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湘军真的是“杀人魔鬼”吗?他们杀害江浙平民是真的吗?

1852年,太平军出广西,进湘鄂,所向披靡,清廷深感绿营和八旗兵已不足用,便饬令各省举办团练以助“攻剿”。1853年1月21日,因母丧回湖南湘乡守制的礼部右侍郎曾国藩,奉命帮同湖南巡抚张亮基督办湖南团练。后来,曾国藩认为团练不足恃,便决定组建一种新的军队,即“湘军”(也称“湘勇”)。

那么,曾国藩的湘军是一个什么样的军队呢?这得从湘军的发展史说起。

不可否认,湘军杀了不少人,但是,远没有“江浙杀平民”的程度。有人认为,湘军许多人参军的目的是“靠命挣钱”,而杀害江浙老百姓的目的却是“劫财夺女”。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湘军的出现空前绝后,它由宗族关系建立起来,深受曾国藩的影响,具有私人军队的性质,而曾国藩正是湘军的灵魂。

家长式是湘军的管理机制,军队成立之初,“无钱不怕死”成为了曾国藩的建军标准。曾国藩本人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因此,他始终坚持以德治国,不忘初衷。梁启超先生的话很好地概括了曾国藩的道德形象:“彼惟以天性之极纯厚也,故虽行破坏焉可也,惟以修行之极严谨也,故虽用权变焉可也。”

曾国藩认为,领导首先要执政为民,二是不怕死,三是不求名利。民贵君轻、无惧生死、淡泊明志铸就了湘军的强大,使它兵强将勇、百战百胜。

与当时的其它军队相比,湘军的纪律性更胜一筹,曾国藩用“仁”来教化湘军。

湘军建军之初,在每月的3日、8日,他都要集中军队,一遍又一遍地告诫将领“以德报德,以德报怨”。而且,湘军的每一个士兵都被要求谨言慎行、尊重长辈,上至军长下至马夫,都要有忠君救民的思想。此外,曾国藩以身作则,以仁育军,从而,建设了一支“忠义”的军队。

在曾国藩墓旁的神道碑上,镌刻着曾国藩的治军经验:“谋定而后动,折而不挠,重如山岳。诸将化之,虽离公远去,皆遵守约束不变。”

由此可见,湘军一直都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

晚清时,曾国藩虽然拥有强大的军队,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军阀,他是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分子。曾国藩虽是“湘军之父”,但是,他并没有把湘军当作自己的政治筹码。

而湘军却是绝对服从命令,包括清政府的命令。

然而,据其他人的观点,说清政府欠了湘军一大笔钱,引起了湘军不满,遂抢劫杀人。而这样的观点,却与刚刚所讲的“湘军服从清政府的命令”大相径庭。但事实上,湘军有着稳定的收入来源,因区区一笔坏账杀人并不理智。

除了群众的劝捐和一些省份的协饷之外,商家收取的“厘金”,也是湘军军费的最重要来源。在咸丰的第十年里,曾国藩在长沙兴办“东征筹饷局”,后来,加入了“牙厘”和“粤厘”,承担了湖南军队的大部分军费。种种事实证明,湘军经济较为宽裕,大可不必因为区区钱财叛反。

此外,湘军虽然属于地方武装,可是,却不能享受中央军队的福利。因此,自1861年曾国藩割据东南时起,军饷问题便开始显露,而后,地方税就成了援助湘军的一部分。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完全解决湘军的军饷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也没有一些材料所描述的那么严重。

事实上,虽然胡林翼拖欠湘军军饷半年多,共计10万多两,但他却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虽然,湘军确实在南京杀害了许多平民,但是,说湘军伤害了江浙人民却有失真相。

在南京失守时,总人口不超过3万人,其中,太平军1万多人。因为,这些太平军不愿意投降,而湘军的任务正是杀灭他们,却不是杀害平民。当时,平民与太平军难以区分,因为,很多平民也拿起了武器。在这时,他们的身份便由平民变为了士兵。

并不能说是湘军杀了平民,这是战争规则和公认的原则。即便如此,湘军也没有完全杀害这些“平民”。根据史实,湘军运战利品上船时,周围簇拥着不少南京市民,甚至,有平民偷盗。这充分说明,连太平军的故乡南京,人们也没有被大规模屠杀,更别说江浙的其它地方,且湘军也没有在南京见人就杀。

此外,太平军在江浙作战多年,追随者众多,不管是湖南还是淮南,都必须加以镇压太平军。但不可否认的是,湘军在南京确实抢劫了很多东西,这是湘军不能洗脱的罪名。可南京、江浙的罪魁祸首并不是湘军,而是太平军,这是史学界普遍认可的。因为,太平军杀人灭口正是历史的事实。

最后,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再次重申:湘军确实杀了很多人,包括太平军和平民,但是,这个数字却从来没有达到好坏平分的地步。但不管怎样,湘军不但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了清廷与各地其它起义军的作战,挽救了清王朝,且使兵权落入汉族,改变了当时清朝的政治格局。

参考资料:

【《曾国藩和他的湘军》、《简明中国近代史》、《湘军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