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后浪》,什么是“自由的选择”?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纪念101年前“五四”爱国运动的日子,网络上最火的应该是一个《后浪》的视频。

说实话,从视频中看到了B站的诚意,何冰老师极具张力和富有感情的演讲,华美的视频和精彩的剪辑,其中不乏电子竞技等为国争光等热点,一时间全网转播,连央视都为止点赞站台。

朋友圈里90后的转的不多,70后、80后倒是有不少转发的,窃以为大概要抓住青春的尾巴吧。

作为85后的中年人,已过了而立之年,我在看完之后,却心生不适,不是因为自己马齿徒增而感慨,而是因为这个片子实在是不接地气。

主流媒体最爱的就是说教,可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发达,信息获得的便利性,与其反作用的洗脑,不如直面现实,把困难和矛盾剖肠开肚摊开给大家看,也许效果会更好。

向往的,和“拥有的”是两码事。

文中“自由选择”的权力,我身边认识的人,好像都没有。

我可以选择不搬砖么?

我可以选择不还房贷么?

还是我可以选择不上班去国外旅游?

后来我想明白了,这个文章适合王撕葱同志,和中国极少数的一小撮站在财富金字塔顶端的有产阶级子弟。

片中没有出现一个农村场景,没有一个农民青年或城市底层子弟,没有一个操作工、快递员、廉价大学生……大概率可能这些人不算人。

现实中大部分青年其实没那么光鲜靓丽,可能在工厂流水线上机械地重复劳动;可能骑着电驴穿梭在送外卖路上,挥汗如雨,争分夺秒;有可能在烈日炎炎的工地上,汗流浃背,苦不堪言。

还有可能是苦读到20多岁的大学毕业生,好不容易冲破千军万马找到一份“体面”工作,白天坐在繁华熙攘的办公楼里,衣着体面,美其名曰“白领”,每天面对着盛气凌人的领导和颐指气使的同事,嚣张的唾沫都快被喷到脸上。

无休无止地加班动辄996,好不容易熬到下班,回到逼仄的出租屋,狭窄破旧如同狗窝,仅仅只能放下一张床,疫情当前,房东还要涨价。

不敢生病,不敢请假,不敢随意离职,算算每月的收入和开销,想要在这个城市买房遥遥无期,城市之大却难以立足,和土著邻居们共享的无非是空气罢了。

这个城市不需要你的人,只需要你交的社保和廉价劳动力。

婚恋、买房以及未来的子女教育和父母赡养等,每个人焦虑地如同五指山下的孙猴子,才发现放肆开心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情,才懂得为什么很多中年人喜欢喝酒消愁。

相比上一代人,我们可以自由的看知乎聊微信,刷抖音等,看更多的综艺节目、肥皂剧和网络小说,获取更多的垃圾信息,但也仅此而已。

但片中未曾出现一幕这样的场景,我们其实也是人,而且应该是大多数。

建议演讲题目应改为,“献给新一代城市中产阶级子弟等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