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十大难解字之一:一

《道德经》和其它所有的经——比如《金刚经》、《易经》相比,最难解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人都在解。而且这个趋势从20世纪到21世纪更加凸显。

不论是各类音频平台,还是书店中的国学书架,《道德经》新作几乎一直是最多的。

很多人都在解《道德经》说明它接近生活,但2000年来几乎没有一本解读《道德经》的作品达到了朱熹注四书的地位,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道德经》里的道理太多了。

让人闹心的是这部经没有人名没有故事没有引经据典。只有赤裸裸的道理摆在面前,似乎对但又不知其所以然;似乎不对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对。5000个字,近300个道理。

很少有人能一下子完全整明白这么多道理。但很多道理又确实能整明白。

所以众多解读《道德经》的作品就必然参差不齐。即便是传世的几本作品,也是问题百出。

2012年-2013年左右,我研读过50多个解读《道德经》的作品近500遍,直到某一天,我觉得自己可以自成一家了的时候,我又用5年时间研究了500遍,从2018年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分享我的心得。

回归正题,之所以只列十大难解的字,只是因为这样符合人们的习惯,9个字也行,11个字也可以。

一这个字,在《道德经》出现过15次,主要有两重含义,就是作为数字的一,相当于1;和作为个体代表的一,相当于一个苹果,一个电脑,一棵树,一个人,等等这些一的抽象。

对这两重含义解读得最最牛的就是王弼,也就是玄学的代表人物。他说:一者,物之极而数之始也。

王弼解读《道德经》的成就掩盖了他的问题,就像韩愈的文笔掩盖了他的不深刻一样。也就是说他们都是才大于识。

王弼之后,不知道从谁开始,这个一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含义:一即是道。

比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

把这里的一解读为道,所以就只能解读为:道生道(或者道即一),一生阴阳,阴阳生天地人,或者阴阳二气再加上和气为三,然后万物就都生出来了。

这是对道德经最大的误解之一。也是99%的人的解读方式。

本章的一,是物之极即物之成,而不是道。

能理解到这一层,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考能力。我在这个问题上琢磨过不下100遍。只到我琢磨出来我满意的结论。尽管一二三解读为道阴阳和之气也无法辩驳,但那样《道德经》又变成了玄学了。

不扯了,上晕菜。

一是第一代,二是第二代,三是第三代。第一代和第一代相交,才能出第二代,第二代和第一代、第二代相交,出的都是第三代。假设第三代不和第一二代相交,即使第一代不断地生,第二代不断地生,第三代也不断地生,也永远是这三代。必须是第三代和第一或第二代相交,才能出第4代以至第n代。

这里的每一代,不一定是同一类物,是什么都可以。我知道大家都很蒙,慢慢理解吧。

但这确实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也需要一定的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