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田到餐桌,植物性食物是这样呵护你的心脏健康的


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艾森豪威尔是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这位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二战英雄,最终死于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心脏病。总统的胆固醇一度成为白宫新闻发布会的主角,引发了世人对于胆固醇的关注。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和临床试验更是从不同的方面进一步证实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降低胆固醇可以预防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高胆固醇血症与冠心病只有一步之遥。


在这个无肉不欢的年代里,谁敢说自己不吃肉?但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吃肉好像变成了一个错误的事情……其实肉也是对我们身体有很多好处的。肉类中有很多蛋白质,蛋白质对于我们的身体修复十分重要。还有一些微量营养物质,比如铁。肉还能帮助我们身体形成健康的红细胞,帮助运输氧气。红肉中通常是一半的饱和脂肪,一半不饱和脂肪。饱和脂肪是会导致我们胆固醇指标升高,还会引发心脏病,最终危及我们的生命。


1

以植物为基础的饮食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
根据美国心脏协会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以植物为主的食物和食用较少的动物性食物可能可以帮助人类拥有健康的心脏,并且能降低心脏病,中风或其他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


“虽然你不必完全放弃动物来源的食物,但我们的研究确实表明,食用较大比例的植物性食物和较少比例的动物性食物可能有助于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中风或其他类型的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员说。


这项研究表明,以植物为基础的饮食能将患心力衰竭的风险降低40%以上。该研究进一步证明,以水果和蔬菜为主的饮食能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并且研究了五种饮食模式与心力衰竭风险之间的关系,并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研究人员对16608名年龄在45岁以上、未患心脏病或心力衰竭的成年人进行了平均8.7年的饮食习惯调查。美国研究人员在参与者中确定了五种饮食,并检查了这些饮食与随后发生的任何心力衰竭事件之间的关系。 这五种饮食类型为:“便利性”(大量肉类菜肴、意大利面、墨西哥菜、披萨和快餐);“植物为主”(蔬菜、水果、豆类和鱼类);“甜食/脂肪”(多吃甜点、面包、甜早餐、巧克力和其他糖);“南方”(以油炸食品、加工肉类、鸡蛋、添加脂肪和含糖饮料为主);“酒精/沙拉”(含大量葡萄酒、烈酒、啤酒、绿叶蔬菜和沙拉酱)。 在这项研究期间,363人首次因心力衰竭住院。研究人员发现,对于遵循植物性饮食的参与者来说,出现新的心力衰竭住院的风险降低了41%。南方饮食与因心力衰竭而住院的风险增加了72%。然而,当南方饮食被调整为BMI、腰围、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时,这一关联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意味着南方饮食会通过肥胖和腹部脂肪等因素增加心力衰竭的风险。 研究人员发现,心脏衰竭风险与其他三种饮食模式之间没有统计学上显著的关联。这项研究代表着在为饮食预防心力衰竭建立强有力的证据基础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英国全科医生、倡导植物性饮食的Gemma Newman博士说:“这些数据表明,30年前,植物性饮食可以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甚至可以改善心脏健康状况。证据很充分,还发表在同行评审期刊上,这些期刊都经过了严格的评估。”


她说:“在我看来,基于这项研究,我不认为肉类真的是一种可以与心脏健康联系在一起的食物。人们开始意识到,如果你想促进心脏健康,就必须减少肉类的摄入量。”她补充说,肉类含有饱和脂肪,对于那些“真的想继续吃肉的人来说,一周吃两顿肉可能是安全的”。 美国心脏协会建议以植物为主的饮食,选择的食物要富含营养,同时较少添加糖,钠(盐),以及减少摄入胆固醇和反式脂肪。举例来说,炸薯条或花椰菜披萨配奶酪是植物性的,但营养价值低,并且含有钠(盐)。未经加工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和谷物是不错的选择。


2

中微量元素,植物能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植物体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70多种,其中碳、氢、氧、氮、磷、钾以及钙、镁、钠、硫、硅等11种元素含量较高,占植物体活基质的99.95%,它们分别是大量元素和中量元素;其余60多种元素(如硼、铁、锌、锰、铜、钼、硒等)的含量甚微,总共仅占0.05%,这些元素就是所谓的微量元素。
除碳、氢、氧和氮、磷、钾之外,中微量元素覆盖了植物体内存在的所有其他元素,包括钙、镁、硫、铁、锰、铜、锌、硼、钼、氯等必需元素,还包括硅、镍、钴、硒、钠、钒以及稀土元素等有益元素,此外也包括了铬、镉、铅、砷、汞、铝等重金属有毒元素。


所有的中微量元素都是来自土壤矿物质,归根结底都是来自成土的母岩,因此,又经常被称作矿物质元素养分(当然,矿物质元素还包括磷和钾)。土壤是由矿物岩石风化而来的,土壤固体的95%是矿物质,但土壤中的矿物质元素绝大多数是惰性的,是植物不能吸收的,只有少部分(约2%~3%)在风化成土作用过程中发生了活化,才成为植物的有效营养,并构成了土壤自然养分的重要部分。因此,土壤含有的中微量营养元素的有效浓度是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早在1846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建立了植物的矿物质营养学说,确认植物的原始养分只能是土壤中的矿物质元素。1936年,美国参议院第264号文件指出,天然土壤可提供多达80种以上的矿物质营养元素,使植物能正常生长代谢,还帮助植物增强抗性。但化学农业滥用氮磷钾化肥、过度高产,致使土壤中的矿物质营养元素消耗殆尽。结果正如诺贝尔奖得主Carrel以及Pauling所说:“土壤中的矿物质控制着植物、动物和人的新陈代谢。土壤的肥沃程度决定了所有生命的健康程度。”“人类的每一种疾患、每一种病痛都可以追溯到矿物质的缺乏上去。”


尤其在我国,由于地少人多、数十年长期持续高产,掠夺性地消耗了土壤中的中微量元素矿物质养分,不仅破坏了我国农作系统的可持续性,降低了耕地支撑高产的能力,而且使植物病变增多、农产品品质下降、氮肥利用率下降(加剧农业立体污染)。


因此,中微量元素可能是今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子,亟待人工补充。尤其是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乃是植物营养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实际上,目前这几十种微量元素对于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意义,人们只是掌握了一小部分(如硼、铁、锌、锰、铜、钼、氯等),其余的绝大部分元素尚有待于人类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微量元素养分会逐步被发现认知。


目前认为,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多为酶的组成成分。酶是由生物体内活细胞合成的、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类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是生物体内多数化学反应的高效催化剂,具有各种各样的生理生化功能。酶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但能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除此以外,酶还具有高效性、温和性。就单个微量元素来说,在植株体内一定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有着通常所说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本领。如钼、锰、铜、铁4种微量元素虽然都与蛋白质的合成息息相关,但是在硝酸还原过程中的各有关阶段,钼和锰各自起着专门化作用而显示出很强的专一性,不能互相代替;而铜和铁对亚硝酸还原酶和次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相似,专一性不强,能够互相替换。正是由于一些微量元素对作物新陈代谢的影响相同或相似,就构成了某些微肥试验中,常出现2种或2种以上元素同时施用时,对单位面积产量及品质的提高未能产生增补效应的理由之一,并可用以解释因缺乏不同的微量元素却使作物出现类似病害症状的原因。


微量营养元素的发现与应用,是近几十年来植物矿质营养研究领域内的重大发现和农业施肥的巨大进展。这一方面是因为微量营养元素的施用,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还改善了农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还解决了病虫害理论不能解决的植物缺素症(生理病害)的病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微量元素的研究现远远超出了它们的生理作用和农业化学效益或肥效的范畴,已渗透到了其他分支学科中,其重要性不仅引起了生理学家、土壤学家、农业化学(肥料)家和农学家们的重视,而且生物化学家和生态学家以及医学、卫生学与环境科学方面的专家们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实际上,在人类数千年的农业生产历史上,农作物的中微量营养元素主要来自土壤的自然养分,也就是土壤继承自成土母岩的矿物质营养。只是在20世纪化学农业发展起来以后,由于农业产量越来越高,土壤自然养分中的矿物质元素不能满足人类高产的欲望和需求,这才开始引发了人类对于中微量元素肥料的兴趣,而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对土壤肥力和土壤保健具有重要贡献。


3

微量元素与植物营养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根据对植物生长发育所起到的作用,土壤中的80多种矿物质元素,既有植物生长必须的元素,也有对植物生长有益的元素,还有对植物生长有毒害的元素。重金属汞、铅、钨、铝等就属于对植物生长有毒害的元素,其中汞、铅等对植物有剧毒;钨对固氮生物有毒,因其竞争性地抑制钼的吸收;铝含量多时可抑制铁和钙的吸收,强烈干扰磷代谢,阻碍磷的吸收和向地上部的运转,抑制根的生长。


其实,元素有益还是有害,生命需要还是不需要,这都是相对的,而不能将其绝对化。过去认为对生命是不必需的或有毒的元素,可能在现在或将来会发现是有益的或生命所必须的。即使是现在已经确定是生物营养所必需的元素,也有一个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适当数量范围,不足可以引发缺乏病症,过量又会产生中毒。


例如,众所周知,铬是公认的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之一,然而铬是人和动物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躯体缺铬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症;铬对植物生长有刺激作用,可提高收获量;但如含铬过多,对人和动植物都是有害的。由于铬参与细胞的一系列组成,所以微量铬可以提高植物体内酶的活性,并可增加叶绿素、有机酸、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加速植物生长,增强植物对疾病的抵抗力和提高作物的产量。试验显示,当土壤中铬含量低时,添加微量铬可刺激植物生长、提高产量,这表明铬在植物体内具有一定的生物生理功能;但当土壤中含铬过量时,无论是Cr3+或Cr6+,对植物都能产生毒害作用,这些植物由于铬的毒害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减产,其具体表现为降低作物的发芽率、引起作物叶片失绿、阻碍作物根的延伸、减少作物根的数量。


因此,必需元素、有益元素和有害元素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任何一种元素对植物的作用不仅取决于其化学性质,还取决于其浓度以及与其他元素的比例关系是否适合该种植物在一定生长年龄时的平衡需求或耐受能力。


目前就有不少专家提出,镍、硅、钴、钠等元素也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喜硒植物中有大量硒的富集,缺硒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有的低等植物还需要钒、镓、锗和钨,但未能证明所有植物都需要它们。


研究表明,人体中的微量元素与地壳元素丰度呈正相关,这是土壤-植物-动物-人类的生物链传递结果。地壳中的元素在流体和生物的共同作用下被植物吸收并贮藏,动物或微生物又进一步吸收和富集,最后传递到人。人们已经发现人体血液中有60多种化学元素,与地壳同种化学元素的分布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见下图)。如果在某一地区地壳中的化学元素浓度超出了人体所适应的正常变动范围,就可能引起病变。

人体血液与地壳中元素含量的相关性


碘缺乏所引发的碘缺乏病(IDD)是全球性的,其危害严重。中国曾是世界上IDD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预防控制IDD,我国开展了大规模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和碘营养干预工作,发现了碘缺乏是我国人群甲状腺肿、克汀病的致病因素,并首次在国际上发现和命名了“亚临床克汀病”,促成了我国政府于1995年底正式实施全民食盐加碘的政策作为国家消除碘缺乏危害的公共卫生问题的干预措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15个省的309个县流行克山病,形成了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狭长型发病地带,7 600万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我国在防治克山病工作中,首次发现硒缺乏是导致克山病的重要原因,并通过干预研究揭示了补充硒可以预防和控制克山病的发生,从而使科学界对硒的认识发生本质改变,将硒的研究推向了高峰,取得了科学界瞩目的成就。


4

保护心脏的粗粮养生食谱


黑米大麦小麦粥

材料:黑糯米2/3米筒,大麦2/3米筒,小麦2/3米筒,小米2/3米筒,咸菜适量,盐适量。


步骤:1.量好材料,洗净;2.把所有食材放入电饭锅,放约2/5-1/2锅水;3.按煮粥键,时间够后粥就搞定了。


五谷杂粮饭

材料:大米100克,燕麦30克,黑米30克,枸杞10克,小米30克,荞麦30克,高粱30克,大麦30克。


步骤:1.将杂粮(除大米外)放入干净的盆里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2.将大米淘洗干净浸泡10分钟;3.和杂粮混合均匀,放入电饭煲里蒸熟;4.将浸泡好的枸杞放入焖一会即可食用。


燕麦五福粥

材料:大米10克,葡萄干4克,鲜玉米粒5克,燕麦一汤勺,紫米10克,红枣4颗,花生4克。


步骤:1.把食材洗净2.沸水倒入膳魔师焖烧罐,拧紧盖子,晃动几下;3.预热1分钟;4.把材料加适量水放入锅煮五分钟后,倒入焖烧罐,加入适量沸水;5.加一勺燕麦;6.拧紧盖子,焖3个小时;7.甜糯的粥已经好啦,跟用锅煮的没有区别,但非常省时方便。


红薯燕麦椰丝球

材料:红薯300g,燕麦片30g,肉桂粉3g,椰蓉适量。


步骤:1.红薯洗净;2.上锅蒸熟;(如果你的红薯比较大,就去皮切块在蒸)3.取出去皮放入容器,压成泥;4.加入燕麦片、肉桂粉搅拌均匀;5.取适量红薯泥,团成圆球;6.均匀的滚粘好椰蓉,依次做好放入烤盘中;7.预热好的烤箱,180度25分钟左右。


红枣枸杞豆浆

材料:黄豆1量杯,大枣4颗,枸杞6克。


步 骤:1.干黄豆用清水浸泡备用;2.准备所需食材,并将大枣去核;3.所有食材放进破壁机中并加入1000毫升清水,启动一键式米糊模式,20分钟后即可享用。


黄豆拌香芹

材料:黄豆适量,西芹适量,食用油1汤匙,盐、八角、花椒适量。


步骤:1.黄豆提前冷水浸泡一晚;2.黄豆泡发后放入煮锅,加八角、盐,煮熟;3.煮熟关火后不用急着捞出黄豆,多泡一会入味儿;4.香芹洗净。煮熟;5.盆里放入黄豆、香芹、盐,拌匀;6.炸花椒油,趁热烹入,拌匀即可。


醋泡黑豆

材料:黑豆小半碗,老陈醋适量。


步骤:1.黑豆用水冲洗干净不用浸泡哦;2.沥干水放入炒锅中小火翻炒;3.炒至黑豆裂开起锅放凉;4.用玻璃碗装上倒入陈醋进去,醋要高过黑豆2厘米,盖上盖放入冰箱,待黑豆变软即可食用。


燕麦杂粮窝窝头

材料:即食燕麦50g,全麦粉50g,玉米粉50g,小麦粉100g,黑芝麻20g,酵母适量。


步骤:1.酵母用温水化开;2.然后倒入即食燕麦;3.倒入其它所有原料和成均匀的面团。4.醒发半小时左右;(想窝头的口感稍微硬些,可以不用发酵到两倍大)5.把面团分成同样大小的剂子;6.取一个小面团,捏成窝窝头状;7.同样的方法做好其它的窝窝头,放入蒸笼中;8.水开后蒸15分钟左右;9.然后关火焖五分钟;10.食用时可以在窝窝头内填入个人喜欢的菜。


声明:资料来自网络,由编辑整理,仅做学习交流之用,实际情况谨遵医嘱。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通过以下联系方式通知我们:电话13261319339(微信同号)。我们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认真处理您的投诉,并适时给予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