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諾獎得主——哈佛教授談“疫情後世界可以有更好的社會體系”

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週一(04月27日)報道,本文援引英國金融時報社會類觀點討論,梳理了哈佛大學學者對疫情之後社會形態結構的看法。

諾貝爾獎項得主哈佛大學教授Amartya Sen撰文表示,近期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講話中援引了1939年一首歌曲的歌詞“我們會再次相見。”,這是相當鼓舞人心的想法,也確實是當下我們所需要的。

然而在這場大流行病之後我們能夠期待到的是怎樣的世界呢?是否在抵禦危機中我們能夠共同吸取到什麼教訓。

坦言說,在疫情之前世界就充斥著諸多嚴肅的問題了,無論是國家之間還是國家內部,不平等現象都十分嚴重。

美國,作為全球發達的經濟體,數百萬的民眾卻缺乏普及的醫療資源,計劃不當的緊縮政策則削弱了歐盟向易受疫情攻擊的人群提供公眾支持的能力,巴西、玻利維亞、波蘭至匈牙利的反民主派勢力不斷崛起。

是否有一種可能性,即對抗擊疫情的共同努力將幫助舒緩諸如這類現存的問題。

全球共同努力的行動當然會使公眾認識到公共行動的建設性作用。舉個共識的例子,二戰令人們意識到國際合作的意義,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都是在1944-45年孕育而生的,這些都是Vera Lynn在唱“我們會再次相見”這首歌后不久的重大事件。

那麼一個國家能在這次疫情中學到怎樣長線的教訓呢?我們確實看到一些可以做出的努力。

首先,從英國角度看,二戰期間,英國面臨著嚴重的食物短缺,但英國因營養不良導致的發病率卻下降,這是因為英國通過配給和社會支持,安排更平等的食物分享。

這使得長期營養不良的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吃得好。這樣的例子也可以在醫療設施的共享上獲得借鑑。

其次,就美國而言,非洲裔美國人出現的死亡病例遠高於白人,芝加哥地區中,逾70%的死亡率來自非洲裔美國人,而這部分數據佔據了當地1/3的居民總數。

在諸多其他國家中,從巴西和匈牙利到印度,內不失衡的現象似乎並不少見。

印度是尤其令人震驚的案例,不平等現象維持普遍,自從獨立民主制度建立以來,饑荒雖然從未發生過,但言論自由卻面臨政府越發嚴厲的限制。

再者,在合理的醫療設施及分配問題上,印度本可以從可信賴的流行病管理中受益匪淺,然而,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存在對合理分配的擔憂,相反大量的聚焦都關注於控制和突然的封鎖,卻鮮少關注在印度的貧困群體,失業人群或移民。

可以肯定的是,社會隔離確實有效控制疫情的擴散,但政府管理仍需結合補助性的安排,包括收入,食品,設施來源和醫療注意事宜,尤其是身處封鎖狀態下的人們。

印度,就像其他諸多國家一樣,也需要建立國民醫療體系來抗擊疫情,這可能將是印度從本次疫情中收穫的教訓。

很遺憾的是,當我們再次相見時,我們或許無法像疫情出現前那樣來面對我們持續不平等的世界,然而本質上也不必如此。

對危機管理中的公平性關注將減輕許多經濟體當前的壓力,並鼓舞人們為建設未來更好的世界,減少不平等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