索雷达和光电转塔的位置和形态

在2009年的“协同”演习中,墨西哥海军1架Bo-105 “超级五号”直升机在打靶环节中发射70毫米火箭弹攻击作为靶舰的前美国海军“康诺利”(USS Conolly,DD-979)号驱逐舰,注意其特有的位于机枪吊舱下方的3联装火箭发射巢。

正在遭到“超级五号”攻击的“康诺利”号

(12)秘鲁

南美国家秘鲁由于历史原因,其装备一直东西方阵营杂糅,而在秘鲁空军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就在使用俄制Mi-17系列运输直升机担任通用运输任务的同时,也引进了一部分西方直升机作为补充,其中就包括了Bo-105。从1984年起,秘鲁空军共计接收了10架Bo-105,经过多年服役,目前,秘鲁空军尚有2架Bo-105服役,这些直升机被编入秘鲁空军第2联队第3大队的第315轻型直升机中队,基地位于秘鲁西部港口城市卡亚俄(Callao)附近的空军基地。在秘鲁军队打击国内反政府武装的战斗中,该机经常利用其较为轻便的优势,对游击队活跃的密林进行侦查打击。

盘旋中的1架秘鲁空军Bo-105直升机,注意该机在舱门处架设有机枪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秘鲁空军,秘鲁警察部队也采用了Bo-105作为警用直升机,在使用过程中对其性能评价不俗。

秘鲁警察部队装备的1架Bo-105,机体编号PNP-118

(13)菲律宾

在20世纪70年代,菲律宾国内经济形势尚可,而且在越南战争结束前后的一段时间获得了不少南越军队逃亡时遗留在菲律宾的武器,加之大量美国军援到来,菲律宾军队曾经迎来一次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出于在南海地区“跑马圈地”,占领中国南沙群岛等岛屿的考虑,菲律宾对发展海军颇为上心,可以方便其对南海海域进行快速巡逻监视的直升机自然也就成为了菲律宾海军手中的“新玩具”。

由于菲律宾海军舰艇较小,甲板空间不足,因此一些“体型”较大的美制直升机难以运作,菲律宾海军遂退而求其次,转而在欧洲购买一些轻型直升机,其中就包括了Bo-105。菲律宾海军的Bo-105被编入菲律宾海军航空兵的MH-40中队,基地位于甲米地(Cavite)的达尼洛·阿蒂恩萨(Danilo Atienza)海军航空站。在日常行动中,该机主要用于执行对海搜索和通用运输等任务。

飞行中的1架菲律宾海军Bo-105直升机

就在服役多年后,这批直升机已经接近服役年限,然而,受制于菲律宾国内目前较为低迷的经济形势,菲律宾军队难以获得充足军费,而这些直升机也因此一直无法得到及时更新。虽然美国、日本等国出于在南海问题上牵制中国的考虑,一直承诺帮助菲律宾军队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但是也往往“口惠而实不至”,这批早已经落后不堪的机型也就只能尴尬的继续撑起菲律宾海军航空兵的大梁。

(14)韩国

由于和美国的特殊关系,韩国军队一直是美式装备的忠实用户,不过,在一些情况下,由于美国公司缺乏相关产品或者在技术转让方面无法取得一致等一些原因,韩国也会倾向于采购一些外国产品。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韩国陆军试图寻求一种轻型侦查和监视用直升机,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公开招标,希望新直升机可以以合作生产的方式由韩国本土的韩国航宇工业(Korea Aerospace Industries)进行生产,而当时虽然美制MD-500型直升机可以满足需求(而且韩国陆军确实也运作了一部分该型机),不过阻止该机大规模进入韩国陆军服役的一个原因倒是因为一个颇带有007色彩的故事——就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韩国宿敌的朝鲜设法通过联邦德国的进口商购买了100架MD-500(虽然最终由十余架被美国扣留而未能交付),这样的情况下再购买并使用该机无疑会在日后可能的交战中造成敌我识别方面的困难,因此韩国陆军开始将目光投向欧洲。经过一番比较,最终Bo-105中选。从1999年到2000年,这批直升机陆续到货完成。

韩国陆军使用的这批Bo-105采用了Bo-105 CBS-5的技术标准,在韩国国内投产。由于在合作生产的过程中,韩国方面获得了不少技术资料,因此对该机的技术特性较为“吃透”,于是韩国由此上马了以Bo-105为蓝本的轻型直升机研制项目(Korean Light Helicopter,KLH)。该机在继承了Bo-105原始设计之余,还对机上设备等进行了改进,尤其是增设了一系列电子对抗设备,以应对朝鲜陆军的野战防空火力。经过改进后,的机体性能较原始机型有了进一步提升,而韩国航空工业经过Bo-105机型的“锻炼”,对直升机的制造和设计有了一定的掌握,这也为其之后发展韩国本国直升机机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飞行训练中的1架韩国陆军Bo-105直升机,机头上方安装有光电转塔和导弹告警设备,短翼下挂有火箭发射巢

地面展示中的1架韩国陆军Bo-105直升机,从此图中可见其基本技术特性

目前,韩国陆军装备有12架Bo-105,由于机型较新,机龄较短,这些机型将在不久的将来继续出现在韩国陆军的装备序列中,与UH-60等美制机型一道承担起韩国陆军航空兵的主力。

(15)苏丹

苏丹空军曾经运作4架Bo-105,这些直升机主要负责通用运输任务。此外,苏丹国内的警察部队也曾经运作Bo-105,用以打击有组织犯罪。

贮存在机库中的1架苏丹装备的Bo-105直升机

由于缺乏资金,苏丹空军长期无法获得充足备件,也缺乏技术人员,加之维修不善等方面的原因,苏丹空军的Bo-105曾经一度悉数退役,不过根据西方媒体报道,在2016年年初,至少1架Bo-105已经被维修完毕重新投入现役。然而,好景不长,就在10月16日,该机在从凯纳纳(Kenana)空军基地起飞后不久就坠毁在了库斯提(Kosti)市附近,机上的飞行员穆罕默德·阿卜杜勒-加迪尔·优素福(Mohammed Abdul-Gadir Yousif)不幸遇难,其他2名乘员受伤。

(16)乌拉圭

2006年,乌拉圭海军航空兵从德国获得了6架原德国陆军的Bo-105 PAH-1武装直升机,这批直升机取代了乌拉圭海军航空兵早已老朽不堪的贝尔-47系列直升机。在日常使用中,该机通常被用来执行搜索、监视和对地攻击任务。目前,这批直升机目前尚有4架在役。

正在进行武器挂载演示的1架乌拉圭海军Bo-105直升机

(17)伊拉克

两伊战争期间,为了对抗伊朗陆军和革命卫队的装甲部队,伊拉克军队购入了大量武装直升机,除了苏制Mi-24系列之外,伊拉克人也把目光投向了欧洲,Bo-105就是其中之一。

低空盘旋的1架伊拉克空军Bo-105直升机,地面上则是1架苏制Mi-8运输直升机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伊军的少数几架Bo-105曾经出战,并且在期间曾经爆发了一次颇为奇特的空战——1991年2月6日,在执行任务过程中,1架伊拉克空军的Bo-105遭遇到了正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美国空军A-10A型攻击机,随即后者对其展开攻击,最终以Bo-105被击落而告终。

在海湾战争结束之后,由于遭到封锁,伊拉克的Bo-105机队缺乏后勤保障,加之缺乏有经验的空勤和地勤人员,这些飞机很快就被迫停飞,最终以残缺状态迎来了伊拉克战争。

在机场跑道上被发现的伊拉克空军Bo-105,旋翼桨叶丢失,机舱玻璃也破损状态,可能在被放弃之前曾经被伊军自毁

(18)荷兰

作为德国的邻国,虽然因为二战的原因荷兰与联邦德国关系一度紧张,不过在经历了50年代后的和解,双方在很多领域继续展开了合作。从“豹”1坦克这样的重装备开始,荷兰军队就引入了不少德式武器作为自身的主战装备。而就在Bo-105研制成功后,该机也引起了荷兰皇家空军(荷兰语:Koninklijke Luchtmacht,以下简称荷兰空军)的注意,因为当时他们装备的美制“超级幼兽”(Super Cub)联络机已经非常老旧,急需一种换代机型。不过,荷兰人显然认为相比起固定翼飞机,由直升机担任这样的任务更为合适。从1976年开始,荷兰空军开始陆续接收Bo-105,总订货量达到了30架。

一架保存至今的原荷兰空军“超级幼兽”联络机

荷兰空军的Bo-105主要装备于第299中队,该中队驻扎在希尔泽-里因(Gilze-Rijen)空军基地,该基地也是荷兰空军直升机部队的主要基地。

荷兰空军第299中队徽章,绶带上的拉丁语格言意味“轻巧却不微小”(Levis sed non parvus.)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荷兰空军的精华,Bo-105经常被派遣到海外执行北约和联合国框架内的各种军事行动。20世纪90年代,前南内战爆发后,作为北约牵头成立的维和部队(Implementation Force,IFOR)和联合国保护部队(United Nations Protection Force,UNPROFOR)的一部分,荷兰空军也派出了包括Bo-105在内的一支直升机部队,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和马其顿地区表现非常活跃,而在之后的驻科索沃部队(Kosovo Force,KFOR)中也依然可以看到荷兰空军Bo-105的身影,这也为其服役生涯添加了不俗的一笔。

被部署在波斯尼亚地区的1架荷兰空军Bo-105直升机,机体上白色的IFOR字样清晰可见

在波斯尼亚部署期间对Bo-105进行维修的荷兰空军地勤人员,IFOR字样旁可见黑色字体的荷兰语名“荷兰皇家空军”

被部署在马其顿境内的1架荷兰空军Bo-105直升机,纯白色涂装的机身上涂有非常显眼的黑色UN字样,以显示其身份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机逐渐开始落后,虽然在之后这些直升机曾经被升级到Bo-105 CB标准,但是根据荷兰空军的安排,该机于2003年左右退出现役,目前其空缺主要由法制“海豚”和新型的NH-90直升机所填补。

荷兰空军Bo-105 CB徽章

(19)尼日利亚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尼日利亚引进了20架Bo-105D,这些直升机按照尼日利亚空军的编号规范被编为S-283到S-302。这些直升机除了用于一般的通用运输之外,还经常被用于打击极端势力。

然而,好景不长,在尼日利亚空军糟糕的后勤维护下,这些直升机的状态一直不佳,由于缺乏必要的检修维护,这些直升机最终落得了早早退役的结局。

被随意丢弃在尼日利亚某空军基地机库内的2架原尼日利亚空军Bo-105,可见其机体已经锈迹斑斑

目前,尼日利亚的Bo-105D机队已经悉数退役,其后继机型为意大利制AW-139系列直升机。

(20)塞拉利昂

在瑞典的帮助之下,塞拉利昂于1973年正式成立空军。此后到了1976年,塞拉利昂购买了1架Bo-105,不仅作为日常训练所用,也被当时的塞拉利昂政府作为总统专机。就在服役了近10年后,该机被售出作为民用,结束了Bo-105在塞拉利昂短暂的服役生涯。

(21)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国防军曾经装备Bo-105,这些直升机主要用于海上巡逻、打击犯罪等任务。

停靠在海岸边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海上巡逻部队巡逻艇,远处可见1架Bo-105直升机

(22)阿联酋

在1981年,作为阿联酋空军前身的迪拜空军曾经购买了3架Bo-105 CBS直升机,目前这些直升机均已退役。

Bo-105在中国

虽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成立开始,西方阵营就对中国开始了全面封锁,但是随着新中国国力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必须同中国建立起外交关系。而随着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西方阵营掀起了和中国建交的高潮。在此期间,联邦德国于于1972年10月11日同中国建立起了外交关系。

作为当时在西方阵营(乃至全世界)名列前茅的工业和对外贸易大国,德国人敏锐的意识到了中国这片土地所蕴含的商业价值,因此在同中国建交后不久就开始积极尝试以各种形式与中国展开贸易往来,而当时的中国也急需各种来自西方的产品和技术,由于联邦德国产品性能也颇为不俗,并且从于19世纪末就开始大量流入中国的“德国制造”的口碑在中国颇为不俗,而且在产品销售和技术转让方面的限制较美国宽松,同时联邦德国政府也积极促成对华贸易和投资,因此各种“德国制造”便迅速在中国生根发芽,而其中就包括了Bo-105。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就开始起步,先是在渤海海域取得突破,共建造4座固定式钻井平台,钻探井14口,发现3个含油构造,为海上石油勘探积累了经验,后于于1973年2月成立南海石油勘探筹备处,对南海地区石油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然而,就在建造石油钻井平台的过程中,一个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由于远离大陆,石油钻井平台需要一种可以在平台和陆地以及平台和平台之间进行快速机动的交通工具,由此直升机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然而,当时中国所装备的苏式直升机并不适合石油钻井平台的作业要求,由此中国开始向西方订购直升机,经过一番对比,最终选定了Bo-105。于1976年,中国民航从联邦德国进口了第一批Bo-105,到货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培训,于于1977年开始执行专业飞行生产任务。而到了于1978年6月和12月,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第二飞行总队开始用Bo-105型直升机执行渤海、南海海上运输和救护飞行任务。

一字排开停放在工厂厂房中的Bo-105,机身上“中国民航”字样清晰可见

停放在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直升机停机坪上的1架Bo-105,2名飞行员正在进行交谈

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前苏联在远东地区部署了相当数量的先进坦克装甲车辆,中国陆军现有的坦克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与之匹敌,因此决定采购一批轻型武装直升机投入反坦克作战,代号8510工程。作为当时西方阵营中较为先进的武装直升机之一,Bo-105也进入了考察的视野,和美国麦道公司的MD-500以及法国宇航公司的SA-342“小羚羊”(gazelle)一道进入了最终竞标,不过最终并没有获胜。而作为胜利者的“小羚羊”也没有笑到最后,由于缺乏采购资金,中国陆军仅仅订购了少量该型机,让法国人大失所望。而在这次测试中所引进的3架量Bo-105也最终留在了中国,之后被编入民航使用。非常巧合的是,在此之前龟缩在台湾岛的“中华民国国军”在试图组建自己的陆军航空兵部队时也一度对Bo-105颇感兴趣,在“陆军总部”于于1982年7月呈送“参谋本部”的《陆军航空部队武装直升机机种选择分析报告》中,曾经提出采购36架Bo-105,后又提出再增购人员乘坐专机4架。不过最终,该机还是落败于更加专业而且先进的AH-1S武装直升机。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民航装备的Bo-105共计服役了约30年时间,就在日常使用过程中,这些直升机也曾经因各种原因出现了事故损失。其中在于1981年4月21日,第二飞行总队第二十大队派遣763号机为南海石油指挥部执行海上运输任务,在飞回遂溪机场的过程中坠入四号平台附近海中,机上5人3死2伤。根据事后调查分析,认为事故原因很可能是当时气候条件恶劣,能见度低,飞行员在在目视离场的情况下,未注意高度表的变化,产生了错觉,误把海面当作天空,最后导致事故发生。

有意思的是,作为最早进入新中国的西方研制直升机之一,其迥异于苏制直升机的造型特点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由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创作的长篇童话故事《舒克贝塔历险记》所改编的漫画中,主人公舒克所驾驶的直升机就与Bo-105颇为相似。

《舒克贝塔历险记》中的直升机,无论是观察窗还是侧开门以及滑橇式起落架都能看出些许Bo-105的影子

截止2011年底,东方通用航空公司拥有2架Bo-105直升机(B-7001/B-7002),这2架直升机由于服役年限较长,已经较少投入飞行,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这2架直升机将逐渐淡出中国的天空,为Bo-105在中国的飞行划上句号。

被封存在天津的2架东方通用航空公司下属的Bo-105直升机

“罗密欧-塞拉”行动

虽然在二战后的民族独立浪潮中,尤其是在弗朗哥法西斯政权倒台后,迫于国内外压力放弃了之前在北非的包括摩洛哥在内的大片殖民地,不过为了维持在地中海、大西洋沿岸的地位,西班牙还是设法保住了一部分海外领地,其中就包括了与摩洛哥接壤的休达(全名休达自由市,西班牙语:Ciudad Autónoma de Ceuta),并且一直宣称对地中海上的一些摩洛哥沿岸岛屿具有主权,其中就包括了战略位置十分险要的佩雷希尔(Perejil)岛。

佩雷希尔岛地处扼守大西洋和地中海要道的直布罗陀海峡,虽然面积仅有13.5公顷,但是占领该岛即可控制直布罗陀海峡,由此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先后在葡萄牙、西班牙、英国之间几度易手,就在于1912年英国放弃该岛后,西班牙政府即派兵上岛驻守,即使是在后来西班牙撤军后,西班牙和摩洛哥依然对佩雷希尔岛的主权归属争论不休。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班牙和摩洛哥双方都保持了一个“默契”,即“搁置争议,互不占领”。

然而,就在2002年7月11日,8名摩洛哥军人搭乘一艘小艇登上该岛,并且在岛上升起摩洛哥国旗,这一行为被西班牙视为挑衅,因此策划实施了代号为“罗密欧-塞拉”(Operation Romeo-Sierra)的夺岛行动。为了确保行动成功,西班牙军队动用了精锐的海军“特种行动部队”(西班牙语:Grupo de Operaciones Especiales)组成突击队,他们将搭乘“超美洲豹”在佩雷西岛实施机降,与此同时,3架搭载20毫米机关炮的Bo-105将担负对地支援任务,准备在岛上摩洛哥军人进行抵抗时进行对地压制,从而掩护突击队机降。与此同时,西班牙空军的F-18和“幻影”F-1战斗机也将飞临佩雷西岛附近空域,西班牙海军的多艘炮艇将开往佩雷西岛附近海域,对整个岛屿进行海空封锁,防止摩洛哥人进行增援。

到了7月18日,行动正式开始。作为Bo-105在西班牙军队中少数的几次“实战任务”,该机准确飞临佩雷西岛,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虽然最终摩洛哥人并没有选择负隅顽抗,西班牙人几乎是兵不血刃拿下了该岛(摩洛哥军人后来被从休达海关放回,西班牙军人后撤离该岛)。

登岛后插旗的西班牙突击队士兵

推陈出新

虽然设计堪称经典,但在历经20余年的生产后Bo-105还是显出疲态。为此梅塞施密特-波尔克-布罗姆公司推出了Bo-108这一后继机设计。由于在研制过程中有法国航宇参与,因此该机在保留了包括旋翼机构、尾桨和滑橇式起落架等在内的Bo-105经典设计的同时,也融合了同时期其他一些法系直升机的设计元素。最重要的是该机引入了当时还属新鲜事物的全权限数字式发动机控制(full-authority digital engine controls,FADEC)技术,再次成为直升机技术领域的“吃螃蟹者”。首架采用美制艾利逊 250-C20R/1涡轮轴发动机的原型机于1988年10月17日首飞成功,而安装了透博梅卡TM319-1B涡轮轴发动机的第二架原型机则在1991年6月5日完成首飞。

飞行中的Bo-108原型机

1991年,梅塞施密特-波尔克-布罗姆公司直升机分部与法国航宇共同被并入欧洲直升机公司(Eurocopter)。经过评估,之前已经发展趋近成熟的Bo-108被赋予EC-135的新编号后作为新公司的重点项目得到继续拨款。除了将尾桨设计改为涵道式之外,发动机则增加了普拉特&惠特尼加拿大分部PW206B这一新型号作为备选,分别安装两种发动机的两架预生产型机于1994年完成试飞,二者均表现出色,而这也使得潜在用户获得了更大的选择余地,从而扩展了市场空间。

从1996年开始,该机在长达20余年的生产过程中衍生出了多个军机和民机型号,形成了一个枝叶繁茂的大家族。就在2018年1月,该机迎来了第1300架的交付仪式,到此为止该机已经在分布于60余个国家的超过300家用户旗下飞行超过450万小时,将继承自Bo-105的成功表现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德国陆军装备的一架EC-135 T1通用直升机

涅槃的铁十字之翼——战后德国军用飞机发展简史(九)

来源《舰载武器》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