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大分之后的大合,国运为什么如此不同?


有句话说,大分之后必有大合,体现在中国历史上,纵横几千年,果然分分合合,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

我们从尧、舜时代算起,经历了夏、商的大统一之后,中国历史在周朝的末期开始出现了第一次大的分裂,那是金戈铁马的春秋战国,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这次分裂是如何形成的呢?

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那位以风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因为宠爱褒姒,废掉了原来的申后,这让申后的父亲申侯非常不满意,便勾结了犬戎一族攻破了镐京,周幽王也死于骊山,就是他戏诸侯的那个地方。

此时的周王朝一片破败,新登基的周平王不得不将都城迁往洛阳,这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平王东迁,发生在公元前770年,自此周王朝日渐衰微,大分裂的时代从此拉开了序幕。

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分与大合。


第二次的大分裂时代发生在东汉末年,先是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就已经搞得汉王朝精疲力尽,紧接着宦官与外戚互相争斗残杀,继而各路诸侯争夺天下,直到220年曹丕篡汉,建立了曹魏之后,形成与蜀汉、东吴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

这种分裂的局面直到司马氏于公元266年建立晋朝以后,继而灭蜀灭吴,才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分与大合。

第三次的大分裂紧接着随之而来。

那便是晋之后的南北朝。

这一时期应该是从西晋的完结之后便开始的。


公元304年,北方匈奴贵族刘渊建立了汉国,他在12年以后,也就是公元316年灭了西晋,自此,晋王朝去南方安家落户,开启了东晋时代。而北方,也开始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战争。此间先后有十六个国家在中原地区建国,史称十六国时期。而南方,东晋王朝延续了一百多年以后,也被一个叫刘裕的人推翻,开启了宋、齐、梁、陈的南朝时代。

南北朝历时将近三百年,一个扭转历史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杨坚。杨坚建立了隋朝,完成了第三次的大分与大合。

第四次的大分裂是在唐以后出现的,这一次的时间比较短,从907年到979年,历时不过七十来年。但也足够得热闹。其中五代主要是活动在北方的中原与关中地区,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而十国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四川和湖南湖北,用一句顺口溜来说,就是“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十个国家。

这一分裂时期的结束,是以赵匡胤的出现来完结的。赵匡胤本来是后周的一位检校太尉,后来搞了个黄袍加身的把戏就把后周的皇帝请下宝座,建立了大宋朝,从此开始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大分与大合。


仔细来看,就会发现这其中有惊人的相似。

秦合东周列国,历二世而亡;

隋合五代十国,历二世而亡;

但晋与宋却完全不同。

晋与宋也都是在结束了大的分裂之后完成的统一,但国运却远不止二世。

这为什么呢?

洪容斋说,此盖秦、隋毒流四海,天实诛之,而晋之八王擅兵,孽后盗政,皆本于惠帝昏蒙,非得罪于民,故其亡与秦、隋独异。

什么意思呢?

洪容斋说,秦、隋两代之所以二世而亡,主要是因为这两朝的统治已经坑害了天下,所以老天爷不让他灭亡都不行了。但晋朝的灭亡却是朝廷内部的事,像八王之乱啊,贾后篡权之些的,倒是并没有得罪老百姓,和秦、隋还是有根本差别的(洪容斋是宋朝人,他没有见过宋朝的灭亡),这话怕是有几分道理的。

其实导致秦朝与隋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这些原因里,却是有一个共同之处,便是沉重的徭役让百姓苦不堪言。

以秦始皇为例,秦始皇当时为了修建阿房宫,不惜命人到巴蜀地区大量砍伐森林,再把木材运到咸阳来。当时有许多百姓不得不放下自己手中的生产,被迫投入到这种修建中;他建长城,搞得很多老百姓家破人亡。这种沉重的苦役使得百姓忍无可忍,陈胜吴广不就是这样揭竿而起的吗?就连汉高祖刘邦,不也是因为斩白蛇起义,才一步步有了一统天下的基业吗?

我们再来看隋朝。

隋朝灭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他的确是与秦朝同样是对百姓的苛政导致了怨声载道,起义不断。尤其是隋炀帝的残暴与奢侈,他开疆扩土,大兴建筑,开凿运河,劳民伤财,这些都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成为导致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事实上,这些原因,在晋与宋的灭亡中,便表现得不是那么突出了。

我们知道导致西晋灭亡的最直接原因,是他们皇族之间为了争夺皇位而彼此争斗了十几年,导致国力大伤。



而北宋的灭亡则是外族入侵,这是朝廷的无能与政治制度造成的。

当然你说这其中老百姓苦不苦?老百姓的日子肯定也是不好过的,国家都要不存在了,老百姓的日子能不好过吗?但比起秦、隋两朝,晋、宋这两朝百姓的疾苦,已不是导致国家灭亡最直接的社会冲突和矛盾了。

所以,无论是晋还是宋,他们在被少数民族从北方赶到南方去以后,依然各自延续了一百来年。南方的百姓依然接受他们的皇帝,欢迎他们的皇帝,这些皇帝虽然丢失了北方的土地,不过,他们在江南过得倒也满有些味道的。

这就比被一撸到底秦、隋两朝好得太多太多了。

可见民心不可丢这话,确是不假的。