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简要介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峨眉山地理位置:中国四川省西南部气候类型: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占地面积:154平方公里景点级别: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5A)著名景点:七里坪、万佛顶、报国寺、伏虎寺、峨眉十景主要山峰: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最高处:万佛顶(海拔3099米)所属山系:邛崃山系走向:南-北世遗类型: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部分)

峨眉山位于北纬30°附近,四川省西南部,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 ,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

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有植物3200多种,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1/10。峨眉山还是多种稀有动物的栖居地,动物种类达2300多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为该山一大特色。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 ,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礼仪、音乐、绘画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浓郁气息。山上多古迹、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洗象池、龙门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胜迹,是中国旅游、休养、避暑目的地之一。

峨眉山为蚀余山,介于北纬29°16′-29°43′,东经103°10′-103°37′之间,为邛崃山南段余脉,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约154平方公里,主要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4座山峰组成。山的中、下部分布着花岗岩、变质岩及石灰岩,山顶部盖有玄武岩。

峨眉山-乐山大佛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峨眉山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峨眉山为主体的峨眉山景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

主要山峰

大峨山

大峨山是峨眉山的主峰,海拔3099米,山脉峰峦起伏,重岩叠翠,山麓至峰顶50余公里,石径盘旋,直上云霄。在金顶有大面积抗风化强的玄武岩覆盖,构成了倾角在10~15度间的平坦山顶面。而在金顶的东侧为古生代碳酸岩,由于流水沿背斜裂隙强烈溶蚀,形成了高达800米的陡崖(舍身崖)和深涧。

二峨山

二峨山又名绥山,呈东北-西南走向,由花岗岩、白云岩等构成。主峰形似覆釜,海拔1909米。林木多柳杉、杂木、竹类,建有林场。土产茶叶、竹笋、桐油、生漆等,并产中药材。西麓猪肝洞,为道教名胜。南有紫芸洞,相传是唐吕纯阳修炼处。



三峨山

三峨山又名西皇山,位于乐山沙湾镇西南。长13千米,宽7千米,主峰海拔2027.1米,高出沙湾镇江面1625米。出露地层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和二叠系,山顶覆盖玄武岩。东坡陡。开始形成于新第三纪末。有铜、铝等矿产。

四峨山

四峨山在四川省大峨眉山之北二十里,峨眉山市区北五公里,海拔982米。因山形棱瓣如花,故又名花山,或谓即《水经注》之武阳龙尾山。山有圆通寺,山巅则有最早修建的古刹观音庵,为明代高僧印宗禅师(四川绵州人)谈禅结茅之处。

人文历史

峨眉起源

对于峨眉山名来历,众说纷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峨眉山就闻名于世。而峨眉山名,早见于西周,据晋代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杜宇以褒斜(今陕西汉中)为前门,熊耳(今四川青神县境内)、灵关(今四川雅安芦山县西北)为后户,玉垒(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内)、峨眉(今四川峨眉山市境内)为城廓。"晋左思的《蜀都赋》写道:"引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但为什么称之为"峨眉"。其说不一。一说峨眉山是因"山高水秀"得名,另一说是因"两山相峙。"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边上,大渡河古称"涐水"山爱水而得名,故称"涐眉山"。峨湄山只是因为是山,才离开了水,由"涐湄"变成了"峨眉"。这种说法系近代文人赵熙之论,"是山当涐水之眉。眉者,湄也,以水得名。"峨眉山自春秋战国以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

"峨眉天下秀"之称。

佛教文化

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经南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峨眉山,药农蒲公在今金项创建普光殿。公元3世纪,普贤信仰之说在山中传播,中国僧慧持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今万年寺)。6世纪中叶,世界佛教发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转向中国,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中心,佛寺的兴建便应运而生,历史上寺庙最多时曾多达100多座。公元8世纪,禅宗独盛,全山禅宗一统。9世纪中叶,宋太祖赵匡胤,派遣以僧继业为首的僧团去印度访问。回国后,继业奉记来山营造佛寺,译经传法,铸造重62吨,高7.85米的巨型普贤铜佛像供奉于今万年寺内,成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文化、艺术价值极高。千百年来,峨眉山这个"佛门圣地"便以"普贤道场"之名,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蜚声中外。

在过去漫长的时间中,峨眉山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佛教文化瑰宝,也遗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景区内现存寺庙30处,建筑面积约10万余平方米。其中的飞来殿,万年寺无梁砖殿均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品。佛教文物品类繁多,其中高5.8米,7方14层,内外铸全本《华严经》文和佛像4700余尊的华严铜塔、万年寺明代铜铸佛像,以及明代暹罗国王所所赠《贝叶经》等都是精品。峨眉山有文物古迹点164处,寺庙及博物馆的藏品6890多件,其中属于国家定级保护的文物850多件,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作为"佛门圣地"的峨眉山,千百年来得以闻名,除了佛法的宣扬,佛徒信众的礼拜,历来与名人学士、墨客骚人的咏赞、记述和传播有着密切关系。诗人李白、苏东坡留下不少赞美峨眉山的诗篇。在二峨山(古绥山)下不远处的沙湾镇,有现代文豪郭沫若的故居。郭沫若写下了不少峨眉的诗篇,堪称峨眉诗人,曾书写"天下名山"题名。

武术文化

关于峨眉派武术历史沿革,与少林和武当派有所区别,少林派相传是南北朝时期来华的古印度高僧中国禅宗始祖达摩传授的;武当派是由明初道家张三丰创始。峨眉派的始创则远远早于两派,根据现有史料研究后认为,峨眉武术孕育时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成型于春秋的战国,以白猿祖师(司徒玄空)的"峨眉通臂拳"为历史依据。关于峨眉武术的地域定义,史学界尚有争议:从广义上认为,峨眉武术形成于峨眉山,故以峨眉而得名,流传于巴蜀(西南大部)地域范围内的武术各流派由于相近的地理环境和相通人文自然,所形成的风格和特征非常相近相通,均以"峨眉派武术"相称,形成为以峨眉山为主的一大地域性武术派系--峨眉派。

从理论上讲,峨眉派武术是在武术的基础上形成的,武术则来源于武艺等形式,与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地域因素的制约。所以,峨眉武术在孕育期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根深蒂固的巴蜀神巫文化影响,在形成期间益于道家养生行气之术和佛门内外兼修之精髓,在发展中受到楚越文化、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的熏陶,是数千年来巴蜀各民族的智慧和结晶。

山茶文化

在峨眉山有文字记载以来4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峨眉山茶史及其茶文化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们同峨眉山道、释、儒文化及峨眉派武术文化组成了峨眉山文化大观,根据可以考究的古典文献,峨眉山茶史即茶事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峨眉地区最早出现的原始农耕时期,这一时期大致距今有300余年。最先将峨眉山森林中野生古茶择而饮之的是远古农耕时期纷至沓来峨眉山中觅寻长生不老修行之术的中国远古原创道教人物。

茶道中的峨眉派始于公元845年间,由峨眉山昌福禅师(今眉山人)创立,创编茶道律谱《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书。到公元880年授僧人茶法62人,公元881年交由万年寺隆元法师主持茶道律规。峨眉茶道的精神就是"智、美",不以传统认识为标准定论。隆元法师是一名峨眉山本地人,对茶的种植和制作都较为精通,通过他的努力,峨眉茶道又融入了一些种茶法和制茶法,并获得大量的民间俗家弟子的支持和修习。后来的当代人,大多都知道峨眉山历代高僧几乎都会种茶制茶,著名的中国名茶"竹叶青"、"峨眉雪芽"、"峨眉白芽"、"妙品"等,就是峨眉山历代高僧自种自制的极品绿茶之系列产品。

峨眉诗歌

《峨眉饵黄精》,唐·韦应物

《送斐迪侍御使蜀》,唐·钱起

《赠别郑炼赴襄阳》,唐·杜甫

《峨眉东脚临江听猨怀二室旧庐》,唐·岑参

《楚狂接舆夫妻》,唐·吴筠

《登峨眉山》,唐·李白

《度秋》,唐·李世民

《感遇诗之二十四》,唐·陈子昂

《畴昔篇》,唐·骆宾王

《峨眉圣灯》,唐·薛能

《天柱山赠峨眉田道士》,唐·施肩吾

《寄峨眉山杨炼师》,唐·鲍溶

《赠薛涛》,唐·白居易

遗产名录


主要景点

万佛顶

万佛顶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海拔最高的风景名胜区及自然生态保护区,也是中国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从金顶向西横行,是千佛顶。

金顶金佛

金顶是峨眉山的象征,金佛是峨眉山的标志。金顶是峨眉山景点和寺庙的汇集,48米高的四面十方普贤金像矗立在金顶。

接引殿

接引殿宋时名新店,寺位于大山之麓,海拔高度2540米。历经数次毁坏、重建,今殿于1997年落成,同年举行了开光法会。

洗象池


洗象池是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位于峨眉山海拔2070米的钻天坡上,由仙峰寺上行25华里,明时仅为一亭,称"初喜亭",后改建为庵,名初喜庵。


(以上资料来源于网络,请您自行甄别资料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