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下西洋,那些不为更多人知道的事

自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到1433年(明宣德8年),宦官郑和曾七下西洋。每次都有260来艘海船以及27000多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船队,共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及地区,加深了我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直到1433年的4月(最后一次),郑和率船队返程至古里国(今印度南端)时,在船上因病过世。这位不平凡的宦官为我国的航海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明初,北方游牧民族被逐至长城以北,王朝政权已比较稳固。社会经济也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此时的明成祖自有“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想法。希望通过彰显国威、炫富手段让海外诸国来大中华朝拜以提高个人威望

当然,也有说是为寻找建文帝朱允炆(侄子)的下落。“靖难之役”后朱允炆下落不明。疑心很重的明成祖成功夺位后一直担心着这件事。疑心他在海外避难,将来构成威胁,故派郑和下西洋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行踪,以绝后患。

郑和下西洋船队

郑和下西洋是带着巨量礼物,沿途赠送赏赐,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它于哥伦布烧杀抢掠海盗船队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郑和船队也不只有笑容与豪礼。郑和是大明的和平使者,也是一个手握利剑的集团军司令。《明史卷304·郑和传》明确记载,郑和率领着“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这可是个集团军的规模建制啊。要知道汉代名将李广征伐匈奴时,通常就是五千人马。而郑和的27000多名将士,分乘260艘大船。当时,算是地球上唯一的一个海军编队了。旗舰长达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排水量达八百吨。船上除有27000多军人外,还匹配有大量军马、兵器。这些兵、马就是大明帝国的利剑。

郑和下西洋连环画

显然,大明郑和的船队虽没有屠杀异族的企图,但绝不能没有防范别人屠杀的实力,只有如此这些豪礼才能具备协和番邦的属性,否则就可能成为送货上门的猎物。

例如,当郑和来到南海区域时,抢劫范围曾涉及日本、中国、越南、菲律宾、暹罗、苏门答腊、爪哇等整个东亚地区,当时又占领了马六甲海峡的酋长陈祖义,又瞄上了这支船队的巨量财富。此人本来就是明政府悬赏50万大洋的通缉犯。郑和刚到,就设法招抚。陈一边与郑和周旋,一边周密部署劫持整个船队的计划。然而,郑和以27000兵马兵器的实力,将陈的武装歼灭并将陈祖义抓捕归案。两年后返回国时将其押到至北京,被大明政府给凌迟了。

郑和

还有,在锡兰山岛国(即今斯里兰卡),亚烈苦奈儿国王在得到一份礼品之后却贪欲膨胀,企图霸占船所有财富,就派大军直奔海边劫掠船队。郑和率领2000精兵,占领其都城,并生擒了亚烈苦奈儿,还把国王及俘虏带至北京。后来大明朝廷法外施恩,将其全都释放了。可以说这是我们华夏民族特有的度量。

至于人们一味地强调郑和下西洋带着豪礼一路赏赐、赔笑,这是有失妥当的。若没有手握利剑的集团军保护,这支外交使团最终会成为一笑柄。

郑和 01

对此,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下方留言、讨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