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父亲攻击暴躁,孩子自卑逃避,家族的脾气是该疗愈的点

他恐慌焦虑紧张,伴随着眩晕感。他害怕与人交往,特别是不敢看着别人说话或沟通事情。

周围有人在,或有人靠近自己,自己就会特别恐慌焦虑,怕别人会跟他说话,他怕不知道怎么回答,显得无能显得傻。他怕别人看到他很傻的样子,他怕别人嘲笑他像傻子一样。

他害怕跟别人待在一起,待在一起会特别紧张,紧绷,特别是后背。手里拽着东西还好,如果手里没有东西,就感觉没有着落,不知所措,身体会不自主发抖。

特别害怕别人看出他的焦虑恐慌。他怕在别人面前形象很糟糕,但又不敢抬头,低着头。

他觉得别人都在嘲笑他,哪怕是在街上,哪怕是陌生人,总是很戒备。


1.身体的症状,是心理的自我保护,连接着内心的伤。

催眠治疗中,

他感觉到身体在发抖,当他仔细感觉时,他感觉到身体就像在向后退缩一样。身体发抖,是他想要把自己藏起来。

他回到七八岁的样子,当时在家里,爸爸妈妈在谈论着什么。

他突然听到爸爸妈妈的谈话中谈到他,他敏感的听到他的名字,接着就是爸爸的辱骂,说他恶心,说他长得丑。

自从他听到爸爸说他恶心,长得丑,他就再也不敢抬头看别人,总是担心恐慌。他觉得爸爸总是看不起他。

只要有爸爸在身边,他就会把自己杵在那里,什么也不表现,什么也不做,尽量要把自己藏起来。他害怕无论他做什么,爸爸都会看不顺眼,都会鄙视他,责骂他。

2.爸爸价值感低,无意识保护自己的同时,却把压抑暴躁留给了家人。

爸爸总是高高在上,好像觉得爸爸什么都是对的,自己什么都是糟糕的。

他总觉得爸爸针对他,但又确实觉得他自己很笨,学习不好,也不会说话。

爸爸总是脾气很暴躁,嗓门很大,总是说出刺耳的话,总是愤怒的、责备的语气,总是攻击否定的表达。

殊不知,爸爸的攻击否定实际就是内心挣扎的投射。爸爸总是暴躁,因为他很早之前就变成了一个刺猬。

爸爸一直成长是很压抑的,爷爷脾气很暴躁。爸爸不敢反抗,也觉得不应该反抗。

所以爸爸在爷爷面前,表现规矩、退缩,但内心却又是波涛汹涌、针锋相对、愤怒争斗的。

爸爸对家的态度,就是爸爸成长中自己内心不安定的写照。内心不安定的压抑愤怒,本来是对爷爷暴力的反抗,压抑下来就留给了自己的内心,留给了家人。

而爸爸对外人的表现,就是爸爸成长中在爷爷面前的表现:规矩、退缩。

爸爸其实是自卑的。在外面是一个看起来非常老实压抑的人,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做事、与人相处也从来不敢主动。

爸爸是没有安全感的。要是去哪里工作,如果没有熟悉的人陪同,他会不敢去,不踏实。爸爸也是比较害怕与人交往。

在爷爷面前或外界面前,对爸爸来说,是不安全或不可控的环境,他会保护自己,表现得安分守己、规矩不张扬。但内在的冲突依然在,压抑攻击、针锋相对,在自己可控的、安全的环境就会表现出来。

对爸爸来说,家是一个安全可掌控的空间,他把他压抑暴躁的,都肆无忌惮的留在了家里。

爸爸就像是一个自卑,而又情绪暴躁的小孩,在那里张牙舞爪,在地上打滚。

爸爸只是针对他吗?

其实不是,当他去看到他的成长和家庭,发现爸爸对妈妈和弟弟也大嗓门。虽然没有说一模一样的内容,可是总也是责备、愤怒的语气,内容也让人感觉到不舒服。

他看到爸爸本来的样子,看到爸爸并非因为他不好而针对他,既看到爸爸的可怜,又好像觉得自己的境界比爸爸更高。

3.内心的傻子,不该是逃避的理由,却该是值得陪伴和温暖的力量。

催眠治疗中,他看到很多人围着他,认识的、不认识的,那些人在嘲笑他,那些人在交头接耳说他,那些人在对他指指点点。

他想要逃离,紧张恐惧。

我鼓励他,不阻止那些人,反而看着那些人,告诉他们可以嘲笑得更厉害一些。

告诉他们:我就是傻子,让他们嘲笑得更厉害一些。

当他开始允许那些人嘲笑他,当他告诉那些人“他不会阻止他们”,反而那些人不笑了,也不说了,就默默离开了。

当他看到人们嘲笑他,说他是傻子时,他更不愿接近这个傻子,他不喜欢这个傻子。

我告诉他,我会鼓励他试着靠近这个傻子。

当他愿意试一试靠近这个傻子,他感觉好受多了,并不那么糟糕,反而感觉跟傻子待在一起很温暖。

当他愿意靠近傻子,好像感觉不那么在意那些人说什么,随他们说,他愿意和傻子待着。

害怕被嘲笑,是他的焦虑。解决焦虑最简单的方向,就是放开焦虑,随焦虑来,看看能有多糟糕的结果,发生了又怎样!

傻子是他内心的自卑,当被接纳,自卑就会转化成温暖和力量。


抑郁恐惧、焦虑强迫症的治疗主要有这几部分:

处理潜意识影响事件和和因素;处理情绪;学会与症状相处;建立适宜的改善行为模式。

公众号:漫心自然心理催眠

【成都抑郁焦虑症心理催眠治疗_啊漫老师;外地:视频在线心理催眠治疗;漫心自然心理催眠 】

啊漫老师:

累计数千严重心理障碍案例实例,保存大量心理治疗实录,包括视频和文字,实战型心理障碍治疗专家。

专注及擅长领域:

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

儿童社交场合恐怖症及学校恐怖症;

儿童抑郁焦虑,抽动症强迫症;

产前产后抑郁症;

人格梳理;

心理催眠技术与疗愈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