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城县:看完这个你就明白整个县城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

春秋战国——临易

临易,燕国都城之一,古易水流经其城南,故称临易城。燕国历史上由于“外迫蛮貉,内措齐晋”,多次迁都,多达五座都城。据《史记·燕世家》集解引《世本》云:“桓侯徙临易。”其中,临易被称作燕国上都之一。燕桓侯南迁临易的原因主要是为躲避北方山戎族。山戎族的壮大一直是燕国的很大威胁。《左传》中曾有“山戎病燕”的记载,戎狄不断对燕国进行侵扰,燕桓侯因此决定迁都临易。

据《世本》宋衷注,临易在“今河间易县是也”,宋衷为东汉人,汉代易县当今在河北省雄县西北。《括地志》卷二载:“易县故城在幽州归义县东南十五里,燕桓侯徙都临易是也。”在此指出,临易即为易县,易县故城的位置在归义县,即今雄县东南十五里,这里有古贤村遗址“大城”一座,大城南北宽约 1000 米,东西长约 1200 米。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二,“废易县”下云:“废易县,在今县(指雄县)北三十五里,本燕故邑也,即此。”该书也指出“临易”在今河北省雄县西北地区。另外,1976至 1981 年,考古界在容城县境内,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遗址,容城县即在易县周边。在遗址中发掘出铜鼎、铜壶、铜壶盖等刻有铭文的遗物,在遗物上刻有“左征”、“右征伊”、“西宫”等字,证明了容城就是“桓侯徙临易”的“临易”之地。

明清容城县

自从金收复容城后,一直便没有位置的变化。明景泰二年,容城县治由城子村移至现址,修建城池。“城周围三里一十五步,高二丈,下阔一丈六尺,上阔八尺,池深六尺,阔一丈二尺,岁久坍塌”。城池并不大,周长三里,城墙高二丈,城池深六尺,宽一丈二尺,不久后便坍塌了,在大尹王豫的主持下重修,之前并无“古城”的修城记录。清乾隆二十六年的县志中,绘制了县城的平面布局图,可以借此管中窥豹,了解容城城市的大体特征。在图中清晰的描绘了四面城墙、城门开洞位置、公共建筑相对位置与名称、主要街道的相对大小和位置,但是缺少了对老百姓居住和使用的民居、商业建筑和小街巷的描绘。根据这些地图推测,整个城墙呈“口”字形,有西、北、南三门。

明代与清代容城城池的格局基本一致,没有太大的变化,修城记录自明代起,之前并无记载。全城共只开三座城门,西曰揽秀门,意将城外美景揽入怀中。明成化四年(1468年),大尹林景重修名,西门曰迎恩门,北曰镇朔门,南曰景阳门。三门之名皆有含义。西门通向西南方向保定路,达直隶,故而以迎接恩典为名,以示尊崇之意。北部为匈奴入侵方向,镇朔即为镇压匈奴之意,饱含城中居民渴望安定的心情。南门为景阳门,以南为阳,向阳而立,是为正道。东门未开,仅有一文昌阁立于城墙之上。

1. 正德大修

正德六年(1511 年),大尹刘相重修,留有《修城碑》。正德年间,大盗齐彦明等四处抢夺,行迹猖獗,所到之处,只有城池坚固的地方才能幸免。然而当时容城城池岁久毁坏,无法抵御,大盗过后,房屋被毁,财物被夺,遭受了很大的损失。邑人沈塘形容其“至则迹库纵囚焚县厅,搜富家金饷马于仓,廪官民之财殆尽。”不仅如此,盗后不久,一场大雨使得城墙倒塌,重修城池之事变得极为紧迫。

修城之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圣庙、静修祠、各处门匾、学宫等城内建筑,因其劳动量少,费用低,故而先行修完。第二个阶段是修筑城墙。先挖土造门,伐木为扉,经商议,城墙上没有瞭望台,无法起到抵御外敌、守城的作用,于是便在西门、北门、南门之上,造砖建楼,并在城门上包以铸铁,“包土以砖,包门以铁,门之上为楼,重檐彩枅,高拱入云。”刘相还在城墙上钉旌旗,在门两侧放置金鼓,大大提高了城池的稳固性和防御功能,并且饰以彩绘,斗拱高耸入云,坚固而美观。

“易民田若干亩,为习戎之所,而亲教以战,又易民居若干尺,以便城下马道。”刘相不仅考虑到了城墙与建筑,他担心军队的战斗力得不到加强,专门将若干亩农田变为习武的地方和马道。经正德大修后,城池长五千四百尺,即三丈半,高四十五尺,即半丈,三个城门上的城楼各有三间,城池的防御系统得到极大的完善。

2. 万历大修

经正德大修后,100 年间,容城的城池只是小修小补,并无太大变化,直至万历壬子(1612 年),大尹徐廷松撤旧基,重修城池,增高加厚,并添门楼,留有《重修城碑》。

据《重修城碑》记载,彼时容城有大国之风,但是在容城东西方向,城墙高度不足一丈,年久失修,有倾圮的危险。到了壬子年间,东莽的徐廷松兴致盎然的来到此地,看到一片残破的城墙,兴致全无,绕城感慨:“城已恶矣。”决定恢复容城往日风貌,重修城池。

在徐廷松的主持下,城墙增高至二丈五尺,加厚至一丈五尺,用砖和白灰混合筑墙,可以抵御大雨连绵。城垛“森耸而坚”,士兵可以隐藏在城垛之下。城楼有三门,并且华丽雄伟,好像飞舞的云霞。“三门洞,辟如券斯,覆重楼飞栋,状如挥云,抑且炉池,长堤绵亘。”此次修城,创新之处在于使用白灰与砖混合,避免了之前城墙无法抵御连绵阴雨的弊端。

清朝时期


民国时期

城池基本无太大变化,周围三里十五步,高二丈,下阔一丈六尺,上阔八尺,地深六尺,阔一丈二尺,城墙是用三合土筑成,设有西、南、北三座城门,无东门。城门楼用砖砌成,比城墙厚,中间为瓮式门洞。门洞安有两扇大门,为木质。有砖砌漫坡甬道,由地面通向城楼。城墙上的四角,有砖砌平台。城墙东南部,建有魁星阁。东面城墙中间偏北,对着薛家街,建有文昌阁。主要街道是南北大街、西大街与薛家街。两街相交处,有清初新建东西向木质牌楼一座,纪念明朝兵部员外郎杨继盛。牌楼雕梁画栋,横悬匾书“匡国之臣”。南北大街南头,铺面较多,鳞次栉比,有当铺、盐店、杂货铺、药铺、饭店等。

据民国九年《容城县志》记载,自明景泰二年(1451 年),容城县治由城子村移至现址,直至乾隆五年(1740 年),容城城池历经十次大规模的修缮,历届大尹皆有所修补,大到修城墙、三辟城门,小到更门名、添跑马道,皆有所作为。后再无组织大规模的修缮。直至抗日战争时期,容城的城墙在战火中未遭幸免,全部倾圮,仅存的断壁残垣也因保护不当而逐渐消失。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关注,咱们下一篇文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