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鼓勵學生考研,但最後沒考上的還是佔大多數的,這讓那些沒考上又失去了找工作好機會的人怎麼辦?

神奇小Mo


其實這就要看自己的實力了,對自己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我也同意有考研意向的去考研,要是擔心考不上,可以留一個後手,就是校區找公司簽約,雙方達成共識,就是自己假如考上研就不用來工作,考不上就來工作,我這邊很多學生都是這麼做的,說回來也是公司缺人。這個看情況操作。

假如真的考研失敗了,要麼計劃二戰(家庭條件允許),要麼趕緊找工作,現在高校裡一年應該有兩次大型招聘會,失敗以後還可以趕上春季招聘會。也可以考慮去考公。總之失敗不要緊,要緊的是抓緊時間去彌補損失。(關注私信,回答更多考研問題。)



一捧靈光


這個問題起碼牽扯到職業生涯教育、國家人才培養計劃和目標、就業市場調控等內容。

終身學習型的個人發展路徑的設計實際上很多大學生缺少的,高校及社會、家庭在學生職業生涯教育中的投入少的可憐,而現有的關於職業生涯教育的也多是從舊的教育體系中走出來的經驗主義的老師,多數是基於自已的判斷給被教育者指條“明路”,至於是否行得通或者科學與否也無處可知了,而社會和家庭也多數基於當前的人們的社會地位及財富值來評判哪個更有前景,對於職業發展趨勢的前瞻性不夠。因為職業生涯教育的缺失和對未來的迷茫,大學生的選擇往往更依賴於經驗主義的判斷和說教,在大學畢業生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通過升學營造出自己的稀缺性就是很多大學生選擇考研的關鍵因素。我曾經問過很多大學生為什麼考研,答案几乎出奇的一致,本科生太多了,研究生畢業好找工作。實際他們沒有明白問題的核心出在了哪裡。

從國家人才培養計劃和目標來講,提高全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受教育面對於提高國民素質有很多的幫助,而要實現人才強國戰略,就要大力搞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培養。這個過程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由於教育資源不足導致的人才培養質量的下滑。但如果你把國家的人才戰略放在一個大背景下,比如,現在不少學者把研究生階段的培養稱為“本科+”,意思就是說現在的研究生培養質量值得懷疑,但是整體上看,國民素質整體上得到了提升及國家人才強國戰略得以形成並取得了發展。

就業市場調控也是近年來研究生報名人數增多的重要原因,比如高校研究生錄取連年擴招以緩衝就業市場的壓力,這等於是用時間換取發展機遇,以升學吸引就業市場富足的大學畢業生進入到研究生階段學習,一定程度了緩解了就業市場壓力。

至於沒有考上研究生又錯失找工作機會的大學畢業生,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尋求突破:①及時調整心態和轉變擇業觀念,積極尋求就業機會,先就業後擇業;②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學歷提升不急一時,可以堅持學歷提升和能力提升兼容發展,工作即實踐;③調整狀態,二戰考研;④選擇創業等其他路徑。現在國家每年都會針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推出系列招聘活動,省市級也會針對性的組織區域經濟招聘活動,作為考研落榜生可以多關注一下,再者就是主動出擊,由於用人單位和大學生求職的信息不對稱,一般都認為是用人單位的市場,實際求職者主動出擊更易獲得崗位。對於不同的大學畢業生個體而言,由於各自的職業發展趨向不一致,很難說什麼是上策選擇,什麼是中策選擇,什麼是下策選擇。從目前我國的企業人才需求量上來講,大學生難就業的現象多數是來源於傳統的就業觀念的束縛,一方面是學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企業招不到員工。

總之,客觀的認識“鼓勵考研”的時代背景及存在的問題,更重要是從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出發,秉承終身學習和實踐的理念,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成長道路才是最重要的。


聶光輝


我還是贊成多鼓勵學生考研的。因為考研影響找工作的概率不大,也可以避免。

第一,考研和找工作並不衝突,現在信息這麼發達,考研期間抽空在互聯網上投個簡歷,面試,都是來得及的。

第二,老師鼓勵考研,其實是對大家負責任的,特別是本科學校名氣不是很大,通過考研,可以說是一條改變自己起點的捷徑。

第三,通過考研,可以加強自身本科的學習,至少可以讓自己的專業學習得到很好的保證和提升。這一點對未來就業也有幫助!

第四,考研時間其實一月份就結束了。有很多時間寫畢業論文和求職了。能考研的學生,一般都是比較優秀的,學習成績優異,追求上進。

就算考不上,老師也原意優先推薦工作,或者參加選調生。

最後,其實關鍵在於,研究生是分兩種類型的,這個我在以前回答問題的時候提到。一種是應用型的,這個其實在參加工作後,明確了自己的方向和需求了再考也不遲,或者更好;另一種是學術研究型,那麼就是將來還要繼續讀博的,這個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意志和決心的。那麼,你到底適合哪一種呢,這個很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