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胜利就是赢家的宋朝,想赢这场战役,要占领几个制高点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自从孔子开设私塾教育以来,文化教育就再也不是王公贵族所私有的了,无数平民百姓可以获得被教育的机会,学者也是越来越多,但官位还是被王公大臣所垄断。

而顺应着时代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也开始出现,无数寒门子弟可以通过寒窗苦读来考取功名。

这一制度也像极了现代的中国高考制度,伏案苦读,六月笑看我主沉浮。

尤其在宋朝这个理学盛行的时代,它的科举制度就更有意思,无论是严禁携带,传义,替考的细节规定都神似现如今的高考规定。

而且在宋朝“高考”过后,只要拔得头筹,获得排名,就能走上人生巅峰了。

那么宋朝“高考”胜利后,人生赢家表现在那哪里?人们又要占领几个制高点可以获得宋朝的“高考”胜利呢?

一、打赢“高考”成人生赢家

6月8日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它不仅仅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被大赦的日子,更是现如今无数莘莘学子高考的大日子。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学子寒窗苦读就是为了参加科举考取功名,谋求一官半职,能够光耀门楣,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但是科举制度自设立以来却规定重重,限制多多,隋唐时期的学子就算是获得功名,也不能被授予官职,还要再进行考核。

这么一个考核的规定就在宋朝被废除掉了,宋朝科举制度日益完善,同时在授官这一方面也是比较理性,所以在宋朝时期,只要你进士及第,就能被授予官职。

有了官职,平民百姓可谓是一跃龙门,不仅社会地位高了,物质水平也就高了,所以说宋朝打赢“高考”就能成为人生赢家。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地看一下宋朝打赢“高考”的这些状元们做官的真实情况,了解一下宋朝的科举授官。

01、最高位至宰辅,成为官场核心人物

众所周知,宋王朝认为“武”会至乱,所以实行重文轻武的制度,压制了武官而给予了文官很高的地位。

同时,宋朝还有意地抑制了王权贵族的当官权利。所以通过科举制度还有宋朝特殊的科举授官方式,无数寒门子弟得到了当官的机会。

当官之后,很多状元出身的官员们不负自己的努力,并没有好吃懒做成为冗官,反而励精图治,为朝廷出力,在整个朝堂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渐渐地他们受到了皇帝的赏识,很多人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官职的机会,进入了朝廷的决策层。

据记载,宋朝时期状元郎出身的宰相和副宰相就有几十人,比如吕蒙正,王拱辰,李迪等人。

这些通过科举出身的官员们因为有自己后天的努力,所以意志也格外地坚定。

正如

吕正蒙,他出身贫寒,自幼跟随母亲生活,但是他没有放弃读书的机会,虽然被人嘲笑,被人瞧不起,最后还是考取了功名,入朝为官,在这之后也是从不谄媚惑主,反而正直无私,所以能够一路亨通,官至宋朝的宰相,成为宋朝廷的一个重要人物。

02、官至三省六部,为国出力

当然宋朝的“高考”也只是给予当时普通家庭子弟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所以能够做多大的官,成为多大的人物,获得什么样的地位,全都要凭借他们本人的努力去争取。

一部分人成了状元郎,能够一路畅通,做了宰相,掌管着宋王朝的部分权力。而一部分人也会因为仕途坎坷的缘故,没有走到最高层的决策地位,但是他们大多数也有很好的结局,比如官至三省六部。

因为宋朝承袭前朝制度,很多官职制度也是包括在其中。比如三省六部制,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比较严密而又相当完善的官级制度。

虽然西汉时期就有了相关制度,主要的确立时间还是在唐朝,此后宋朝也是沿袭未改。其中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的是尚书省下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分别负责各自的事务,相互管制和协调,所以对王朝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见宋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多么重要,所以这些没能到达决策地位的状元郎,能够官至三省六部也是个不错的结局。

而无论是一朝宰相,还是尚书侍郎,对于那些家境贫寒的普通百姓来说,都是无可比拟的荣耀,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寒窗苦读,把自己的后世地位提高了。

有的状元郎不仅是光耀门楣,还会获得个好的亲事。

所以说宋朝“高考”打赢之后,完全就是人生赢家啊,这比现代高考要便利得多。

二、宋朝打赢“高考”需要占领四个制高点

既然宋朝打赢“高考”后的好处这么多,那么问题来了,宋朝高考到底会不会跟现代高考一样难?而宋朝莘莘学子又是怎么凭借着自己的本事来打赢“高考”呢?

以下就是我们总结的宋朝文人打赢“高考”攻坚战所必须占领的几个制高点。

01、好学勤奋,有极高的读书天分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我们都知道要想人前显贵,必须人后受罪,而考科举也是这个道理。在过去进行科考虽然不像现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样,但是参加的人还是很多,甚至是一个比一个能吃苦,一个比一个努力。

所以宋朝学子要是想过“高考”这一关自然是要比别人更加勤奋好学,有一个打持久攻坚战的态度。

在这里举一个反例,北宋时期有一个文人,叫做张元,虽然他自诩满腹诗书,但是屡次不中第,所以一气之下背叛了宋朝,降了夏,在夏朝还当了宰相,最后竟然鼓动夏朝当权者入侵宋朝,给北宋带来了极大的损失。而这就是没有耐心的结果,后世很多文人屡次不第却坚持进行科考,直到自己高龄,再也无法读书才慢慢放弃,这种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在宋朝读书仅仅有着耐力和刻苦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一个读书的天分。

正所谓人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读书也是分人的。宋朝也是有着很多少年成名的天才读书人,这些人最后基本上也都获取了一定功名。

所以好学勤奋,有极高的读书天分的第一个制高点。

02、记忆力好,写文章能力

既然这些宋朝莘莘学子是要经过十年寒窗苦读的,那么他们究竟又是读了些什么?

当然是现在我们所看不懂的一些文言古籍了,比如四书五经之类。

而这些古书放到现在肯定很难有人能够全部掌握和背诵,但是古人却必须完全掌握这些要点,因为科考的知识点基本上就在这上面。

这个时候,一个好的记忆力是相当重要的,很多人没有现代的记忆方法,只能死记硬背,或是完全理解后才能记住,而一些有着极高记忆力的人自然就有了进行高中状元的有利条件。

比如宋朝梁克家,他自小就聪明过人,记忆力也是比常人优秀,更有书籍记载他能够过目成诵,在读了无数书籍之后,凭借着超高的记忆力,他能够融会贯通,写文章也是得心应手。

而文章写得好,官位跑不了,所以能够在科考中才能有高中的机会。

记忆力好,写文章能力高是第二个制高点。

03、志向远大,大器早成

周恩来总理曾经在少年时代立下了宏伟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历史也证明了他的一生不会普通。

中国人自古至今在奋斗思想上都没有变化,所以宋朝的状元在还是学子的时候也立下过宏伟的志向,这也是他们大气早成的具体表现。

比如宋朝的大文人范仲淹,他曾经就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后来为了自己的志向入朝为官。

这种远大的志向和读书为天下的精神气魄就是宋朝学子能够打赢“高考”的一个重要基础,志向远大,大器早成就成了第三个制高点。

04、文采斐然,擅长诗词创作

在现如今留存下来的古人著作中,只有唐诗宋词给了人们极深的印象,所以表明宋朝文人也是文采斐然的,他们不仅能够专攻文学,还会创作诗词歌赋。

而在宋朝科考中更是有一点内容是关于诗赋的,学子在考场上可以自由发挥,创作诗词。

这一点对于一些擅长诗词创作的学子是有利的。

所以文采斐然,擅长诗词创作就成了第四个制高点。

三、结语

宋朝文人在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下,自然要比其他朝代更加吃香,地位也是十分高的,所以能够涌现出这么多的读书人也并不奇怪,同时宋朝科举制度能够日益完善也是意料之中。

对于大多数宋朝普通家境出身的文人来说,能够通过科考来获得功名,实现自己的抱负,成为人生赢家是他们的幸运之处。

当然宋朝这些文人精英们也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影响着后世人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