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情商的孩子》:5个步骤,轻松应对孩子的坏脾气

养育孩子,难免会遇到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比如看到超市里的恐龙玩具,非要买,尽管家里有一个相似的恐龙。这时候你和他讲道理,如同对牛弹琴。你坚持不给他买玩具,他开始变本加厉的哭闹,躺在地上手脚乱踢。你忍无可忍,强行把孩子从超市拖走,到了外面,一顿好揍。



类似的事情上演很多次,搞得你筋疲力尽。这样的教养方式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什么是正确的呢?

在《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孩子发脾气时,根据家长的表现,可以分为三种:忽视型,压抑型和放纵型。

忽视型

什么是忽视型家长?遇到孩子发脾气,选择忽略或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因为丢了玩具而哭泣。家长会说:丢个玩具有什么大不了的!别像个三岁孩子!这是忽略了孩子的情绪。

如果家长这样说:别哭了,你看我手里是什么?冰淇淋!这是转移注意力。



忽视型家长的做法,就像是考试卷上答错的题,本应正视错误,可是却捂着眼睛说看不见!看不见!

压抑型

这类家长不仅忽略了孩子的消极情绪,而且还要通过责备或者惩罚来打压这种情绪。

我发现我老公就是这类家长。当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到时,她还想继续看。老公很生气,强行关了电视。孩子开始撇嘴,要哭。老公更生气了,说:别哭!给我憋回去!

孩子只好克制住自己的情绪,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这类家长,面对试卷上的错误,不仅不看,还要把题目抠掉。你以为你抠掉了,题目就不存在了吗?其实,试卷上缺了一块,永远不能修复!

放纵型

这类家长接受、认同孩子的情绪,但是缺乏指导孩子应对消极情绪的技巧。

孩子会出现什么问题呢?他们会使用不恰当的行为表达自己的情绪,不懂得调整自己的情绪。我就是这种类型。每当孩子哭泣时,我任由她哭。我认为,她哭好了,事情也就结束了。这类家长面对试卷上的错误,能做到的只是盯着大大的红“×”,却不改正错误。



在以上三种管教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情商会比较低,也就是管控情绪的能力弱。通过作者的研究发现,情商低的孩子,学习成绩比较差,人际交往能力差,压力大。从而影响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幸福。

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呢?

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时,作者提出5个步骤。

1,觉察到孩子的情绪

通过孩子的面部表情,行为表现,觉察到孩子有心事。



2,把握机会

孩子不开心,发脾气的时候,正是教导孩子正确处理情绪的好机会,也是增进亲子亲密关系的机会。

3,倾听和认可孩子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家长一定要认同、接受孩子的消极情绪。

4,贴标签

孩子年纪小,有时候不懂事如何表达情绪。一个3岁的孩子不会说:妈妈,最近我表现得不乖,是因为我刚转了一个幼儿园,压力比较大。

家长帮助孩子表达情绪,给情绪贴上标签。比如:你的小宠物死了,你很伤心。



朋友不和你玩,你感到孤独。父母用合适的言语表达孩子正在经历的感受,可以帮孩子建立关于情绪表达的词汇库。孩子越能精确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情商的促进作用就越大。

5,划分界限,指导孩子解决问题

孩子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夺走了,他可以伤心,但是不能打人,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解决问题。这就是帮助孩子划分正确的行为和不良行为。告诉孩子不能通过不良行为表达消极情绪,当孩子理解了这些界限,他们就会懂得规范自己的生活,主动避免不好的行为。

鼓励孩子自己想出解决方案。即使父母知道最好的解决方式,也一定要忍住冲动。这样可以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孩子没想出方法,父母可以说:愿意听听我的意见吗?这时候才给孩子提出建议。



案例解析

我们来看下书中的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他和两岁的女儿莫利亚一起坐飞机回家。无聊沉闷的飞行中,女儿想玩小斑马玩具。可是斑马玩具放在行李舱中。作者说:你的小斑马在行李舱中。在下飞机之前,我们拿不到它。

可是莫利亚固执得说:我要小斑马!我就是要小斑马!

这时候作者想起了处理情绪的5个步骤,于是他说:

“你希望现在就能抱着小斑马。”(倾听孩子)



“是的。”她伤心地回答道。

“所以你很生气,因为我们不能把它拿过来给你。”(给情绪贴标签:生气)

“没错。”

“你希望现在就能有小斑马陪伴。”作者重复道。她好奇地看着爸爸,甚至有点吃惊。

“是的。”她嘟囔着,“我现在就想和它在一起。”

“你现在很累,如果能抱着小斑马,闻着它的味道,一定感觉很好。我也希望小斑马能在这里,陪在你身边。我甚至希望我们能跳出这些座椅,找一张巨大的床,床上摆满了你的玩具和枕头,要是能躺在那里就太好了。”(帮助孩子表达情绪)

“是啊。”她赞同道。

“因为小斑马在飞机的另外一个地方,我们不能把它拿过来给你,所以你才感到这么失望。”(贴标签)

“是的。”她叹了口气。

“真对不起。”作者说道。此时女儿她脸上的紧张感慢慢消失,她又温和地抱怨了几次,几分钟后就睡着了。

女儿的失望和伤心的情绪得到了爸爸的接纳和理解。作者这样做,已经解决了女儿的心理问题。

在面对孩子的情绪时,你学会怎么处理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